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拋棄「日本化」模式導致中國經濟陷入困境

IMF預測中國的成長率將在2028年下降至僅3.5%,圖/擷自IMF網站
IMF預測中國的成長率將在2028年下降至僅3.5%,圖/擷自IMF網站

鄧小平尋求日本和新加坡的建議,並接受了它們的建議,而創建了一個《具有日本和新加坡之特色的社會主義》。但習近平放棄了這一道“食譜(recipe)”,這是中國最大的問題之一。
在達成奇蹟式成長的中國經濟墓碑上面,將會刻著“因為習近平的政策而夭折”的文字吧?!

所有高成長的國家隨著富裕程度的提升,其成長的速度都會減緩。但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而犧牲經濟成長,這是使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中國的成長率將在2028年下降至僅3.5%(在80個國家中排名第13位)的原因。如果金融崩潰發生的話,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可能會進一步下降。在這樣的轉折點上,要對中國經濟做預測就變得很困難。
一、未能轉向至消費 
不動產泡沫的根本原因是工資在國民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太低,換句話說,消費比例是過低。中國多年來,是將GDP的45%用在投資上面。但是,隨著國家的發展,投資的需求會減少,因此就有必要轉向消費。

中國的領導人雖然意識到這一點,但並未實施政策去轉向消費。不要說他們沒有轉向消費層面去做改善,他們反而開始建設起“誰也不會去住的公寓”,並因此在這個過程中累積了債務。

就像日本一樣,中國不動產的泡沫只不過是更根本問題的一部分而已。毛澤東於1976年去世時,他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二貧窮的國家。相反,鄧小平尋求日本和新加坡的建議,並接受了它們的建議,而創建了一個《具有日本和新加坡之特色的社會主義》。但習近平放棄了這一道“食譜(recipe)”,這是中國最大的問題之一。

其時,在這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日本式的產業政策,而這個產業政策就是由如下兩個要素所形成的組合,也就是:《透過國家來推動現代產業的振興》,並《透過民間企業的競爭來追求效率化》。在2018年之前,在毛澤東的政權之下,唯一合法的企業是國有企業,它們僅占城市的就業和國家出口的12%而已,而且在企業投資當中,這些國有企業也僅占三分之一而已。

國有企業絕對不可能創造出經濟奇蹟。接近一半的國有企業是定期性地產生虧損,並成為經濟縮小的原因。即使是獲利的國有企業,其每元的投資長率也低於民間企業。
但習近平正在試圖去重建國有企業的優越性。在習近平就任之前的2012年,銀行的融資只有32%是放給國營企業,而在2016的時候,放給國營企業的融資則到達83%。為什麼習近平要這樣做呢?因為中國共產黨擔心私營企業會成為權力的另一個基地。
二、借用外資企業的過程對中國經濟有所助益

同樣不可或缺的是外資企業在技術轉移和促進出口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與日本相同,出口必須領導工業化,因為當時的中國人民仍然貧困,無法買得起現代化的工廠產品。

可惜的是,當時的中國尚無法在國際市場上競爭,新加坡就提供了解決的方案。他們吸引外資企業來中國製造和出口產品。在2000年之前,外資的跨國企業生產了中國一半的出口產品,特別是高科技產品。外資企業出口了100%的電腦產品,而衣料產口的出口則占了40%。在這個過程當中,外資企業就將技術轉移給《供應這些出口商品80%的所有新的民間企業》,甚至是移轉給無關的企業。

另一方面,習近平雖然沒有使中國孤立,但他似乎認為,降低對外國技術和企業的依賴度將會使中國更安全。此外,他也認為中國不再像以前那樣,需要外國的技術。

但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估計。2015年,他啟動了“中國製造2025”計劃,其目的是要使中國在一些極為重要的技術和產品方面獲得全球的主導地位,但這一計劃是以失敗告終。例如,中國的租稅優惠政策對於大量發明專利的企業造成了影響,導致企業從高質量的專利轉至低質量的專利。根據中國經濟學家的說法,這實際上是降低了《創新(innovation)》和《企業的生產性》。雖然沒有人懷疑中國在某些技術領域方面,取得了飛躍性的進步,但迫害外國企業是會阻礙創新和成長。
三、迫害外資企業的代價

外資企業多年來在各方面的籌措上遭受不平等的對待,知慧財產權被剽竊,以及包括17名的日本員工在內的外國員工被指控為間諜而遭受逮捕。由於中國內銷市場的成長放緩,企業就不再容忍這樣的做法了。來自各國對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在今年頭八個月中就下降了8%。

對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打壓其實是在非常壞的時機上面被加以實施的。隨著勞動力減少,民間投資減緩,中國假如不能夠從勞動力和資本的投入獲取更多的生產物的話,是無法實現成長的。

這個效率性的尺度被稱為《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全要素生產率=生產量÷所有要素之投入量)。從1980年到2010年,TFP佔人均GDP成長率的約40%,但在習近平政府之下,TFP成長率急劇下降至三分之二。這是人均GDP成長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中國與其他富裕國家是處在相互依賴的關係上,因此中國如果受到打擊,那麼其他國家也會受到打擊,相反地,其他國家如果受到打擊,中國也會受到打擊。據路透社引述的《經濟學人》(Economist)表示,中國的困境可能會對日本的年成長率造成1%至2%的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對中國的出口約佔GDP的4%左右(不包括用於製造產品的進口能源和進口物資)。

在今年的前八個月當中,日本的出口比去年同期減少了約10%。如果經濟衰退進一步擴大而且時間拉長的話,將對日本造成重大打擊。此外,中國的成長率每下降1%,東亞其他地區的成長率將下降約0.3%,而這將會減少從日本的進口。

如果中國遭受金融危機的話,對日本的打擊可能是影響出口,而不是金融的傳染。在2008年至2009年的世界金融危機當中,這已經出現過。

除了汽車工業之外,大多數的日本企業是透過出口而接觸到中國客戶的,而不在中國內部開展其業務。儘管如此,在中國開展業務的企業很容易受到企業間諜和其他問題的影響。

許多企業預計:他們在中國的銷售額的成長將會低於其他地區。問題在於還有價值去冒這個風險嗎?計劃在未來幾年要擴大業務的日本企業只佔不到20%,這在涵蓋18個國家(除了香港和俄羅斯)當中,是最低的比例,而這也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此外,有5.5%的企業計劃縮減業務。大多數的企業打算保持目前的水平或是情況還不清楚。
四、中國自身是全球經濟的「最大風險」?

此外,中國為了支撐其地緣政治的野心而使用科技。因此,岸田政府已經與美國和歐洲合作,開始進行「風險規避」的行動。這表示日本要切斷特定重要技術(像先進的半導體製造設備等)對中國的出口。
相對地,中國基於報復,或是基於無關政治的理由,對日本和其他國家限制了重要礦物資源的出口。日本為了避免這種經濟上的強迫與風險,正在與其他國家一起致力於重要供應來源的多樣化,即使成本增加也在所不惜。

中國和其他國家通常都不希望將《正常的貿易》和《投資》大幅度切離。這些國家相互依賴,如果對中國的貿易大幅減少的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全球的GDP將會下降7%,而這超過了新冠病毒所帶來的影響。

情況的發展會因為各國的錯誤估計和行動以及反應而有可能改變,而這其實是一個重大的風險。但另外一個風險就是,中國目前已成為一個強大且充滿自信的不穩定力量。如果脆弱的中國經濟產生社會的不安定的話,那麼這不是不會引發更大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