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當加密貨幣走入現實, 為何還需要去中心化社會?

作為商業人士,很難完全避談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浪潮與加密貨幣為世界帶來的行銷或新創機會;但作為一個平民百姓,這些區塊鏈上的「幣圈」事,似乎感覺都與自己的生活無關。

畢竟生活在台灣,行動支付正方興未艾,反觀加密貨幣仍無法直接支付日常用品,連買NFT都怕被詐騙,還不如點擊滑鼠右鍵下載圖檔?

隱藏的致富特權

《致富的特權》一書中寫道:「我們不必了解貨幣政策的樣貌及其影響,也不必探究背後的機制與制度,依然可以過著每一天的經濟生活。」但只要作為一個存有好奇心的人,都不妨多了解當代社會如何成為現今的樣貌?

該書指出過去20年,中央銀行彭淮南總裁任期之間,長期刻意穩定新台幣的低匯率,雖然使得台灣物價普遍穩定,有利於產業出口,但也導致產業升級停滯;長期維持低利率政策,導致高房價的社會問題。

美國聯準會(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Fed,即美國的中央銀行)負責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美元貨幣政策。隨著疫情實施量化寬鬆(增發貨幣,促進流通),並在通貨膨漲(貨幣總量增加,導致購買力下降,物價上揚)過度時,實施量化緊縮,調升利率。

比特幣 圖/Shutterstock
比特幣 圖/Shutterstock

2022年初美元緊縮政策,導致各國股市與加密貨幣市場崩跌。若作為投資者,應該都對上述事件深有所感;但若是不投資的平民百姓,除了物價與房價高漲有感,似乎只能順其自然。

這是一個由政府或中央銀行控制貨幣政策的時代。每天辛勤工作的勞動力所獲得的貨幣,讓我們得以交換別人付出的成果。作為中介的貨幣,卻隱隱約約並非完全等價交換。貨幣的購買力,畢竟會受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影響。

然而從歷史的脈絡,可以知道各國政府掌控發行「法定貨幣」是近代的產物:1971年以前,美元發行的背後有黃金儲備(金本位),1864年美國修訂《國家銀行法》之前,加州淘金熱期間有流通私人鑄造的金幣——貨幣曾經以黃金重量為單位,而且允許由私人機構鑄造。

這麼說來,透過區塊鏈技術發行的加密貨幣,其實是重新賦予人民失去已久的「鑄幣權」,每個人都可以發行數位代幣,只是各種代幣的交易價值差異相當大,價格波動也往往很劇烈。

2010年,有人用了1萬枚比特幣,買到2盒比薩;2022年,若仍持有1萬枚比特幣,就足夠在台北市區買上10幾幢豪宅。加密貨幣成為新世代人民的致富密碼。

加密貨幣究竟是一種「金融貨幣」或僅是「虛擬資產」?各國政府仍有不同的解讀。

或許正如《貨幣戰爭》的初版推薦文所述:「一旦以物易物被以貨幣為媒介的間接交易所取代,原本還可以理解的事物便消失不見了。」

防制洗錢或保護交易隱私?

人民都會指望政府實現正義,為此賦予監管機構限制交易的自由,或追查私人金錢往來紀錄。

警匪片裡,警方得知匪徒的交易資訊,當匪徒帶著非法貨品或一整箱的鈔票或黃金時,警察一湧而上,人贓俱獲。但自從2009年比特幣開始發行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匪徒可能改用線上加密貨幣來交易,警方查緝變得更困難了嗎?

2010年初,採用比特幣交易的黑市購物網站「絲路」面世,沒幾年便被美國警方查緝封停,涉及的交易所「比特快」(BitInstant)創辦人查理・史瑞姆(Charlie Shrem)則在2014年被捕。

根據《比特幣富豪》一書闡述,年僅25歲的史瑞姆在法庭上表示:「比特幣是我的摯愛,也是我僅有的一切,更是人生的全部。我生來注定要做的大事,就是讓世界看見這個全新的金融系統,它賦權所有人平等。」法官因此輕判2年。

在傳統金融體系中,銀行開戶皆需執行「認識你的客戶」(Know Your Customer),意即實名認證,以便在必要時追查資金流向;能匿名交易的是現金,但在我國《洗錢防制法》中,規定出入境時攜帶或運送總價值達一定金額以上之現金、有價證券或黃金,應向海關申報。

這說明大規模資金往來,被納入各國政府的管轄範圍。這促使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發布以《巴拿馬文件》為首的多次報導,揭密各國政要富豪,如何藏匿資金於海外洗錢或逃稅手段。

到了加密貨幣的世界,任何人都能隨時開立新的錢包地址,因而先天具匿名性——只要不與現實身分連結。但基於目前多半仍需仰賴法幣來購買日常用品,人們通常得透過中心化交易所來用法幣買賣加密貨幣,因此合乎法規的交易所,都會實施與傳統金融相同的實名制認證,那麼用來出入現金的錢包地址便形同實名化。

加密貨幣世界繼而發展出「混幣協議」,使得交易往來的資訊,得以透過這種混淆服務,再次接近匿名化。然而,其中最知名的Tornado.Cash,在2022年8月遭美國財政部制裁禁用,引發軒然大波。

加密貨幣交易的隱私權拉鋸戰,是否在防洗錢為名的政府監管之下,終將蕩然無存?貨幣交易自由性的政治競爭,持續上演中。

區塊鏈與現實社會能更去中心化嗎?

