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捐資興辦公益或慈善事業績優的「乞丐廟」 -高雄苓雅「萬應公廟」的信仰傳奇

乞丐,一窮二白,如何會與捐資興辦公益或慈善事業相連結?而且還是績優宮廟團體,並接受市政府表揚?「乞丐廟」又是怎樣的一間有應公廟呢?這是傳唱150多年的高雄市苓雅「萬應公廟」的信仰傳奇,請聽我細說從頭。
鄭氏王朝滅亡後,清廷頒布渡海禁令,欲來臺者必須申請渡行許可證,還不可攜帶家眷,因此,早期來臺者(包括偷渡者)清一色是單身漢。

這些來臺單身漢,沒有固定工作,也無固定居所,常常借宿寺廟棲身,他們就睡在後殿或偏殿的羅漢爺腳下,因此被稱為「羅漢腳」。

這些羅漢腳隻身在臺謀生,舉目無親,生病無錢延醫,死後無人料理後事,枯骨曝曬荒野,民間善心人士基於憐憫幫忙掩埋,並立祠祀之,這是臺灣「有應公」信仰的原型。
苓雅寮早年就是一塊埋葬羅漢腳的墳地,「有應公」小祠就是奉祀這些無祀孤魂的小廟,小廟雖處濱海低窪地,漲潮既不會淹海水,久雨也不會淹雨水,據聞是塊「鼎𥴊穴」吉地,創造小祠雖低於海平面,卻不曾淹水的奇蹟。「有應公」常顯神蹟,屢現祥光,引導漁船歸航,漁民奔相走告,「有應公」小祠香火為之鼎盛,信眾率皆以「聖公媽」呼請之。

「萬應公廟」雖低於海平面,卻不曾淹過水。(羅景文攝)

日治初期,「有應公」小祠祭典日(農曆8月9日)已形成「有應公普」,且祭祀活動盛大熱鬧,日明治41年(1908)9月17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有應公普〉一文記載,各處村庄來祭者約四五千人,連「朱唇黑齒」的馬卡道原住民也成群結隊,前來酬謝,其盛況可見一斑。

日明治41年(1908)9月17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有應公普〉報導

隨著歲月的遞嬗,祭典日祭祀從一天的普度,蛻變成三天的祭典,「有應公普」進入「有應公廟祭」的興盛期,有演戲酬神、各種廟會活動助興,所有開銷由聚落住戶、店鋪平均分攤。據日昭和4年(1929)9月15日《臺灣日日新報》〈苓雅寮有應公廟祭 參拜者十萬人の見込〉一文記載,來自全臺各地的參拜者總數達10萬人之多,苓雅寮「有應公廟祭」已然成為南部地區家喻戶曉的廟會盛事,即使在日昭和6年(1931)受到經濟不景氣影響參拜人數減少,但仍有五萬人前來參拜,還為240間商店帶來四千圓的商機(日昭和6年(1931)9月22日《臺灣日日新報》〈苓雅寮の有應公廟祭典〉)。

日昭和4年(1929)9月15日《臺灣日日新報》〈苓雅寮有應公廟祭 參拜者十萬人の見込〉。日昭和6年(1931)9月22日《臺灣日日新報》〈苓雅寮の有應公廟祭典〉。

苓雅寮「有應公廟」盛況持續加溫,到了日昭和7年(1932),祭典更由3天增為4天,為應付大量湧進的信徒,客運增加班次,高雄岡山間的火車也加班載運,並增設軌道至苓雅寮,做為臨時轉運站,其盛況可想而知。
苓雅寮「有應公廟祭」除湧進如潮信徒,歷年也吸引各地的乞丐群聚乞討,苓雅寮「有應公廟」因此被稱為「乞丐廟」。據日昭和7年(1932)9月19日《臺灣日日新報》〈乞食の書入れ日 有應公廟祭 十九日から二十二日まで〉一文報導,當年群聚乞討的乞丐有百餘人之多,數量相當驚人。

