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疫情讓辦公室少了「人味」,企業文化該如何提升向心力?
過去2年和跨國客戶討論商業策略時,發現管理層有個共通的頭痛問題:疫情逐漸散去,辦公室的「人煙氣」卻並沒有回來,很多員工仍然選擇在家辦公,而非天天去辦公室。在美國,新進員工可能入職後從未去過辦公室;很多疫情前就加入的員工,甚至搬離辦公地點所在的主要城市,移居生活費用較低、戶外空間較大的城鎮,想要天天通勤都有一定的難度。
有一個客戶做的是B2B的服務,最近員工流動率接近40%。他問我:「新的員工如何在變動的環境裡,感受一個企業的文化和價值觀?他們的新顧客,如何感受他的公司在實質產品和服務之外的文化差異?原有的員工如何與時俱進,和新的同事建立共識,創造信任,增強夥伴關係?」
在很多知識型的行業,通過發達的遠距辦公工具,日常的工作完成和團隊協作已不成問題。問題是在疫情之後,幾乎各行各業都需要新的策略和轉型,也需要新的人才和多樣化能力的補強。這是公司最需要大家一起創新的時刻,大到夥伴關係的形成和策略共識的建立,小到動腦過程和溝通流暢,都會是CEO們面對的全新的挑戰。
行動通訊軟體24小時通行無阻,讓溝通更碎片化,注意力更難集中。沒有了在走道錯身而過時的閒聊,沒有了在茶水間倒咖啡時不經意的談話,居家辦公下的所有溝通都必須預先設立線上會議。這讓討論變得正式,難有臨時起意的創意火花。新入社會上班族對於工作賦予的人生意義,已經和他們的父母兄姊完全不同,不能用同一種方法激勵和管理。 更重要的長期議題,是巨變下企業文化的建立。
CEO的「文化鑄煉廠」
百年企業基業長青的基本假設,是建立優質的企業文化吸引更多對的人才,搭配與時俱進的商業競合策略,創造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今日企業文化的建立需要借鏡過去經驗,配合公司的轉型策略,引入新的視角和方法。
我認為這很像把企業文化當成一個無形的事業來經營,CEO自己得捲起袖子,開起「文化鑄煉廠(Culture Foundry)」
在文化鑄煉廠中,CEO用文化面相來檢視公司的中長期策略,和立即可行的行動方案,創造員工有感的文化氛圍和信念。每家公司不同,但下列主軸可供大家參考。
領導者要能被同仁信賴
領導者希望塑造怎樣的文化,就要自己以身作則。因為對領導人的信任是文化鑄煉廠內,最重要的原料。特別在逆境中,員工聽其言觀其行。領導者只說漂亮空話,就沒有辦法和同仁建立信任,一起邁步向前。
如果想塑造一家有靈魂的公司,確保自己全心全意相信這件事。就像前英國首相邱吉爾說的,在你熱情鼓舞別人之前必須自己先感動;讓別人熱淚盈眶之前必須自己先落淚。在說服別人之前必須自己先相信,並身體力行。這是建造文化的基礎,但常常被忽略。
新創、傳產課題大不同
一家公司的文化若增強員工的向心力及福祉,但無法強化中長期的商業競合策略,或無法滿足現有顧客和未來客群的需求,最終也不能幫助公司持續增加競爭優勢、永續經營。
文化的建造和轉型,是一家公司制定策略的重要元素,而不只是反映人性光明面的形容詞,或寫在牆上的價值觀。文化必須反映在組織行為和流程上,才能吸引和留住對的員工,也能與顧客和外部夥伴產生共鳴。 不同階段、不同策略的公司需要思考的優先順序不同,要打造的文化主題和設計也不同。
若是一家需要規模化的新創企業,可能會 需要強化的文化主題是可靠、合作和紀律,並確保這些思考反映在營運、組織架構和流程設計上。
若是一家轉型中的大型傳統產業,可能需要思考強化創新文化的方法,以及重視培養和發掘年輕人才,讓他們在適合的位置發光發亮。 轉型重點會在如何跳脫現有組織結構,提供養分和氧氣來保護創新的嘗試。
若是一家要融合多家併購公司的控股公司,可能要思考如何在不影響被併購公司核心競爭力的前提下,創造大家可以接受的文化融合點,來鼓勵合作。 改變之前的各自單打獨鬥,成為有聚合力的雙贏局面。
公司的新角色:建立有向心力的社群文化體驗
因應後疫情時代的挑戰及年輕世代對工作的期待,領導者必須把公司當成社群來經營,建立符合公司文化的品牌體驗,提升向心力。從數位工具的運用,員工體驗的設計,到公司實體的活動和非金錢導向的榮譽激勵機制,都可以運用數位行銷的方法,來設計公司內部的互動和社群體驗。在疫情期間,電通在美國打造了一個「打氣平台」,同事之間看到符合公司價值觀的行為,不管事情的大小,都可以幫對方表揚和打氣,形成一個正面的氛圍,強化大家彼此扶持的珍貴文化和夥伴關係。
企業文化的打造是長期的志業,也是有遠見領導者的重要功課。你準備好開張自己的文化鑄造廠了嗎?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
更多報導
Z世代有個秘密:我也沒那麼懂科技!遇到設備技術問題,羞恥感比40歲高10倍
朱曉彤接管特斯拉北美業務!一窺工作狂行徑:凌晨34點秒回訊息、在群組質問沒來上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