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為什麼美國的禁書問題越趨嚴重?──獻給曾被禁談的二二八

老實說,第一次在圖書館櫃台上看到「禁書週」(Banned Books Week) 的桌上立牌,吃驚以為自己看錯了,心想:「美國有禁書?」當然,那是我天真無知,以為有憲法第一修正案禁止美國國會訂立任何 「妨礙宗教自由;剝奪言論自由;侵犯新聞自由與集會自由;干擾或禁止向政府請願的權利」的法案,就沒有禁書問題。但,事實上,圖書審查一直存在於美國社會,而近年來還越趨嚴重。

根據「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所提供的資訊,一直以來,書籍被審查的原因,基本上與內容包含文化敏感性、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反家庭、冒犯性語言、墮胎,毒品、酒精、抽煙、賭博、幫派、暴力、自殺、同性戀、色情、政治觀點、宗教觀點、神秘/撒旦主義、不適合某個年齡等有關。而1990年後,情色與冒犯性語言是兩大主要因素。

不過,近十年來,因「喚醒運動」(Woke)與「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激起一波前所未有的激烈禁書風潮。

「喚醒運動」立基於「批判性種族理論」(Critical race theory,CRT),關注種族偏見歧視,追求社會公平正義。「批判性種族理論」是在「馬克思主義」(Marxism) 的批判理論基礎上所發展出的一套法律哲學論述,以「種族」代替「階級」,認為美國的法律和制度的本質是種族主義,是要維持白人與非白人(特別是黑人) 之間的政治、社會和經濟不平等的一套系統制度,讓白人可以一直處於支配地位。並且,美國是在竊取土地和剝削勞力(奴隸) 的基礎上而建立的,因此,種族,不是自然、生物學的,是一種文化性的發明,即一種社會結構的類別,用於壓迫和剝削有色人種。EXPLAINER: So much buzz, but what is critical race theory? | AP News

「喚醒運動」透過公平(equity)、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和文化回應教學(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等概念訴求來傳遞「批判性種族理論」,積極推廣在公立學校教授新版性教育、公平數學(Equitable Math) ,以及重新建構與詮釋美國歷史的「1619計畫」。這套論述已在近十年中,透過各種培訓方案、人力資源課程、公共政策和學校課程等方式進入各公家機關和學校系統,慢慢成為一種被接受的意識型態。

這套「系統性歧視」理論還擴大至女性與性別認同(LGBT)議題,而「取消文化」是達到社會公平正義之目標的行動方法之一,像是:透過社群抵制;檢舉個人、團體或媒體等之不符合自己認同的思想言論;發動輿論討伐來迫使討伐對象離開所屬單位、社交圈、工作職位,使其無法繼續存在等等,所以,取消一些政治不正確的書籍也是必要。面對左派這一整套完整的論述與實行方法,讓原不以為意的右派驚見危機,於是開始反擊,學校就成了重要戰場,而查禁與他們觀念立場對立的書籍就是必要之事。

因此,近年來的激烈禁書風潮與左派(民主黨) 右派(共和黨) 理念相爭有關,而且,不論是州議員、學校董事會或民間團體,左右兩派都非常積極行動,不是列出禁書單,就是把某些書從學生課外讀物清單移除。甚至,「亞馬遜公司」(Amazon)也加入戰場,表示不賣任何將性別認同視為精神疾病的書籍,下架了一本暢銷書《當哈利變成莎莉:回應跨性別運動》(When Harry Became Sally: Responding to the Transgender Moment) 。此書作者回應:「顯然亞馬遜並沒有讀我的書,我並沒有在書裡說『性別認同是精神疾病』。《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5》就列有我談到的『性別焦慮症』(Gender dysphoria) ,亞馬遜網站有賣這本手冊。」Amazon removing books that frame LGBTQ issues as mental illness | TheHill

《當哈利變成莎莉:回應跨性別運動》從反左派觀點的角度去談性別認同問題和處理方法,並揭露一些改變身體性別的負面案例──自童年起就在被鼓勵變性的環境,但變性後並沒有過得更好,感到後悔。右派認為媒體和學校過度宣染變性的美好,並逾越和取代父母對於子女的教養權,認為左派太不保護兒童青少年,給予露骨、不適合年紀的性教育內容,以及讓他們曝露於情色和暴力的資訊與環境中。因此,左派的論述或認同的觀點之書籍,比如:《不是所有的男孩都是藍色》(All Boys Aren't Blue) ,就有超過14個州把它從學生閱讀書單移除。其他如:談父權、女權、宗教、種族的《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 ;從婦女、工人、少數族裔、移民和工人階級的角度講述美國歷史的《美國人民史》(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反種族主義的 《黑人朋友:做個更好的白人》(The Black Friend: On Being a Better White Person) ;涉及種族主義、女性主義的《最藍的眼睛》(The Bluest Eye) 等等,也都是不受右派歡迎的書。