日昭和7年(1932)9月19日《臺灣日日新報》〈乞食の書入れ日 有應公廟祭 十九日から二十二日まで〉。

清治時期,民間對於無祀祠的稱謂,主要是「大眾」或「萬善」,苓雅「萬應公廟」亦然,最先被稱為「大眾壇」或「大眾廟」,從日明治41年(1908)9月17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有應公普〉一文記載:「打狗大竹里,苓雅寮庄,例年於農曆八月九日,人民舖戶,舉行有應公普(俗曰『大將普』,又曰『大將生』),甚然熱鬧。」可得印證,亦即苓雅「萬應公廟」在日治時期舉行所謂的「有應公普」,在清治時期稱為「大眾普」或「大眾生」。「大眾生」,是「大眾」的生日,在這一天舉行一日的祭拜或普度,則稱為「大眾普」。
「有應公」一詞最早出現在日明治34年(1901),臺灣慣習研究會發行的《臺灣慣習記事》第4號,此後,「有應公」一詞便普遍的被冠在無祀祠上。苓雅「萬應公廟」在日昭和8年(1933)寺廟登記的名稱就是「有應公」,直到民國38年(1949)信徒總會議決才更名為「萬應公」,並於9月13日登記在案,但信眾仍習慣以「聖公媽」呼請之。
日大正15年(1926),高雄築港時,苓雅「萬應公廟」因位處交通要道,港務局官員僱工拆除,但是,拆除工人爬上廟頂,便會無緣無故摔下來,爬上即又摔下,像有個無形力量拖拉般,加上戶鋪及信眾反對,「萬應公廟」才免於被拆除的命運。據聞執行拆廟的官員突然生重病,地方仕紳告訴他要祈求聖公媽赦免,果然,無藥而癒。
日昭和20年(1945)盟軍大轟炸期間,有信徒為求平安,將聖公、聖媽金身揹在身上,祈求不被炸彈炸到。也有信徒在小祠後面搭鐵皮屋居住,祈求聖公、聖媽保庇空襲平安。信眾對聖公、聖媽的虔敬、信任可見一斑。
民國38年(1949)小祠重建為磚牆、紅瓦,二落一拜亭建構,前落為祭祀空間,後落貯藏金斗甕,為塚廟合一的有應公廟,屬於野墓有應公。前落正牆祭桌供奉土地公金身及香爐,左牆案桌上供奉五營旗及香爐,右牆案桌上供奉聖公、聖媽金身及香爐。門外豎立兩隻黑令旗。聖公、聖媽金身前有遮蔽物,信徒無法直視金身,此習一直沿襲至今。
小祠重建後更名為「萬應公廟」,信眾要入內祭拜,必須先「跋桮」,獲得三聖桮後才可以進去。有一次,一位水電工進去修水電,進去很久都沒有出來,工作人員進去查看,發現他在原地繞圈子,原來他找不到廟門出來。
高雄都市計畫後,小祠四周馬路填高,致使原本就低窪的「萬應公廟」與路面有1.5公尺的落差。1970年代小祠擬重建,有信徒建議填高祠地與路面齊高,有信眾反駁道:「如果風水地理被破壞,誰來負責?」加上「跋桮」未獲聖桮,墊高祠址的建議未被採納。
民國66年(1977),小祠重建為磚牆紅瓦三開間凸字形建構,中間為聖公媽祠,左間為土地公龕,右間為五營龕。聖公媽祠為兩落馬背建構,前落為祭祀空間,供奉聖公、聖媽金身,後落貯藏金斗甕,保持塚廟合一的傳統。土地公龕、五營龕均為一落馬背建構,分別供奉土地公(案下供奉虎爺)和五營神將。

小祠重建為磚牆紅瓦三開間凸字形建構。前落為祭祀空間,供奉聖公媽金身,後落貯藏金斗甕,保持塚廟合一的傳統。

值得一提的是,聖公媽祠門口擺有遮蔽物,無法直視聖公、聖媽的金身。神職人員要跋3個聖桮方可入內,至今仍有許多廟委員未看過聖公、聖媽金身。
小祠祠地既不能墊高重建,如今小祠已原址重建完成,為推展廟務之需,小祠管理委員會乃決議在小祠上興建北式二層高樓,將小祠覆蓋在新建廟體之中,因而形成廟中廟的奇觀。新廟從民國66年(1977)9月16日動工,至民國76年(1987)6月5日完工,費時10年。新廟並未新設祭壇,而以小祠為祭壇,這是「萬應公廟」相當特殊的地方。

