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新冠疫苗接種懶人包

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埃默里大學醫學院內科系傳染病科(Emory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醫學博士卡洛斯·德爾里約(Carlos del Rio)3月4日在JAMA期刊上發表的〈2021年的新冠疫情,持續不確定性〉(COVID-19 in 2021—Continuing Uncertainty)論文,對新冠疫苗的解說,提供以下的最新的「懶人包」(作者按 : 疫苗相關資訊變化大,懶人包隨時更新 ) :

1. 新冠疫情的危害會慢慢趨緩嗎?

答 : 自從2020年1月20日美國首次確認新冠感染病例,一年多以來,成功開發和部署了多種安全有效的疫苗。迄今為止,在美國已接種了近8000萬劑疫苗,專家認為,從現在到夏天,新冠疾病影響的程度,包括死亡人數,將繼續下降。然而,進入大流行的下一階段仍然是一個挑戰。臨床醫師和病人仍有很多問題,可能沒有明確的答案。以下觀點總結了其中一些複雜問題提供當前最佳解釋。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新冠可能會在某些國家被基本征服,但在其他一些國家仍將繼續傳播。未來,新冠可能在冬季流行或季節性爆發。

2. 上市的不同的疫苗,各有那些優點?

答 : 目前,有二種mRNA疫苗(由輝瑞Pfizer-BioNTech和美國莫德納Moderna製造)和一種腺病毒載體的美國嬌生疫苗(Janssen / Johnson&Johnson)已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緊急使用授權(EUA)。這些疫苗已被證明在預防嚴重的新冠和死亡方面是安全且高效的,並且還可能阻止傳播。嬌生(Janssen)疫苗是首個通過FDA評估並獲得EUA的腺病毒載體疫苗。該疫苗使用一種冷病毒(Ad26),該病毒經過工程改造,可攜帶新冠刺突蛋白的遺傳密碼。作為單劑量疫苗,它在部署和擴大規模方面具有實際優勢。然而,就功效而言,較不同的疫苗稍弱。mRNA疫苗在預防症狀性新冠方面具有相似的功效,約為95%,在2劑後預防新冠死亡方面的功效接近100%。但是,最近發現的新冠變種(如B.1.1.7和B.1.135)是主要的流通疫苗時,均未測試這兩種疫苗對變種病毒的效力。在全球不同地區,嬌生疫苗對中重度新冠的平均防護率為66%:美國為72%,而南非為57%,反映了每個國家的不同差別。但是,該疫苗對嚴重疾病具有85%的保護作用,對新冠的住院和死亡具有100%的保護作用,而沒有地域差異。

3. 民眾應選擇接種哪種疫苗?

答: 目前,鑑於這三種疫苗之間的差異,民眾應選擇接種哪種疫苗?最早的答案是,不同的民眾一旦符合資格,就應該立即接種任何可用的疫苗。但是,隨著供應的限制越來越少,可能是對於嚴重疾病和併發症風險較高的人群(例如: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mRNA疫苗將提供較大優勢,而對於年輕人群和那些或許難以再次注射第二劑疫苗的人,最好使用嬌生單劑量(the Janssen single-dose vaccine)疫苗。(作者按 :台灣首批疫苗是AZ疫苗,Carlos del Rio 在JAMA期刊這篇論文未提及AZ疫苗,以下簡介,請參考 : AZ疫苗是由英國牛津大學、阿斯特捷利康製藥公司共同研發,利用的是猿猴腺病毒載體,以其他病毒作為載體,帶著可產生新冠病毒棘蛋白的基因,打入人體後,引發針對新冠病毒棘蛋白的免疫反應,不會造成人類感染。根據現今臨床研究,AZ疫苗保護力在打完第一劑可有71%的保護力,如果間隔12週保護力可達81%。)


美國生物製藥公司莫德納(Moderna)和輝瑞(Pfizer)製藥公司,兩家公司研發的新冠病毒疫苗臨床試驗顯示,有效率均超過90%以上。圖/擷自PBS News hour,公視網路新聞,民報合成

4. 新冠疫苗真能預防感染並防止傳播嗎?

答 : 擁有預防感染和傳播的新冠疫苗對於阻止大流行至關重要,但防止傳播的保護可能很難證明,因為感染的下降可能是由於多種因素造成的。來自3期試驗的初步數據表明,接種疫苗後無症狀感染有所減少。以色列的早期結果顯示,接種疫苗後感染和症狀性疾病有所減少。不要聽信耳語,如果說疫苗不能預防感染,保護程度也未可知,這將是不可思議的。

5. 對接種疫苗猶豫,怎麼辦?如何解決?

答 : 「疫苗猶豫」是指儘管有疫苗提供及服務,但接受或拒絕疫苗,或願意接種的時間有所延遲。造成這種猶豫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對疫苗接種的強制性的反感,以及接種後不良健康後果的報告,對疫苗可預防的疾病不熟悉以及對公司和政府公共衛生機構的信任不足等,都會造成「疫苗猶豫」。在2020年12月對1676名美國成年人進行的一項調查中,大約27%的民眾對是否接種疫苗猶豫不決,稱即使有可能免費獲得科學家認為安全的新冠疫苗,他們也可能或肯定不會去接種。其中,被確定為共和黨人的那些人中,疫苗猶豫程度最高(42%),年齡在30至49歲之間的人(36%)以及農村居民中(35%)。重要的是,35%的黑人成年人說他們肯定或可能不會接種疫苗。解決疫苗猶豫不決,首先要詳細說明疫苗技術的安全性(mRNA或腺病毒載體),解決安全問題(例如:mRNA不會影響人的遺傳學),並應對錯誤信息和陰謀論提出解釋及反駁。但是,最重要的是,這需要在社區中建立信任,並認識到,尤其對於美國的黑人來說,猶豫可能源於醫療體係長期以來對他們的虐待和不尊重。

6. 人們完全接種疫苗後該怎麼做才能持續保持安全?

