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永續,給下一代的情書

工業革命後,商業世界的邏輯是運用產品和銷售的規模化,創造市場占有率和利潤的成長。企業主與行銷人員持續思考如何刺激消費,縮短購買周期,增加購買次數?如何用更低的成本,以及優化的技術和規模,創造出更多符合人們多樣化需求的商品?如何讓更多人知道、了解和喜愛我的產品和服務,進而增加消費人次與頻次?

過去這100多年,人類的商業邏輯活在加法和乘法的無限循環裡。我們追求更多、更快、更便宜;企業的唯一目標是成長、成長、再成長。於是有了更大的工廠,更有效率的生產線,更符合品質要求的低廉供應鏈。消費改善了生活品質,使人快樂滿足,「明天會更好」的願望,激勵無數勤奮工作的中產階級更努力向上。

規模化的生產,讓人能以更親民的價格享受更好的商品與服務。資本市場的運作,支持了規模化的企業成長及創新,企業由此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支持更多家庭的生計和人才培育。人盡其才、貨暢其流。

如果地球上的資源可以無止境地再生,這其實是個不壞的藍圖。

需要減法和除法的地球

2004年的好萊塢電影《明天過後》關於氣候變遷引致災難的預言,如今看來可謂經典。京都議定書、巴黎氣候協定,和科學家對全球暖化的大聲疾呼,都在提醒我們一個事實:地球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數十年的經濟快速增長和資源過度開發,地球已無法容納以幾何級數增加的人口數和人類慾望。

地球需要減法和除法,才能繼續支持人類社會的長久生存和進步。這無關道德的批判,是一個生存的真實議題。人類在追求成長和方便的過程裡,不自覺地寅吃卯糧。此刻,為了下一代的未來和幸褔,我們需要集天下聰明人之力,一起來創造、發明、推動永續的未來。

這個議題雖已引起高度關注,但改變需要時間。歐洲最早開始討論和制訂永續政策,也擁有較高比例的消費者自覺與環保意識。但根據劍橋大學的最新資料,日常仍有46%的可食用水果和蔬菜,在製造和食用的過程中被浪費;即使在疫情前,辦公大樓平均也有60%的空間,在上班日沒有被妥善使用。

行為習慣的巨大改變,需要商業邏輯和消費價值觀的重置;地球的減法和除法,需要政府、企業、消費者、公益團體和新創企業的合作才可能達成。

政府要有清楚的能源策略、產業政策和方針輔導企業加速改變;企業要檢視自己的組織、生產方式和原料,進行創新產品服務;公益團體要聚焦議題,提供研究成果和中立建議;新創企業要開發新科技和可替代材料,加速傳統產業永續創新的進程。過去勢不兩立的企業競爭思維,必須轉化成競合的聯盟。人類未來發展的巨大議題,不是一個國家,或單一企業團隊可以解決。在永續發展目標下的合作結盟,才能加快創新的速度和供應鏈上下游的協作。而企業在社會影響力(Social Impact)的目標上,也必須訂定出共通且可計量的科學評估標準,目標才不會淪為空談,甚或變成漂綠(Green-washing)或漂白的工具。現今國際上熱議的企業社會投資報酬率(Social ROI),就是一個超越短期營利的商業目標,非常正面可期的發展趨勢。

消費者的選票

然而,如果消費者不買單,消費行為不改變,永續的未來終將無法推行。

我特別喜歡美國作家Anna Lappe的這段話:「我們每一次的消費,就像投下了一張選票,決定了地球未來的樣貌。」

她是綠色飲食(Sustainable Food)倡議者,也是名列《時代》雜誌的生態環保名人榜暢銷書作家和教育家。這段話的概念言簡意賅,若能將其真正融入人們日常的消費行為中,生產者、企業、消費者和自然環境才能公平且永續共存。唯有消費者真正產生永續的自覺,才有機會創造一個「 從善中成長 」的正面循環。

因為企業存在的目的是滿足顧客需求,有責任的消費,才會創造有責任的製造。當我們的消費焦點轉移到地球和人類的未來,才能鼓勵更多的企業創新,思考透過消耗最少自然資源的方式去成長和營運。這樣的消費自覺,可以幫助具有永續發展觀的企業更加成功,而他們的成功會創造組織文化的正向循環,吸引相同價值觀的員工,共創更正面的社會影響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回歸對人的關注,創造人、地球和經濟紅利的連結,真正實現三重底線 (Triple Bottomline)的願景。

*註:三重底線 (Triple Bottomline,TBL),由英國學者John Elkington於1997年提出,強調企業或國家在追求利潤極大化的時候,同時也要堅持三重底線原則:環境責任、社會責任與經濟責任,即people, planet and profit。當盈利不完全是經營的出發點時,企業反而能與社會及環境共榮。忽略其責任,反而成為社會的對立面。此學說強調企業的永續經營不僅止於其永續的營運。

寫給下一代人的情書

很多我認識的年輕朋友和同事告訴我,他們考慮要不要生養下一代。通膨的壓力、教育的品質或經濟的負擔,是每一代人都會思考的事情;但他們更擔心的是未來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永續發展是我們這一代人,可以帶給後代子孫最大的禮物。因為我們還來得及為未來奠下改變的基礎:可以作為消費者,投出我們對地球的選票;作為企業的中流砥柱,我們有能力擁抱改變,奮力創新。

永續創新不只是企業長青的最重要商機,也是我們寫給下一代,情真意切的情書。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

更多報導
綠色浪潮來襲,首支綠色科技新創國家隊正式成軍,迎接轉型大商機
美光承諾2050年前實現營運淨零排放,2025年底前在美國採用100%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