最追求「去中心化」的比特幣與以太坊(Ethereum),運行節點的硬體配備要求都極低。然而,根據今年9月ethernodes.org資料,雖然有3成節點運行在家用網路,但有超過6成節點運行在中心化的雲端服務上,其中市占率最高是美國的亞馬遜雲端運算服務(AWS),其次是德國的Hetzner Online GmbH,但後者發出官方聲明,其使用條款禁止任何加密貨幣服務。

以太坊共同創始人布特林(Vitalik Buterin)在「區塊鏈可擴展性的限制」(The Limits to Blockchain Scalability)一文指出,要讓區塊鏈保持去中心化,必須讓一般人可以輕易架設節點,並成為一種尋常文化;然而2022年以來,以太坊總節點數僅維持在5~6,000,即全世界僅約2,000個節點分散運行在家用網路。

因此,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程度,仍將持續面臨考驗。

今年3月,布特林在《時代雜誌》訪談中,表達對以太坊的擔憂:當時炒作高達300萬美元的無聊猿(BAYC)NFT,成為眾人對區塊鏈的主流形象。隨後他在推特指出,是更希望這些專案能用於資助公共設施(public goods)。

2個月後,布特林與《激進市場》作者E. Glen Weyl、Flashbots策略顧問Puja Ohlhaver共同發表論文《去中心化社會:尋找Web 3的靈魂》,Web 3的「靈魂」並非現實世界中臆測的「靈魂」,而是「一個錢包地址就是一個靈魂」。任何人都能隨時開立一個新的錢包地址,因此一個人得以擁有多個「Web 3靈魂」,即為此人的Web 3去中心化社會身分。

透過累積不可轉移的「靈魂綁定代幣」(soulbound token),譬如工作經歷、學位證書等,使得去中心化社會信譽得以累積,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簡稱DeFi)也得以發展信用評等。

以太坊共同創辦人布特林在共同發表的論文中,闡述Web 3的靈魂,亦即一個錢包地址就是一個靈魂。 圖/Shutterstock
以太坊共同創辦人布特林在共同發表的論文中,闡述Web 3的靈魂,亦即一個錢包地址就是一個靈魂。 圖/Shutterstock

由於一般人無法竄改區塊鏈上的交易紀錄,加上目前主流區塊鏈的交易內容為公開資訊,因此無需「靈魂綁定代幣」的概念,只需查驗過往交易紀錄,即可實現前述機制。不過,保護用戶隱私,是區塊鏈開發社群的強項,我們可以善用各種密碼學機制,如零知識證明(zero knowledge proofs),來隱藏用戶持有的代幣資訊,依然能驗證用戶是否持有特定代幣。

換句話說,這得以推廣區塊鏈成為「世界資料儲存中心」,彌補虛擬世界的不足,並進一步整合進實體世界中。像是國際駕照將能藉此方式加速跨國認證,而無需冗長的紙本申請流程。

加密無政府主義者的預言

至此可能會發現:以太坊試圖在保護用戶隱私的前提下,融入實體世界;但現實世界的政府金融監管,卻企圖禁用隱私保護機制,好讓加密貨幣流通盡可能實名化。

這種場景似曾相識,譬如2018年加密貨幣的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幣發行)浪潮,美國政府機構認定多款代幣為違法公開發行的證券。區塊鏈世界與政府機構之間,似乎不可避免地持續面臨衝突。

ICO 圖/Shutterstock
ICO 圖/Shutterstock

全球交易量最大的交易所幣安(Binance),至今年9月仍未透露其總部所在國,使其始終擺盪在多國監管體制之外。創辦人趙長鵬聲稱,正在安排能妥善合規的國家,並將適時公布,但那之後亦可能是另場國際金融監管風波的開始。

這樣的時代背景下,Coinbase前技術長巴拉吉.斯里尼瓦桑(Balaji Srinivasan)的《網路國家》一書中,闡述如何透過網路連結人群,形塑一個可獲得既有國家外交認可的網路國度,運用區塊鏈技術記錄歷史,揚棄傳統國家隱惡揚善的弊病,並為普及加密貨幣鋪路。

這一切的發展,早在1988年Timothy C. May的《加密無政府主義宣言》就預言了:「出於國家安全、遏止販毒、逃稅與社會解體的考量,國家機構必然會試圖延緩密碼學技術的傳播。加密無政府主義確實可能導致機密資料的非法交易,甚至成為暗殺與勒索的匿名市場溫床;但這一切都無法阻止加密無政府主義的擴張。」

時代的巨輪將持續無情地轉動,正如蘋果(Apple)於1997年發表的形象廣告所述:「向那些瘋狂、叛逆、麻煩製造者致敬。你可以讚揚或否定他們,唯獨無法忽視他們。因為他們帶來改變,推動人類前行。」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

更多報導
以太幣迎接「打掉重練」後,幣價不漲反跌!原因有哪些?
積極監管加密貨幣?美國會提出多項草案,連白宮也徵區塊鏈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