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東海大學的「共同創設者」:美國「聯董會」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創立東海大學有兩位頂重要的決策與執行人物。一位是范杜蓀博士(Dr. Henry Pitney [Pit] Van Dusen, 1897〜1975)。他是紐約協和神學院院長(President of the New York 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1945〜63),也是南京金陵神學基金會董事長,以及美國「在華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簡稱「聯董會」)主席(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1946〜49,1953〜64 )。(註1)另一位是芳威廉博士(Dr. William P. Fenn, 1902〜1993 ),「聯董會」的執行秘書(Executive Secretary,1951〜70)。

范杜蓀博士是一位自由派神學教育家、著名的基督教國際主義者(Christian internationalist)。他認爲現代世界的許多問題來自人的罪惡與民族主義(human sin and nationalism )所造成;因此,推動全世界的福祉要優先于任何國家的利益。他成爲「普世教會運動」(ecumenical movement)的領導人物。(註2)

李伯博士來台,跟黃彰輝商談創立基督教大學

1951年底、1952年初,美國聯合長老教會的代表李伯博士( Dr. Charles T. Leber, 1898〜1959 )來台,僕僕風塵來到台南神學院訪問。他説他的友人范杜蓀博士特別要他來請教黃彰輝院長有關在台創設基督教大學的意見。李伯博士說自己强烈的認爲:在1949年中國淪陷赤化後、中美斷交的情況下,必須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同意與積極參與,才可在台灣創校。對此,黃彰輝衷心表示歡迎與感謝:「我們台南的男女學生,一直夢寐以求的就是能夠在這附近有一個基督教大學,就像在東京的明治學院與青山學院那樣。」(註3)其實,早在1946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就向聯董會請求來台設立基督教大學,但未獲答應。1951年台灣長老教會再度請求,而得到正面的反應。蓋1949年中國赤化之後,無神論的共產黨政權禁止在中國做宗教活動。而跟著蔣介石的國民黨敗退到台灣之昔日中國基督教大學校友們,也紛紛向聯董會請求協助在臺復校。(註4)1951年9月聯董會同意要考慮來台創立基督教大學,這是多年來台灣長老會求之不得的大喜訊。黃彰輝一再感謝李伯博士的支持。

不過,黃彰輝接著說:大戰前後、台灣接續在外來的日本人與中國國民黨人統治下的「不正常情況」(abnormal situation ),可能會導致新創立的基督教大學被少數的外來統治者所控制,而違背了大多數被統治者的台灣人之真正意願與需要:「主要的問題有雙重:一方面,要如何保持一所新大學的真正基督教性質;另一方面,要如何避免福爾摩薩的需要及其人民所希望要的大學、被少數新來的統治者的欲望與需要所淹沒取代。」這是「危險」的問題。

當黃彰輝把這問題充分説明之後,李伯博士突然問道:「您認爲您們的教會願不願意跟聯董會一起,做為這所基督教大學的一個共創者( co-founder )?」

黃彰輝簡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驚異地問:「 Are you serious? 」(您 (這句話)認真嗎?)
李伯博士平靜地回答:「Most certainly(非常確定)。您們的教會應該做共創者。假如聯董會的任何人不同意,我會强力反對他們。……如果您們教會成爲共創者並善於執行其任務,那麽就可避免您所提的危險問題。 」

黃彰輝聽了正中下懷,再度致謝,並承諾將會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提議參與創立基督教大學。李伯博士說聯董會執行秘書芳威廉博士即將來台考察有關創校事宜。李伯博士給黃彰輝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那熱情的個性令人難忘,是一位真正精力充沛的人」( His passionate personality was unforgettable--- a real dynamo. ) 。(註5)


1951年9月聯董會同意要考慮來台創立基督教大學,這是多年來台灣長老會求之不得的大喜訊。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大樓。擷自GOOGLE地圖
芳威廉訪台、黃武東訪美之預備工作

1952年1月14日芳威廉博士抵達台灣考察兩個星期,廣汎地訪問許多教會人士,包括長老教會、台南神學院之長老與外籍傳教師、從中國流亡來臺的教會大學校友、政商人士,以及台灣省主席吳國楨。他們都支持創校。芳威廉博士返美後,4月2日向聯董會報告,提出一個重要的〈備忘錄〉(〈我所欲見設於台灣之基督教大學的形態備忘錄〉, Memorandum to the Trustees on the Kind of Christian College I Would Like to See on Formosa,簡稱〈備忘錄〉),列舉十四點事項。其中談論注重通才教育、訓練勞動習慣的勞作制度、與民主觀念等重點之外,還一再强調:

