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脫鉤是降低風險的最好手段─日本企業降低投資中國風險

歐盟國家採行對中國去風險策略 ,擷自twitter畫面
歐盟國家採行對中國去風險策略 ,擷自twitter畫面

美國高層訪中與derisking

5月19日至23日,在廣島召開的G7,歐盟提出derisking(降低風險) 的概念。布林肯在6月訪中,面對美中對立和台海情勢日趨惡化,布林肯訪問中國並與國家主席習近平等高層官員進行一系列會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會議中,習近平坐在中心位置,布林肯則與王毅、外交部長秦剛面對面,這樣的座位安排讓人感到非常奇怪。

對於這種座位安排,有如下一種看法:習近平充滿自信的姿態似乎暗示:“我和你(布林肯)立場不同,沒有必要面對面。”這次會談並不是為了改善和發展關係,而是為了如何控制不斷升級的緊張局勢。不過,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於7月6日訪中四天,顯示出美國為了控制不斷升級的緊張局勢之外,也與拜登政府從decoupling轉變成derisking有關。

G7廣島會議
G7廣島會議

G7廣島會議

事實上,美中的對立不僅涉及軍事和安全保障而已,還涉及經濟、貿易、先進技術等本來應該由企業主導的領域。這些都已經成為美中的主要戰場,也激起日本企業對美中對立和台灣情勢的擔憂。

Derisking的新動向

去年,佳能(Canon)公司的會長兼社長御手洗富士夫提出,要重新審視海外生產基地,將主要的工廠帶回日本,以符合時代的需求。他並指出無法把生產基地放置在「企業的經濟活動會受到影響的國家」,因此只有兩個選擇:轉移到安全的第三國或是回到日本。此外,大型汽車製造商馬自達考慮到不斷增加的地緣政治風險,明確地表示:將降低「新車製造所使用的零組件」對中國的依賴;本田也重新調整零組件的供應鏈,並明確表示將要把「中國」和「其他地區」分離。最近,LIXIL公開表示將把針對美國出口的「家庭中與用水有關的產品(日文稱為水回り製品)」製造基地,從中國等地轉移到墨西哥;田村製作所宣布:計劃在羅馬尼亞的工廠來生產「在中國生產的割草機等的產品」,日本tungsten(日本タングステン株式会社)這家公司幾乎100%依賴中國廉價的鎢原料來作為其主要產品的原料,但未來將加強從北美和歐洲的採購。

這種減少對中國依賴的行動,媒體報導稱為Derisking。Derisking的字面意思是降低風險,但針對中國而言,它意味著在保持與中國的經濟關係的同時,也從規避風險的角度,要努力擺脫過度依賴中國的狀況。

什麼是「脫鉤」(decoupling)?

從川普政府時期,美中貿易摩擦擴大以來,「脫鉤」這個詞逐漸在社會上流行。這個字意味著「經濟的分離」。然而,考慮到中國已經深度融入全球經濟的現實狀況,對大多數國家來說,要與中國進行經濟脫鉤是不符合現實的選項。

歐盟最近宣布的經濟安全保障戰略當中,提出了如下的方針:為了因應中國經濟的威脅,要在戰略物資的供應鏈和技術外流等方面,推動規避風險的策略,同時也明確提出要維持與中國的經濟關係。美國拜登政府最近也明確表示,重視風險防控的方針,而不是對中國的脫鉤。布林肯與葉倫的訪中其實就是這個看法的顯現。

所謂風險降低,在今日以大國間對立為核心的國際局勢當中,能夠很好地反映這種風險降低的作法,就是「回歸國內」和「轉向第三國」,這種新的課題正清楚地呈現當中。即使是日本的企業,其對於中國的風險防控措施也將進一步擴大。

日本如何思考derisking與decoupling

不過,因為中國情勢發展難以掌握,風險防控有可能無法降低風險。例如有關台灣可能發生緊急狀況,媒體已經做了各種預測。如果發生緊急狀況,不僅將對台灣社會產生影響,也會威脅到日本經濟航線(sea lane )的穩定,並因為日中關係急速惡化,而使日本企業在中國的業務會短時間內產生巨大影響。

要預測「會影響那些行業和那些企業」很難,但可以想像到的是:日本強烈依存中國的資源、原材料、零組件,或是在中國以外要找到替代品很困難的資源、原材料、零組件等,這些將會被中國課予出口限制或停止出口。

情況惡化越是嚴重,風險防控中的“維持與中國的經濟關係”這方面,也可能受到影響。因此,目前能夠實現與中國脫鉤的企業,從現在開始採取這樣的行動,當然是一個選項。

即使今日,安全保障仍然被視為會妨礙企業自由經濟活動的因素,許多企業經營者希望將安全保障與經濟分開考慮。但是,隨著經濟安全保障的重要性增加,對於未來的企業活動來說,安全保障的重要性也只會增加。雖然對於企業來說,與中國脫鉤是一個困難的選擇,但考慮到未來的情勢發展,企業應該在平衡「經營」和「安全保障」的基礎上,如果能夠實現與中國脫鉤的話,那麼,脫鉤是應該付諸行動的一個選項。換句話說,要降低風險,如果能夠脫鉤時,它是降低風險的最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