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沒有華格納,就沒有以色列?─以色列建國之父,赫茨爾

華格納,鼎鼎大名。在台灣,談到華格納(Richard Wagner),喜歡古典音樂的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若有人提到赫茨爾,他,何許人也?鮮為人知,他是以色列建國之父。
 
沒有華格納,就沒有今日的以色列。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這位出生於荷蘭,攻讀過中國文學,旅居日本六年的作家,曾經這麼說。聽來荒唐,是否言過其實?
 
1895年6月5日,有個維也納《新自由報Neue Freie Press》的記者,名叫西奧多•赫茨爾(Theodor Herzl)去巴黎歌劇院觀賞華格納的《唐豪瑟,Tannhäuser》,音樂讓他如痴如醉,內心波濤澎湃,腦海不時浮現「猶太國」的意象,或許是華格納盛大的舞台與詩歌詠唱給他靈感,激發了他建國的想像力。

西奧多•赫茨爾(Theodor Herzl,1860-1904)以色列建國之父 (圖:維基)

話說1894年,法國一名叫德雷福斯(Dreyfus)的猶太籍砲兵少尉,被人誣告出賣軍事情報給德國,法院裁定德雷福斯犯了叛國罪,被拔除軍階,流放惡魔島,後來重審,證明德雷福斯蒙受不白之冤,直到1906年才獲得平反。當時法國反猶氣焰高張,民眾把政治腐敗歸咎於猶太銀行家與政客互相勾結,德雷福斯因而成了代罪羔羊。赫茨爾親眼目睹這起事件爆發,給他很大的刺激,他認為司法不公,判處德雷福斯有罪形同宣告所有猶太人都有罪,深深覺得猶太人在歐洲蒙受苦難,建國是猶太人唯一的出路。
 
一如當時的德國年輕人,赫茨爾崇拜華格納。然而,華格納是個反猶大將,認為猶太人敗壞了德國文化,曾說過「猶太人滅亡時,德國重生日」,畢竟華格納是偉大的音樂家,不是道德聖人,如此激烈的反猶論調,赫茨爾居然還是他的紛絲。1883年華格納去世,他去維也納參加日耳曼兄弟聯誼會舉辦的紀念活動,結果紀念會變質為反猶大會,讓赫茨爾頗不是滋味,黯然退出。法國有位作家曾嘲諷英國人,「猶太人是優秀的音樂家,英國人在音樂的表現糟糕透頂!」猶太人在古典音樂上的表現,出類拔萃,對音樂的熱愛甚至超過族群認同。赫茨爾有此心態,並不奇怪。

華格納1861年他創作的《唐豪瑟》在巴黎歌劇院上演,轟動樂界,名聞遐邇。華格納擅長用音樂寫日耳曼傳奇故事,被譽為19世紀末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天才。(圖:作者取自網路)

耶和華降大任於斯人也?赫茨爾年少時,沒讀過猶太經典,對教義不熟,一點都不像上帝挑選出來的新大衛王。1860年出生於布達佩斯,父親是銀行家,母親則是德國文學的愛好者,赫茨爾受的是德語、匈牙利語的教育,曾經在維也納大學學習法律,閱讀過拜倫、莎士比亞、伏爾泰、巴爾札克、左拉,深受歐洲文學藝術之薰陶,典型的猶太文青。大學畢業後,娶了富家女,生活優渥,1882年後,到巴黎當記者,從事戲劇創作,成績平平,喜歡與文藝界人士交往,毫無一般猶太的銅臭味,他原以為猶太人可以融入歐洲社會,德雷福斯事件改變了他的想法,致力建國,為實踐信念而奮鬥。
 
1894年赫茨爾在維也納出版了德文版《猶太國,Der Judenstaat》,在首章赫茨爾寫道「猶太問題不是社會問題,也非宗教問題,而是國族問題。吾人必須將之視為世界一大議題,予以解決。」建國乃因應歐洲反猶主義,猶太人必走之路。末章呼籲「諸位猶太同胞,此非神話,亦非謊言,每一個人皆須以此為信念。」
 
赫茨爾提出復國的主張,儘管有些猶太人把赫茨爾稱為「新摩西」,但是猶太人之間反應不一,剛開始並沒有獲得普遍認同,德國改革派的拉比強烈反對,認為根據宗教信仰來建國,缺乏正當性,指斥他是「假猶太人」,因為在布達佩斯的猶太教堂(synagogue)他沒有正式經過「受戒禮,bar mitzvah」儀式,而他改信基督的父親則稱其子受的其實是基督教的「堅信禮,Confirmation」。
 
《猶太國》出版後,讀者不多,反應冷淡,猶太人辦的報紙甚至隻字不提,有的認為赫茨爾的復國主義是絕望而瘋狂的行徑,有的以為這個記者是患有猶太狂熱症的小說家。百無一用是書生,赫茨爾身為知識份子,沒槍沒兵,夸夸其談,豈非天方夜譚?
 
