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臺商布局新加坡 擷取CPTPP及RCEP二大紅利


新南向政策推動以來,政府秉持「利他主義」信念,從東協國家需求面出發,務實協助東協諸國對我優勢產業之需求,讓東協諸國了解台灣是值得合作的經貿夥伴。
為促使資源極大化配置,期能最大程度創造新南向的經貿效益,政府宜採不平衡發展逆謀略,將東協成員中與台簽署ASTEP協議,而又同時加入CPTPP及RCEP的新加坡列為南向布局的重點,以擷取台商供應鏈和價值鏈在兩大FTA的紅利,並為將來台灣加入CPTPP創造有利條件。
現階段,中國經濟陷入內外降溫的困境。相對地,東協6國(星、印、馬、菲、泰、越)提供廣大年輕勞動力的人口紅利,企業獲利維持強勁成長。當西進阻力遇上南向助力,臺商直接投資紛紛從中國轉向湧至東協。
新加坡-台灣布局新南向市場的核心樞紐
依經濟部投審司統計,2023年臺灣對東協6國投資51.3億美元、占比19.3%,首度超過對中國投資30.3億美元、占比11.4%,東協已取代中國,成為臺商海外投資最重要的布局區域。2024年1-5月,台灣對東協6國投資41.4億美元、占比28.3%﹔台灣對中國投資12.7億美元、占比8.7%。

圖/擷自世界先進網站

在台灣對東協6國之投資中,絕大比重集中於新加坡。2023年台灣對新加坡投資2,437百萬美元,占台灣對東協6國投資的47.4%; 2024年1-5月,台灣對新加坡投資2,957百萬美元,占台灣對東協6國投資的71.5%,相較2023年同期的1,040百萬美元,增幅高達184%。
另依財政部「進出口貿易統計」,2023年臺灣對東協之出口762.7 億美元,僅次於中國,占對外出口額第2位,順差352 億美元。其中,對新加坡之出口297.4億美元,順差202億美元。
綜上所述,2023年臺灣對東協各國之投資、出口及貿易順差均以新加坡位居首位。顯而易見,在東協市場中,新加坡係台灣布局新南向市場的核心樞紐。
台星半導體產業緊密合作夥伴關係
現任駐新加坡童振源代表履任以來,勇於任事,除戮力拓展台星雙邊經貿與文教等多面向互惠合作之機會外,並積極深化新加坡與我雙邊產業現有之合作領域。
童振源代表指出,新加坡半導體設備供應占全球市場的20%,由出口帶動的新加坡經濟可從全球半導體AI市場需求增加中獲益。長期以來,台、星半導體產業維持非常緊密的合作夥伴關係。台灣對新加坡出口的八成是半導體相關產品,而新加坡對台灣出口亦有六成是半導體相關產品,這些數據顯示台星在半導體產業緊密合作的夥伴關係。
2024年6月,世界先進宣布與恩智浦(NXP)在新加坡合資共同成立Vision Power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VSMC),興建1座12吋晶圓廠,首座晶圓廠投資金額約78億美元,世界先進將注資24億美元,預計2024年下半年開始建廠,2027年投入量產。
世界先進公告,新晶圓廠相關技術授權及技術轉移來自台積電,將採用130奈米至40奈米的技術,生產包括混合訊號、電源管理和類比產品,以支援汽車、工業、消費性電子及行動裝置等終端市場的需求。
2022年聯電在新加坡Fab12i廠區投資50億美元建廠,提供22/28奈米製程,是新加坡最先進的半導體晶圓代工廠之一。新廠預計於2024年底開始量產。新加坡首座12吋晶圓廠係始於2000年底,由聯電、英飛凌(Infineon)與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合資36億美元,於新加坡白沙晶圓科技園區興建。2001年台積電在新加坡投資12億美元,與飛利浦半導體、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共同在新加坡合資設立晶圓廠(SSMC),締造三贏局面。此外,台灣半導體設計廠聯發科、封裝測試廠日月光、半導體材料、污水處理及廠房興建廠等也都有在新加坡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