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美國為何會產生高通貨膨脹?

美國經濟現在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高通貨膨脹率,為了壓低通貨膨脹率,美國的聯準會(FRB)不斷的提高利率,其目的就是要降低美國國內的高通貨膨脹率,而這也造成許多美元回流美國,而使世界許多國家的貨幣競相貶值。那麼,美國的通貨膨脹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

一、新冠肺炎疫情後的美國之通貨膨脹

根據美國勞動統計局的統計,2021年12月的階段,美國消費者物價與前年相比是高7.1%,這是自1982年以來,消費者物價以很快的速度在上揚。即使我們把價格很容易變動的食品與能源加以除外的消費者指數(CPI)當做基準來看,通貨膨脹率是5.5%,而這是1991年以來的最大的上升幅度。

美國的高通貨膨脹是比較最近產生的現象。在新冠肺炎爆發以前,通貨膨脹率是在1.5%至未滿2%之間,是比較安定的。即使進入2021年,通貨膨脹率還不是那麼高,但是在2021年5月以後,通貨膨脹就開始加速,而以匹敵於1982年的水準在變動著。

商品與服務的價格在很廣泛的部門與項目當中都在上揚著,如果與2020年12月比較的話,出租汽車上揚了36%,家具上揚了17%,男性用的外套與西裝上漲了11%,食品的價格漲了6.3%……,價格可以說是在很廣範的範圍上揚。

二、通貨膨脹率為什麼是40年來的高水準呢?

從總體經濟的觀點來看,通貨膨脹是在對商品與服務的需求超過供給的時候會產生的。供給一旦不足,那麼價格就會上漲。舉例來說,假如有很多人想買自用汽車,但如果沒有生產出想買人數的自用汽車時,那麼就會出現有人想以比起平常更貴的價格來買自用汽車,因此當供給沒有辦法追上需求時,價格就會上漲。那麼,美國為什麼會發生那麼高的通貨膨脹呢?

原因在於:因為疫情造成供給面的混亂,使得需求與供給的裂縫變成特別大的緣故。美國經濟其實在2020年時是處於從景氣的谷底恢復的階段,當時對於商品與服務的需求是穩定的成長。在2021年初期,疫苗開始普及以前,許多人就不得不將購物與休閒等的經濟活動與商務活動加以延期。當人們可以接種疫苗時,人們就開始外出,而對於人與人接觸的恐懼感也跟著消失,其結果是與2020年相比,經濟就正常運作,對於商品與服務的需求就擴大。

由於美國政府害怕新冠肺炎的衝擊會造成景氣大蕭條,所以就以大規模的財政補助政策,想要提高人們的購買力,例如,政府提供給每人現金1400美金。聯準會(FRB)也把政策利率降為零,實施量化寬鬆(QE)政策(中央銀行以新發行的貨幣購買國債等等的金融資產之政策),而努力要讓經濟能夠活潑起來。

但是,美國經濟的需求面是極其活躍的另一面,供給面卻是可以看到裂解的現象。美國經濟的供給面的最大問題是人手不足。國內的工廠、港口、貨車公司、倉庫等無法雇用到能夠充分的勞動人力,因此,供應鏈就被切斷。在全美各地,生產與出貨很容易就陷入延遲,在超商等的店舖,其架上是空空的,或是陷入缺貨的狀態。很多的貨船在洛杉磯與紐約等的主要港口被阻擋入港,而被迫在港外的海上等候。貨船即使入港了,卸貨工人與貨車司機因為不足,所以貨物很難進入到美國國內的流通網絡裡頭,即使商品好不容易送到目的地,但是將商品擺至架上的人手卻不足。這樣的狀態就持續著。

而服務業也同樣受到人手不足的影響。本來在疫情的當初,就有受到人手不足的影響,而後來是更加惡化。在醫院等的醫療業、旅館、餐廳等行業,因為害怕在職場上的染疫,所以無法確保足夠的人力。也有很多人因為感染《傳染力強的Omicron 變種病毒》,而無法到職場上上班。在很多學校,就有:不只是學生被感染,也由於教師與職員不足而被迫停課的地方。

由以上所述可以知道,美國一方面對於商品與服務有很大的需求,但供給面的經濟卻無法滿足需求,因此,商品與服務的價格就上漲。而且價格上漲的壓力隨著供給狀況的嚴重程度就越大。換句話說,供應鏈的分裂與勞動力不足的現象在被解消之前,高通貨膨脹的現狀就不得不繼續持續。

三、通貨膨脹帶來什麼影響?

只要薪水沒有趕上通貨膨脹而跟著提高,那麼就會降低人們的購買力。在這種現況之下,人手不足是在很廣的範圍發生,因此勞工由於在薪資的協商上的交涉力量很大,他們是能夠要求更高的工資。換句話說,勞工因為知道勞動市場的需求很高、就業機會很多,所以自發性的離職甚至成為他們的選項之一,他們即使不急著就業,也能夠期待工資的更加提高。因此,美國經濟就出現了德州A&M大學的Anthony S.Cruz 教授所創造的造語Great Resignation (大量自主辭職時代)的現象,也就是自發性辭職者的數目是過去以來最高的,如此一來,物價上揚就與工資上揚連結在一起。

企業想把雇用的成本轉嫁到商品與服務的價格上,因此,人們就預見將來物價的上漲,而為了維持購買力,人們就要求更高的薪資。如此一來,薪資的上揚又會造成價格的上漲。這種薪資及物價的螺旋形的惡性循環上漲很有可能是美國經濟(或者說是經驗物價與薪資急劇上揚的所有經濟)所能夠經驗到的最惡劣的事態。過去,美國曾因為負的供給衝擊(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而經歷薪資.物價螺旋式的上揚,在那個時候,就發生過非常高的通貨膨脹(1980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的通膨率是超過14%)。

四、不同的看法

但是也有經濟學家主張美國經濟不會陷入1970年代的嚴重的薪資及物價螺旋形的上揚,而這個主張是依據如下兩個理由:

第一、美國的工會活動不像過去一般很活躍,2020年加入工會的比率只不過是民間部門的勞動人口的6.3%,與1973年代的24.2%相比,是大幅下滑(公共部門加入工會的比率是34.8%,與1980年代的38%相比,是緩和在下降)。而這就意味著勞工的交涉力量減弱,因此薪資較難上揚。

第二、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全世界的企業之間,價格競爭激烈,企業始終面對著商品與服務價格下降的壓力。因此,企業將薪資上漲的部分移轉成物價的上揚而將之加以轉嫁就變得困難。換句話說,在全球化的世界,即使有薪資上漲的壓力,但未必就會造成物價上漲。

相對於上面的說法,人們卻是可以在一部分的業界與企業看到工會化的現象(例如Starbucks)。而且如同經濟學人雜誌所指出的,由於下述的現象,人們可看出世界似乎是正在脫離全球化,例如,一部分的國家追求民粹主義式的保護主義政策(例如川普政權下的美國),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機,供應鏈被斷截,一部分的企業與產業就從off-shore (企業產業移往海外)把重心移向國內。因此,隨著工會活動與脫離全球化越進展,高通貨膨脹持續的可能性是不會很快消失的。

五、結論

目前美國聯準會的利率調升已使通膨壓力稍微降低,但還是很高,而且對於他國的影響也已經呈現,整體來看,世界經濟是正在進行調整當中,烏俄戰爭與美中對抗顯然是加速這個大變局的催化劑,世界經濟衰退已清楚呈現。以美國的高通膨現象為一個借鏡,我們也必須摸索出我們台灣自己的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