右派團體「自由媽媽」(Moms for Liberty) 的創始人就表示,不能因為父母質疑一本書的合適性,就被誹謗攻擊,一些被質疑的書是涉及性活動,包括口交、肛交,孩子們不適合閱讀這些內容。偏左的青少年小說作家羅莉‧華爾茲‧安德森(Laurie Halse Anderson) 則認為,攻擊這些書、作家和主題,其實是關閉對話的可能,反而造成霸凌、不尊重、暴力、攻擊的產生,讓學生更不可能去討論種族主義和性侵犯的議題。Why Book Ban Efforts Are Spreading Across the U.S. - The New York Times(nytimes.com)

然而,一些談少數弱勢、種族主義、性侵犯等議題的經典名作也被左派所禁,比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斯坦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 的 《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這本諷刺社會歧視弱者的書,從1937年出版後,就因被認為提倡「安樂死」、容忍種族侮辱、反商、言語粗俗、使用種族主義綽號而不斷地被質疑和審查該不該列為學校禁書。去年,加州和明尼蘇達州各有學區以「有種族主義綽號」而禁止教讀這本書。Why are certain school books being banned in US? - BBCNews

這種在不同年代相繼為右派和左派人士所質疑的書,還有1960年出版、榮獲普立茲小說獎、哈波‧李(Harper Lee,1926~2016) 的《梅岡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 。這本書從1963年進入學校後就一直有爭議,不斷受到質疑是否該在課堂上教授和圖書館是否該有這本書,因為小說的主題是強姦,被認為不道德。到了1970年代,這本曾被視為是1960年代民權運動能成功之重要因素的書,竟變成被認為對種族主義的譴責不夠嚴厲,而書中有「黑鬼」(nigger) 這個字,則讓黑人感到被冒犯。到了「批判性種族理論」遍地開花的現在,則被認為這不是教導白人孩子種族主義的好書,因為這是以白人自述,將她的白人父親描繪成白人救世主,認為這本經典文學是讓人難以忍受的「白」!Why ‘To Kill a Mockingbird’ Keeps Getting Banned - HISTORY
和《梅岡城故事》有類似境遇的,還有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1910) 的《哈克歷險記》(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哈克歷險記》 是接續《湯姆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的故事,不過,主角從湯姆轉到哈克,主題是逃亡與追求自由。1885年一出版,這本書就馬上被麻薩諸塞州康科特鎮(Concord, Massachusetts) 的圖書館所禁,圖書館管理員認為這本書粗俗、不雅,是垃圾,只適合貧民窟!而後,每年都在某個州、城鎮、學校或圖書館被禁! 它曾讓白人、圖書管理員認為內容和語言粗鄙,也因寫實呈現了美國南北戰爭前的南方社會情況,使用了南方農村人的說話方式與用語,而讓南方人不自在。也因切實呈現當時社會現象,稱黑奴為黑鬼 ,以及充滿了當時南方人的種族主義思維,讓黑人讀了感到不舒服,覺得被冒犯。於流行「喚醒運動」的現今,則被說白人怎麼能寫種族主義,他(馬克‧吐溫)沒有權利寫一些不影響他的東西!

從這些圖書審查的理由,不只再次看見近年來美國左右派的衝突有多激烈,也讓人驚覺到「喚醒運動」和「批判性種族理論」已悄然將美國帶進一個巨大的危機裡。如果,只因會讓某些人感到不舒服、覺得被冒犯,誠實描繪過去社會實貌的文學就要被禁、被取消,一個國家社會的歷史真相也可能會面臨被消除抹滅的威脅,這不是與極力要讓弱勢、少數族裔能夠有聲音、說自己的故事與歷史之主張逆向而行嗎?難道要消滅所有不合己意的想法和聲音,才是真正的公平正義?這樣,除了是雙重標準,不也是正往另一種種族主義的方向去?危險!

其實,不論是《不是所有的男孩都是藍色》、《使女的故事》或《最藍的眼睛》,都像《人鼠之間》、《梅岡城故事》、《哈克歷險記》,都在文字裡傳遞一種殘酷、悲慘、痛苦、無助、孤獨、不放棄努力、好壞正邪交織......之不同年代的社會現象。移除任何一本,就是讓自己的世界少了一角,也許會暫時讓自己不再感到不舒服,但心痛最終還是會自己找到回家的路。20220228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