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美國經濟表現出色 中國經濟遭遇逆風

美中兩國是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的經濟體,去年它們的經濟規模差距進一步擴大。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美國經濟出現了對軟著陸(沒有經濟低迷的物價穩定)之期望的提升,但是中國則面臨通貨收縮(景氣低迷中的物價下跌)擴大的隱憂。未來十年,有預測認為這兩個國家之間的差距可能進一步擴大。
根據美國當地時間1月25日彭博社的報導,去年美國的名目國內總生產毛額(GDP)的成長率達到6.3%,大幅超過中國的4.6%。彭博社解釋說:“名目GDP並不是唯一衡量國家經濟規模的方法,但是自從疫情爆發以來,這表明美國的經濟復甦的趨勢是在增強之中。”

在實質GDP方面,去年美國成長了2.5%,中國成長了5.2%,但如果詳細看其中內容的話,則情況則有所不同。根據彭博社和世界銀行的統計,如果以美元匯率來換算的話,2021年中國的GDP占美國經濟規模的比例達到了75.2%,幾乎追趕上美國。但是,到2022年,這一比例下降到69.7%,而在2023年已經下降到65%。 背後的原因之一是G2(美中)經濟戰爭,而分析顯示出中國在這場戰爭中敗勢明顯。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擔任中國事務的康奈爾大學教授艾斯瓦爾·普拉薩多(Eswar Prasad)表示,這是“巨大命運的轉折點”,他同時指出“美國經濟表現出色,但相反的,中國經濟面臨長短期的逆風,中國的GDP要超越美國的展望已經變得薄弱”。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曾預測到2032年時,中國將超越美國,但這個時間點可能會往後被加以推延。最近,英國調查公司“牛津經濟學( Oxford Economics)”將預測超越的時間更加推延到2035年。

兩國的經濟成果也直接反映在股市當中。美國證券市場連日創下歷史新高,充滿活力,但中國證券市場則正在經歷“失去的三年”。從2021年開始的三年內,中國大陸和香港證券市場的總市值蒸發了約6萬億美元(約合日圓88.4兆)。火燒屁股的中國政府為此採取了多項措施以防止證券市場行情的下跌,這些措施包括限制空頭交易(借股票來賣股票)、將市值納入國有企業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重要業績評估指標)、向證券市場穩定基金投注資金2兆元(約41兆日圓),但是,大半的意見認為這些措施還需要進一步觀察其效果。 
專家們認為,新冠流行期間,兩國因應疫情的過程擴大了它們之間的差距。美國通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成功地走出了疫情的隧道,而中國則因為實施過度的封鎖政策而使經濟活力下降。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所長亞當·波森(Adam Posen)指出:“在疫情期間,中國在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獨斷而威權式的權力行使,使其根本上的經濟弱點更加惡化。”
中國的人口減少等因素也降低了其生產力。根據中國國務院表示,中國的生育人口預計從2020年的9.89億人下降到2023年的9.63億人。勞動參與率(在生育人口當中,參與經濟活動的人口之比例)也在同一時期從68.4%下降到65.2%。 
預測指出,未來兩國經濟差距可能進一步擴大。大西洋會議地理經濟學中心主任喬許·利普斯基(Josh Lipsky),他曾擔任IMF顧問,他表示:“中國因為GDP的基準而會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所有看法都會往後推延,即使這個推延不是無限期,但是是延遲了”,他並指出:“疫情掩蓋了中國深層的結構性弱點,兩國的差距將會因為中國改革的能力而擴大持續十年”。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最近在一次研討會上表示,“在未來十年內,中美之間的國力差距可能不會縮小,反而有可能擴大。”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美國由於過去強烈的緊縮政策可能使其在今年開始進入較淺的經濟低迷,因此現在要感到安心,時間還早。在ClearBridge Investments(凱利投資有限公司)負責市場戰略的Jeff Schultz於最近的報告中指出:“雖然經濟軟著陸的可能性增加,但在未來六個月內經濟低迷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他並指出:在目前的12項指標中,包括工資成長率的減緩等七項指標表明經濟低迷的信號正在出現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