答 :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表示,在接種第二劑COVID-19疫苗後14天,並且在3個月的時間內,完全接種疫苗的人在暴露於新冠感染者後不再需要隔離。與完全接種疫苗的人進行社交活動可能很安全,但接種疫苗的人應繼續戴上口罩並遵循其他公共衛生指南,例如保持防疫距離,在戶外或在通風良好的房間開會。目前,仍應避免大型室內聚會和人群。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表示,在接種第二劑COVID-19疫苗後14天,並且在3個月的時間內,完全接種疫苗的人在暴露於新冠感染者後不再需要隔離。示意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
7. 當前的疫苗對新變種的新冠病毒有效嗎?

答: 只要新冠繼續傳播,就會發生突變並出現新的變種。在目前正在流行的主要變體中,數據指出,mRNA-1273疫苗(Moderna)可有效中和B.1.1.7(在英國出現)變體,但對B.1.351變體的中和能力有所降低(在南非新出現的)。來自臨床試驗的數據較為有限,但在英國進行的Novavax 3期試驗中,B.1.1.7變體已占主導地位,該疫苗的有效率為89%,而在南非,該疫苗占主導地位。 B.1.351變體,功效為60%。8以色列的數據表明,BNT 162b2(Pfizer-BioNTech)疫苗在一個以B.1.1.7變體為主導的國家中對人群有效。

8. 人們可以在打完第一劑疫苗後與接著打第二劑之間,等待多長時間?

答 : 人們可以在劑量之間等待多長時間?鑑於目前疫苗的供應仍然有限,一些人建議推遲第二次疫苗接種,以便為更多人提供至少1劑。英國政府決定將第二劑輝瑞Pfizer-BioNTech疫苗的注射時間推遲到第一次注射後的12週,而不是按照建議的21天給藥間隔進行。 CDC指出,初次接種後最多42天或6週即可進行第二次免疫。有人提出延長接種疫苗之間的時間,間隔將使個體再更長的時間,只能得到部分保護,而為此擔憂,他們擔心在這段期間可能有助於出現更多病毒的變異體。

9. 疫苗可以混合搭配嗎?

答 : 隨著更多疫苗的問世很快就會到來,人們是否應該仍以與他們第一次注射相同的疫苗來注射第二劑疫苗,抑或是可以「混合搭配」?當前沒有數據支持或不支持這樣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不鼓勵人們混用疫苗,除非有「特殊情況」。混合疫苗可能會增強針對新冠的保護,目前正在進行多項研究以檢查各種組合。在獲得這些結果之前,建議仍然使用與第一劑相同的疫苗進行第二次疫苗接種。

10. 如果個人只接受一劑疫苗會怎樣?曾經新冠確診者,只打一劑就好嗎?

答 : 輝瑞和莫德納Moderna疫苗均進行了2次接種,分別間隔21天或28天進行了臨床試驗。在已經患有新冠的人中,單劑疫苗會產生類似於第二劑的強大抗體反應。然而,目前尚無建議對先前感染者進行單一劑量的接種,而完成疫苗接種系列的建議主要是由於擔心變異的出現。在一項小型研究中,評估了先前有新冠病史的人對第一劑疫苗的免疫反應,研究人員發現,高水平的抗體與2劑後無新冠病史的人的抗體水平相當。這些結果增加了一種可能性,即對於以前已經感染新冠的人,已經產生了針對該病毒的抗體,劑量為1劑就足夠了。儘管這確實很吸引人,但是由於在疫苗接種之前必須檢查抗體水平,因此實施可能具有挑戰性。在獲得更多數據之前,每個接受可用mRNA疫苗的人都應接受2劑疫苗。

11. 疫苗免疫能持續多久?要一直打個沒完嗎?

答 : 像大多數疫苗一樣,新冠疫苗具有多種預防感染的機制。第一個涉及抗體的產生;第二個涉及在記憶T細胞中誘導反應。雖然目前尚不清楚疫苗接種後免疫將持續多長時間,但鑑於病毒進化和新變異的證據越來越多,可能需要進行後續加強注射。

12. 未來,大家可以恢復過去的社交及日常生活嗎?

答 : 在過去的一年中,世界發生了變化,新生活的某些方面可能會永遠改變。與其他呼吸道病毒一樣,新冠可能會季節性復發,最主要的是流感。另外,大量患有新冠後綜合症的病人將經歷多年的各種程度的殘疾和症狀。除了感染風險外,對於公共衛生機構和社會來說,必須找到一種方法來安全地繼續進行必要的活動,包括在幼兒園到12年級以及高等教育領域若要全部恢復到校上課都需要有各種配套措施。毫無疑問,社交聚會,體育賽事和其他社區活動將慢慢恢復,但某些限制將繼續存在,具體取決於不同社區疫情傳播的實況、接種疫苗的人數比例以及個人、機構所做的防護設施。

※作者作品集 請參考Joe書房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臺,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