赫茨爾雖一介書生,並非幻想家,而是實踐者。1897年赫茨爾創立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World Zionist Organization),並於8月28日在瑞士巴塞爾(Basel)召開第一次大會,來自17個國家197名代表與會。赫茨爾發表演說,強調「猶太人是一個民族共同體」,坦承「在很多地方,猶太人問題對當地政府意味著災難,如果站在猶太人這一邊,則與民眾為敵,如果反對猶太人,那麼就會引起經濟上的問題,因為猶太人在世界經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只有靠自己努力才能獲得幫助,倘若不能自救,也不能獲救。」「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或者說猶太人的自我拯救,指明了一條擺脫眾多困境的出路。」
 
在這次大會,來自舊俄帝國的代表,佔了1/4,由於西歐的猶太人比較富有而且教育水準高,俄國的代表被西歐代表看扁為一群鄉巴佬(boors),當時俄帝國有五百多萬猶太人,沙皇將猶太復國運動列為非法活動,查禁《猶太國》。猶太人分成兩大系,西班牙系的猶太人稱之為「史發拉人,Sepharad」,歐陸系的猶太人則稱之為「阿希肯納人,Ashkenaz」。赫茨爾的忠實信徒以東歐猶太人居多,後來成了以色列建國的主力,如出生俄國在英國任教,後來成為以色列首任總統的魏茨曼(Chaim Weizmann),以及出生於波蘭,組織武裝部隊,足智多謀,立下汗馬功勞,擔任以色列首任總理的班古里昂(Ben-Gurion)。
 
1898年10月,赫茨爾前往柏林覲見德皇威廉二世,等了好幾天,德皇都沒召見他,後來有位公爵告訴他,皇上對他的復國主義構想頗感興趣,將邀請他共享早餐。威廉二世一見到赫茨爾,說他很高興「猶太佬」回到巴勒斯坦去,如此,普魯士將可在歐洲與印度之間建立一個保護國,裂解鄂圖曼帝國,並與英國在中東爭霸。赫茨爾希望德國能贊助幾十億元經費,興建水利工程,以便引水灌溉那塊貧瘠的沙漠。德皇一聽,隨即翻臉,咆哮道,「猶太人有的是錢,比我們誰都有錢!」建議猶太人到阿根廷買一塊地來建國。
 
1902年10月,赫茨爾會晤英國殖民部長的張伯倫(Joseph Chamberlain)談建國大業,張伯倫說,或許可考慮塞浦路斯,只不過希望不大。沒多久,張伯倫提議烏干達(當時是肯亞的一部分),因為那裡比較適合歐洲人,可以容納一百萬猶太移民,「英國可以給予行政自治,讓猶太人擔任總督。」其實最早提出此議的是世界最富有的羅斯柴爾德(Rothschild)家族成員內爾遜.羅斯柴爾德,他認為巴勒斯坦「猶太味太重」,論氣候、土地,烏干達都比較合適。赫茨爾不接受,後來他又覺得猶太人並不一定要回到上帝應許之地(promised land)不可,若無處可去,烏干達不失為一個好的避難所。問題是,他的追隨者並不買單,在1903年第6次猶太復國大會,他提出此議,遭到多數代表反對,只好作罷,烏干達計劃(Uganda Plan)從此胎死腹中。
 
以色列這個國名,出自聖經的「創世紀」,猶太人的祖先亞伯拉罕有兩個雙胞胎孫子,以掃(Esau)和雅各(Jacob),兩人為繼承權而相爭,雅各不願與老哥戰,後來雅各與天使摔角,天使要他改名為以色列。西元前1004年,大衛受膏禮成為以色列國王。西元前970年索羅門登基,931年以色列分裂為二國,北以色列與南猶大,西元前722年,以色列為亞述國所滅,西元前586年猶大國亡於巴比倫帝國。
 
巴勒斯坦,這塊狹長貧瘠的土地,原屬埃及,歷經亞述、波斯、馬其頓、羅馬、鄂圖曼等帝國統治,19世紀末隨著鄂圖曼分崩離析,中東淪為西方列強爭奪的地盤,1916年英法兩國協議,敘利亞與摩蘇爾地區劃歸法國勢力範圍,敘利亞南部與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現今的伊拉克、約旦以及巴勒斯坦),則歸英國管轄,因而巴勒斯坦成為英國的領地,英國原本對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態度頗為猶豫,因為居民幾乎都是世世代代住在那裡的阿拉伯人,而且阿拉伯國家也反對猶太人重返巴勒斯坦。
 
英國是歐洲最不反猶的國家,1895年赫茨爾首次訪問,即讓這位記者留下良好印象,穿著格子尼西裝的男士,彬彬有禮,一派紳士的風度,這真是他嚮往的文明國度。赫茨爾在日記寫道「革命者總是可笑的譏諷舊禮儀和表面形式,然而精緻的餐桌,整潔的房舍,風度翩翩的車伕也很重要。」
 
如果建立猶太國,這將是一個古老的新國家,赫茨爾理想的版本就是小英國,有議會,依法治國,人民享有言論自由,種族平等,社會開放,清真寺、基督教堂、猶太教堂比鄰而立,有迎風挺立的椰子樹,電車徐徐而駛的大道。無疑的,赫茨爾想像的是帶有浪漫主義色彩和平進步的國度,如今的以色列是不是他夢寐以求的猶太烏托邦?顯然不是。
 
在首次世界猶太大會舉辦後不久,1897年9月3日,赫茨爾在日記上寫道「在巴塞爾,我建立了猶太國,現在我若向世人,宣佈,必遭訕笑,但可能過5年或50年,每一個人將可以見到這個國家存在。」

1948年5月14日,班古里昂宣佈以色列建國。(圖:維基)

為建國而奔走,積勞成疾,1904年7月3日,赫茨爾逝世,享年44歲,成千上萬的猶太人奔赴維也納參加他的葬禮,對他表達最高的敬意。赫茨爾死後44年,他的建國夢想成真。1948年5月14日午夜,當最後一批英國人離開巴勒斯坦時,班古里昂在台拉維夫朗宣讀《獨立宣言》,正式向世界宣告以色列建國。美國率先承認,三天後,蘇聯承認,其他國家也相繼承認,1949年,以色列加入聯合國,這是美國必須力保的國家,大衛之星旗從此飄揚在世界各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