這所大學不應該只是大陸任何一所大學的翻版,台灣需要的是不一樣的大學……。這所大學應以服務台灣島上的居民為目的……。許多課程可以為適應台灣社會需要而設計……。這所大學雖具有國際性,但强調國際性並不表示抹殺其台灣的特性……。西方人士的參與也在歡迎之列,不過我們需要的是一所真正為台灣人辦的基督教大學,所以西方人士與中國大陸人士應爲從屬地位……。應支持並强化對台灣教會的貢獻。(註6)

換言之,芳威廉博士的〈備忘錄〉强調要創立一所「以台灣為主體」的國際性大學,服務台灣居民。
1952年10月20日,芳威廉博士寫信給教育部長程天放時、再次强調,要「從零開始」(starting from scratch ) 開辦全新的大學;東海「不應是大陸任何一所基督教學院的翻版,而是要創立其獨自形態的大學以服務台灣之需要。」(It should not be a copy of any of the Christian college on the mainland but should attempt to establish its own pattern in serving the needs of Taiwan.)(註7)

芳威廉博士認爲,過去中國大陸的基督教大學,所造就的是動腦不動手的士大夫,而東海要造就的是首腦並用的人才。他曾在肯德基州的Berea College執教,認爲該校的勞作制度與辦校理念,可做東海的模範。他將邀請東海董事、校長與院長到該校參訪。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接受黃彰輝的提議,推舉資深的黃武東牧師在1953年5月19日到美國紐約參加聯董會。於是該會正式議決,邀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為東海大學的「共同創辦者」( Co-founder )。《黃武東回憶錄》記載:

那次會中我記憶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初見到Dr. Van Dusen,在談話中他告訴我說:「我在遠東見到一位很聰明的人。」這個人就是黃彰輝牧師。會後,聯董會並邀請我至肯達基州參觀一所平民大學 ( Folk School )。這所學校 [ Berea College ] 設在山區,創校目的在提供住在山區,沒有機會進入大學者深造的機會。蓋當時聯董會已同意在台設立大學,但原先目的亦是要模仿這所學校,意欲提供台灣人中類似情況者就學。主張「通才教育」、「重質不重量」,因此才派我到這個偏遠學校參觀。(註8)

在創校〈備忘錄〉裏,芳威廉博士再次提到Berea College 與Ohio 州的Antioch College 是東海的模範;他並强調東海是為「服務台灣的人民」而設( The College should‘serve’Formosa’s people. )。(註9)後來,經過大約四年的籌備,東海大學終於1955年11月2日正式開學。
總之,東海大學不是過去中國大陸任何基督教大學的翻版,而是創新開設的大學。東海大學的「共同創辦者」( co-founders )是美國「聯董會」以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他們在一個政經艱困、白色恐怖、文化荒蕪的1950年代,共同在大肚山上創設了一個崇尚自由人文主義 ( liberal humanism ) 精神的基督教大學——東海大學。(註10)


紐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是一所獨立的神學研究機構,位於美國紐約市曼哈頓 Claremont Avenue和百老匯,120-122街。這所神學院是在1836年由長老會創辦,目前附屬於附近的哥倫比亞大學。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備註
1.Paul T. Lauby, Sailing on the Winds of Change: Two Decades in the Life of the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1969-1990 (N.Y.: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1996 ), p. 126.
2.“Van Dusen, Henry Pitney ( 1897-1975 ): International Ecumenist,” www.bu.edu/missiology/missionary-biography.
3.Shoki Coe, Recollections and Reflections, introduced and edited by Boris Anderson ( N.Y., 1993), pp.210-212.
4.William P. Fenn, Ever New Horizons: The Story of the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1922-1975 ( New York: The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1980, second printing, 1994 ), p.75.
5. Shoki Coe, Recollections and Reflections, pp.210-212.
6.《東海大學五十年校史》(東海大學出版社,2007年),22-24頁。
7.William Fenn’s letter to Mr. Cheng Tien-fang, Minister of Education, 10/20/1952.
8.《黃武東回憶錄》,189-191頁。
9. William P. Fenn, “Memorandum to the Trustees on the Kind of Christian College I Would like to See on Formosa,” 4/2/1952.
10.詳見《從宗教到政治:黃彰輝牧師普世神學的實踐》(玉山社, 2020年),第六章:〈參與創立東海大學:宗教、政治、與自由人文主義教育〉,頁223-270.
*本文轉載自蔡榮芳著《從宗教到政治:黃彰輝牧師普世神學的實踐》(玉山社,2020年);本文在此稍作增修。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