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求同存異與中國《聯邦論》─第一屆中國海外國是會議群英觀察

海外中國民主運動界的第一屆中國國是會議,2024年3月2-3日在美國維吉尼亞州阿靈頓國家步道希爾頓酒店(Hilton Arlington National Landing)召開,26位與會者,並未涵蓋海外中國民運的各方力量,主要為以王軍濤為首的中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北京之春》以社長王丹為中心的編輯委員群體,以及以會長張艾枚為首的紀念胡耀邦趙紫陽基金會成員,是屬於參與六四學生運動的一代知識分子,其他如魏京生為北京之春民主牆運動的代表人物,廖天琪和潘永忠是民主中國陣線在歐洲的代表人物,馮崇義為活躍海外的學者。名單中不見少數民族以及國內人士。所以第一屆國是會議本質上只能視之為國是會議的準備程序。

廖天琪與王軍濤-田牧攝影

與會者都是窮盡一生為中國民主事業奮鬥者,無時無刻無不在思索中國民主轉型以及民主中國重建的問題,在中國國是會議議場內外,人們最常提到美國制憲的經驗,也自許以美國《聯邦論》(The Federalist Papers)諸先賢為典範,為民主中國的鍛造貢獻學思,而名留青史。

王軍濤,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共同主席。中國民主黨系統的與會者,還有副主席高光俊、秘書長陳立群、軍事委員會主席姚誠(譚春生)等。王軍濤也是對話中國智庫理事會召集人,與會理事有王丹、胡平,金岩,學術委員會委員陳奎德,國是會議的英文顧問林培瑞(Perry Link)也是對話中國智庫學術委員。王軍濤為中國共產黨黨國子弟出身,高級中學時代起便是學生運動領袖,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指控是六四幕後黑手。王軍濤為民運界中六四一代的領袖人物,器度、胸襟、眼界與學識皆屬上乘。會議之前,他已長期思考過共識文件的內容,所以能邊開會邊彙整大會共識而負責起草《推翻中共,再造共和──中國民主運動第一屆國是會議宣言》。王軍濤堅持轉型正義理念,在他的主張下,會眾同意在民主中國成立後必須解散中國共產黨,黨產充公,究責與除垢,但也提供減免責任事由,以促進和解。

王丹在「國是會議」新聞發布會上宣讀第一屆「國是會議」宣言。田牧攝影

王丹,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北京之春》社長、對話中國智庫所長。王丹是六四一代的代表人物,和王軍濤、魏京生共同為國是會議的發起人。《北京之春》編輯委員群中與會的有于大海、陳維健與陳維明兄弟、胡平、陳奎德、鄭義及夫人北明,六四一代的與會者還有當年被通緝學生領袖之一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社會科學學系學生鄭旭光。王丹熟悉媒體公共關係經營,主張共識聲明不宜提出太過細節的政策規劃,而應歸納出幾個大原則,且文字鋪陳宜綱舉目張,並設計出好記易懂的口號。與會者對特定議題的看法,可以在大會的議事錄或附錄文件中記載或提出。
魏京生,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畢業,為北京之春西單民主牆運動一代政治犯,現任中國民主運動海外聯席會議主席和魏京生基金會主席。魏京生是國是會議的發起人之一,也是精神領袖,會議的籌備組織與行政聯繫工作,端賴中國海外民主運動聯席會議秘書長暨魏京生基金會執行主任黃慈萍統籌與中國民主團結聯盟副主席兼總幹事秦新民的協助。魏京生事前準備了共識文件草稿提供會眾討論,但因內容過於具體和詳細,反而引起爭議,比如魏京生提出的關於土地國有、承包和使用權永久化的主張,魏京生便澄清不堅持己見,而使議程順利走完。

魏京生(右)在國會山莊「國是會議」新聞發布會上演講。田牧攝影

會議聲明由張艾枚最後定稿。張艾枚為美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研究人員,胡趙基金會會長,胡趙基金會與會者尚有副會長胡平與李恆青。張艾玫為獨立學者,和與會的于大海和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Aiken)教授謝田都是自由經濟學者,但也和魏京生都非常關心中國大陸的社會保障體系能否避免貧富差距而對弱勢者真正做到照顧。
胡平,美國哈佛大學政府系博士候選人,是民運的思想領袖,身兼對話中國智庫、《北京之春》、胡趙基金會、獨立中文筆會團體成員或領導幹部,甚受與會者尊重,關於中國民主轉型途徑,胡平花了許多時間在澄清他關於和平、理性、非暴力的觀念,其實胡平基於正當防衛或抵抗權的理念,並沒有否定暴力革命的正當性。胡平尚且主張美國應承認在臺灣的中華民國。

廖天琪是德國波鴻魯爾大學(Ruhr-Universitat Bochum)教育學碩士,民主中國陣線德國分部第一屆主席,現任獨立中文筆會榮譽會長、《歐洲之聲》社長。廖天琪為旅外臺灣外省人,關心中國民族、民主與人權議題,也關心兩岸關係。她呼籲會議重視民族參與和民族議題,主張促進各族群平等分享發展和參與的權利。廖天琪特別提醒國是會議要重視和劉曉波《零八憲章》間的精神傳承。潘永忠,《歐洲之聲》主編、民主中國陣線埃爾克倫茨總部召集人,獨立中文筆會會員,也表達了同一的政治立場。

馮崇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澳大利亞雪梨科技大學傳播學院教授。馮崇義中英文著作等身,學養豐富。他熟悉中國制憲史,主張國是會議宣言應當有歷史縱深的眼光,紹述中國自辛亥革命以來追求民主憲政的歷程,中華民國的法統,以及臺灣黨國威權民主轉型的經驗,因此他主張對於國會《天壇憲草》、政治協商會議、《中華民國憲法》乃至於嚴家其主稿《中華聯邦共和國憲法(建議性草案)》和《零八憲章》的歷史意義,應當有所表達和闡述。在這一看法上,馮崇義的觀點和臺灣籍的觀察員華人民主書院協會常務理事曾建元的立場是一致的。可惜張艾玫在最後整稿時,因對於中國憲政史缺乏認識,而忽略未提。

國是會議上表現突出,令人眼睛一亮的是姚誠。姚誠畢業自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工程學院、海軍飛行學院、海軍指揮學院,官至海軍司令部中校參謀,對解放軍軍事戰略與戰備事務熟悉與長期關心,對軍隊國家化議題極為重視,主張民主中國應建立超越黨派、政治中立的國防軍,他和魏京生都認為軍人不得干政,甚至參加選舉。他認為軍隊國家化的觀念對於解放軍進步將領與官兵會有啟蒙的作用,因此應當對於由民變、兵變到政變的中國轉型路徑密切觀察與有所準備。

海外中國第一屆國是會議的與會者未能全面涵蓋當前海外中國民運和民族自由運動的各個組織和菁英,因而遭到部分人士嚴厲抨擊,筆者同意與會者的代表性確實有待強化,特別是民族議題缺乏民族代表參與。但筆者認為,本次會議至少可作為未來正式國是會議的準備工作,只要組織者能夠在日後各屆會議中逐步事前規劃好各種議題的專題研究,便有助於系統性和深度的討論工作的開展,而使得與會者的邀請可以由功能性轉向更多組織代表性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