【專欄】拄拐杖的有應公-口湖下崙「聖德堂」小祠「二王爺」傳奇

口湖鄉下崙「聖德堂」小祠坐落在下崙庄北社皮。
口湖鄉下崙「聖德堂」小祠坐落在下崙庄北社皮。

雲林縣口湖鄉下崙「聖德堂」小祠坐落在下崙庄北社皮,主祀二王爺,副祀將軍爺及福德正神和一隻黑狗。
二王爺生前是個挨家挨戶討食的乞丐,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氏,一路討食到下崙時,已有病在身。昔時,外地乞丐要討食,必須靠行,也就是加入當地的乞丐寮,當時,下崙社北有個乞丐寮,該名外來乞丐要加入乞丐寮時,乞丐頭見他病重,無法乞食,已無經濟價值,就又打又罵的把他轟出去。該名乞丐沿庄北水溝旁林投走到今祠址附近時倒地去世,屍體腐爛時,右腳雖被一隻黑狗咬斷,但該地為風水寶地,乞丐因得地理而成神。
下崙謝姓先祖來此闢墾時,原居住在今下崙派出所所在地,日治時期日人相中該地要建派出所,所以用另一筆土地,即今謝姓公廳(中和路70-5號)的土地交換。下崙謝姓信奉吳府三王爺,金身供在公廳(中安壇),吳府三王爺取謝鎮隆(1978年生)的祖父謝金龍(1914-1993)為乩手。

謝姓公廳中安壇(左)、吳府三千歲金身。
謝姓公廳中安壇(左)、吳府三千歲金身。

謝姓公廳中安壇(左)、吳府三千歲金身(右)。

民國75年(1986),謝姓公廳要翻新時,二王爺(成神的乞丐)附身謝鎮隆的二伯公謝連(1901-1991),表示道:「我已經得道,年格也到了。祢的壇要翻新,我連住的地方都沒有。此地我先到(得到地理),祢後到。祢要幫我建廟。」二王爺並表示,廟地已覓妥,神名就叫「二王爺」。
吳府三王爺拒絕道:「我大神大道都還沒建廟,為何要幫你小鬼建廟?」態度相當堅決。於是二王爺便開始作祟,謝姓族人陷入一片混亂,後來港口媽祖與觀音媽出面調停,吳府三王爺才應允新壇建好,就幫祂蓋小廟。
小廟創建時,由吳府三王爺踏祠址、定祠向,並取祠顏曰「聖德堂」;雕佛師傅雕塑金身時,因海口人的口音,把「二王爺」聽成「二郎爺」,而雕塑成「二郎真君」(楊戩)形象的金身,只在右腳旁增雕一隻黑狗。

二郎真君金身(左)、右腳旁雕塑一隻黑狗(右)。
二郎真君金身(左)、右腳旁雕塑一隻黑狗(右)。

二郎真君金身(左)、右腳旁雕塑一隻黑狗(右)。

小廟落成後不久,二王爺降駕表示:「廟向不是我要的,神像也不是我的形象。」要求重建小廟,重雕金身。族人以「當時建廟時都說好了」回應,不予理會,二王爺再度作祟,謝姓家族又再度陷入混亂。
民國89年(2000),小廟北邊有個水溝工程,原設計是明溝加蓋,從北邊順坡到祠後銜接,結果營造商看錯設計圖,溝面平直,沒做斜坡,工程結束才發現高低差很多,廟後很高,小廟太低,加上廟牆也因工程龜裂,因而工程重做,小廟也拆除重建,即今廟貌;並重雕金身,即今開基金身。至於原本的「二郎真君」神像,因是大神,而迎進公廳供奉。

「聖德堂」正門(左)、二王爺開基金身(右)。
「聖德堂」正門(左)、二王爺開基金身(右)。

「聖德堂」正門(左)、二王爺開基金身(右)。

新建小廟入火安座後不久,二王爺託夢庄人王木川說,金身太小,要再雕大尊的。並表示,因祂右腳被黑狗咬走,所以要拄枴杖,但又不願意讓人知道祂少一條腿,所以兩腳都要雕出。族人討論說祂生前為乞丐,拐杖是否要挑個「茄佇仔」?二王爺又去託夢說:祂已成神,不必再去討飯了,拐杖上不可以挑「茄佇仔」;還強調:因生前被欺負,被打被罵轟出去,所以金身要雕兇一些。
謝姓族人跋桮決定雕佛仔師傅後,二王爺晚上去雕佛仔師傅夢境現身,指示金身如何雕,尺寸多大後,並表示:祂叫胡明,從東邊來的。神像雕成,即今鎮殿金身。另雕塑一隻黑狗金身,供在神桌底下,以凸顯二王爺與黑狗的因果關係。

二王爺鎮殿金身(左);黑狗金身,供在神桌底下(右)。
二王爺鎮殿金身(左);黑狗金身,供在神桌底下(右)。

二王爺鎮殿金身(左);黑狗金身,供在神桌底下(右)。

至於將軍爺的奉祀緣由是:1980年代大家樂風靡全臺時,謝鎮隆的五叔公謝己未(1918-?)巡田水時,在田埂撿到一尊落難神明,因不知何方神明,所以寄奉在大廟福安宮,又因不好意思寄奉太久,一段時日後請回公廳供奉,但吳府三王爺諭示道:「非正神系統,請去小廟奉祀。」因而供奉在「聖德堂」小祠內。口湖鄉下崙當地的民間信仰是:神尊不可奉祀兩尊,因而加祀福德正神。

將軍爺原為落難神明(左) 、福德正神金身(右)。
將軍爺原為落難神明(左) 、福德正神金身(右)。

將軍爺原為落難神明(左) 、福德正神金身(右)。

大家樂迷曾向吳府三王爺請示明牌,三王爺拒絕道:「代天巡狩不可出明牌。」樂迷改到小廟求將軍爺,將軍爺道:「要賜財沒問題,但要三王爺答應才行。」樂迷再去求吳府三王爺,經不住樂迷苦苦哀求,三王爺才點頭同意。
將軍爺回應祈求明牌的樂迷要求,出了「347」特尾後表示:「只出這一次,之後不必再來求,來也不會理會你們。」當期特尾果然是「347」,之後將軍爺就沒再出過牌支了。
「聖德堂」小祠拜亭下有一個爐沿鑄「二郎爺」的「地藏王爐」,是小祠第一次建廟時謝鎮隆的堂姐夫粘烏定捐獻的。粘烏定,金人,完顏阿骨打的後代,住彰化縣福興鄉,經商有成,族人向他表示,庄裡要建廟,問他要寄付點什麼嗎?粘烏定問明了廟名及神稱,便訂做了一個相當大生鐵鑄的「天公爐」,委貨車載運過來,族人一看都傻了眼,小廟怎能用「天公爐」?還是巨無霸呢!於是告訴他太大了,他不明就裡,改鑄小一點的送過來,庄人也只好將就當「地藏王爐」放在拜亭下使用。「地藏王爐」原有龍形爐耳,早被宵小敲去賣掉了,而成今爐貌。

地藏王爐(左)  、爐沿鑄「二郎爺」(中)、捐獻人粘烏定(右)。
<br />
地藏王爐(左) 、爐沿鑄「二郎爺」(中)、捐獻人粘烏定(右)。

地藏王爐(左) 、爐沿鑄「二郎爺」(中)、捐獻人粘烏定(右)。

「聖德堂」小祠祭典日是農曆6月26日,謝姓族人及附近居民祭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