「萬應公廟」是在小祠上興建北式二層高樓,成為廟中廟的奇觀。(羅景文攝)新廟並未新設祭壇,而以小祠為祭壇。

「萬應公廟」所在地原本為墳塋處處的墳墓地,在新廟建蓋中挖出許多無主枯骨,經聖公媽諭示,遷葬覆鼎金公墓,創建聖公媽「五營神將」小祠奉祀,並於民國107年(2018)重建今祠。每年清明節,「萬應公廟」廟委們會前往祭拜,而在農曆8月初2日「萬應公廟」的前一週,廟委則前來恭請五營神將返回「萬應公廟」參加祭典慶典活動。

聖公媽「五營神將」小祠奉祀「萬應公廟」新廟建蓋中挖出的無祀魂靈。(羅景文攝)「萬應公廟」廟委祭拜「五營神將」小祠。(羅景文攝)

民國74年(1985),海霸王餐廳老闆莊榮德向聖公媽許願時,答應聖公媽要拍一部電影還願,因此,在願望實現後,莊老闆為了還願,乃投資拍攝電影〈聖公媽〉,聘請楊麗花歌仔戲團員黃香蓮和影星司馬玉嬌、陳淑芳、伍佰萬、郭俐玲、李小飛、貝心瑜等聯合演出,由郭清江執導,並由時任高雄市長的陳田錨主持開鏡儀式。有應公廟信仰傳奇,能被拍成電影全臺放映者,幾希。

「聖公媽」電影海報。(羅景文提供) 報紙報導電影「聖公媽」拍攝緣由。(羅景文提供)

聖公媽的靈驗傳奇神蹟,媲美十八王公,因而有「南有聖公媽,北有十八王公」的俗諺流傳。
「萬應公廟」信眾遍布全臺各地,香火鼎盛,豐厚的香油錢,管理委員無不審慎利用,除民國71年(1982)興建聖公媽醫院、民國82年(1993)興建文化大樓、民國86年(1997)興建新式環保金爐等硬體設施之外,也積極推動社會公益與慈善事業,並榮獲高雄市110年捐資興辦公益或慈善事業績優宮廟團體。祭厲的有應公廟榮獲捐資興辦公益或慈善事業績優宮廟團體,獨步全臺,僅此一家,別無分號。

榮獲高雄市110年捐資興辦公益或慈善事業績優紀念牌。(萬應公廟提供)捐贈小型水廂消防車給高雄市消防局。(萬應公廟提供)

民國112年(2023)9月,配合聖公媽祭典日,管理委員會邀請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人羅景文教授,在小祠旁佈展〈古往今來成萬應 創新轉譯話聖公〉,藉由沿革紀錄、日治時期報刊資料、歷史地圖、航拍照片、電影劇照等來介紹「萬應公廟」的發展軌跡,中山大學的學生則以「萬應公廟」為發想主軸,透過「轉譯」手法,結合民間信仰與文創設計,設計出有趣的信仰小物,讓聖公媽的信仰為民眾所接受和親近,以達到傳揚聖公媽信仰的目標。這種與學術殿堂結合來推廣聖公媽信仰的優質廟會活動,只見於少數的香火廟,更遑論是祭厲的有應公廟?「萬應公廟」管理委員會的開明、前瞻的態度與做法,令人激賞。

羅景文教授佈展〈古往今來成萬應 創新轉譯話聖公〉一隅。

文創設計「桌遊」。 文創設計「香火袋」。

聖公媽神威顯赫,前來祈求的信眾如潮,因有求必應,答謝的布袋戲、歌仔戲曾有連連不斷演出二、三個月的紀錄。自日治時期以降,農曆8月初9日「萬應公廟」祭典日,便是苓雅寮的年中盛事,布袋戲、歌仔戲戲棚一直搭到苓雅寮市場,如潮信眾擠滿廟內凹地及四周街道,販賣金銀紙,成為一個熱門行業,而祭典日這一天,家家戶戶也辦桌宴客,曾任高雄市議會議長陳田錨的祖父陳中和,曾席開100桌宴請佃農,「萬應公廟」儼然成為苓雅寮的信仰中心,聖公、聖媽的神格提昇,指日可待。

好戲連棚。 好戲連棚。

信眾廟內凹地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