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析評2024總統參選人的「文化政策」(二)

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著作《白色的力量》中提到,「我們台灣,第一流的人才讀醫學院,二流的讀工學院,三流的商學院,讀法和農的,佔第四第五,文學院的差不多第六流的,藝術的就根本不入流了。」柯文哲認為「我看台灣是不會有莎士比亞的,也不會有米開蘭基羅,藝術創作也要很聰明的人才做得好」。
柯文哲「藝術創作」根本不入流,是對作為文化藝術工作者職業的歧視;但藝術創作也要很聰明的人才做得好,這是確實。只是,問題是為何很聰明的人才不肯去從事?從事藝術創作的人都有一句警世名言:「藝術不能當飯吃」,成為父母口中對孩子的忠告。這種「根本不入流」的工作是柯文哲心目中鄙視的最大原因所在。
這樣的話術也反證台灣教育的失敗,因為造就所謂的第一流的人才,竟然說出如此充滿歧視的話;那麼想當「總統夢」想到人格扭曲變形的總統參選人,他的「文化政策」會是什麼?
根據民眾黨網站秀出這樣的說法。傳言:柯文哲一點文化素養都沒有,怎麼可能有文化政策?事實:非事實!台北市藝文活動、場館多更多!台北市有193處古蹟、317處歷史建築、2處考古遺址等532處有形文化資產,在柯文哲市長任內,不只推倒傳統政治文化的高牆,更消除了文化的藩籬,整座城市都是民眾的博物館。
台北市整座城市都是民眾的博物館,這是文化政策嗎?更荒謬的是,台北市違章建築到處林立,古老破舊的「販厝仔」能成為古蹟嗎?其次推倒傳統政治文化的高牆,消除文化的藩籬,將決策及資源運用還給文化人,也只是說說而已,並無以舉證政策的落實案例。
雖然如此寒酸的文化政見,本文還是盡量搜尋有關柯文哲的文化政策與想法。11月16日「信傳媒」報導: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繼藍白正式合作之後,16日依舊馬不停蹄,召開「共融多元」族群「文化政策」記者會。柯文哲開場表示,台灣文化相當多元,歷經多次遷徙、移民,台灣人應該要有個新定義:「住在台灣、喜歡台灣,就是台灣人」,並提出主要分成三大面向的文化政策,藉由「珍惜客家、保障原民、友善平權新住民」精神,創造民眾黨理念的「共容社會」。

義大利佛羅倫斯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才是有文化的城市

台灣「多元族群」的融合的理念殆無疑義,只是以客家、原住民、新住民共構民眾黨所謂「共容社會」是文化政策嗎?很顯然柯文哲應該不懂何謂「文化」、「文化政策」。因為「共容社會」這一議題只要在他的「內政」施政理念去陳述也就可以。更何況台灣不止這三族;其文化也不足以代表台灣文化的「整全」樣貌。所以柯文哲依然並沒有針對台灣整體文化施政目標提出文化政策。或許主觀上他對作為文化藝術工作的歧視,要期待提出打動人心的文化政策可能強人所難。
不過早在2014年柯文哲第一次參選台北市長時,喊出頗能打動人心的文化口號:「改變台灣從首都開始,改變台北從文化開始,這是一場以文化為主體的社會運動,也是台灣歷史上第一次以改變政治文化為訴求的選舉。」可惜的是,這只是他的一貫騙選票的伎倆?柯文哲會說謊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也不足引以為驚嘆號!?
不過,八年的台北市長柯文哲義正嚴詞的指出,現在的社會是個M型社會,其實文化圈也是,有人脈的人,經費補助沒有問題;沒有人脈的則辛苦度日;例如花博花了140億元、建國百年活動花了33億元,夢想家一個晚上就燒掉了2億元,但「一般的藝術家連下一頓飯在哪裡都不知道」。這句話不知打動多少嗷嗷待哺的藝術家鬱卒的心結!結果也是一場騙局!更不用談接下來:「要讓文化權力與資源可以重新公平地分配」,主張成立「文化政策諮詢審議會」,由市長任命資深的文化界人士組成,名單公開透明並接受市民公評,協助市長做文化方面的政策決定?
一個會說謊話,說出來的話又變來變去的總統候選人,將下屬當狗、當太監,貶低各種專業為不入流,背後的思維恐是對人的不尊重,以及個人過於自戀的優越感?
以上是他的文化政策?顯然只是一個東拼西湊的「講法」而已,若是傳言:柯文哲一點文化素養都沒有,怎麼可能有文化政策?結果傳言屬實不是空穴來風。相較於為本文評比為C級的侯友宜,尚有建立「中華文化中心」主軸的理念,柯文哲只能是片段的總統夢的囈語?
根據《天下雜誌》2022年公布縣市首長滿意度民調,台北市長柯文哲連續3年敬陪末座,這樣的施政能力將台北市的文化政策作為全國性的論述,顯然即使選上總統的寶座,台灣文化政策或許成為空洞無以加以檢驗、監督的空中樓閣。因此本文給予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文化政策」評比,所得的結果是普通B級,五十分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