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迷途的暗光鳥

黑冠麻鷺/維基
黑冠麻鷺/維基

昨夜聽到窗外傳來「卡卡」的鳴叫聲,整晚思考到底是何方神聖,沒想到一大早,看到一隻麻鷺正在庭院草地上悠然躓著方步,不驚不憂,如同老人閒散,多數時間低著頭,如同思考的哲學家,其實是在尋找蚯蚓當早餐;有時候會仰頭看看四周,好像企圖辨認孰悉的景物,或者想要確定是否來錯地方,我猜想,昨晚的鳴叫聲應該就是他了。

黑頭麻鷺習慣台灣環境,已經是台灣留鳥,出沒低海拔的樹林間,在台灣保育運動下,麻鷺的族群也增加了,從南到北都可以見到。

這裡很可能是他曾經孰悉的地方,這樣子說,是有原因的,搬遷到養生村居住前,我問過當地人,也從「谷歌地圖上」尋找相關此地的報告。這一帶鄰近曾文溪畔,冬候鳥最喜歡光臨,尤其是大白鷺絲,溪畔的蔓延開展的綠色布袋蓮,經常出現白鷺鷥的行蹤,利用溪水刷洗羽毛,所以,無意間飛臨的麻鷺,應該是不請自來的不速之客。

此地的里長在聊天中告訴我,其實,這個地方早期以魚塘居多,魚塘是自然形成,魚塭則是有人看管,魚塘很顯然變成吸引北方候鳥嬌客的主因。

麻鷺屬於夜行鳥類,台灣人稱他「暗光鳥」,這種鳥更愛孤獨,很少群居,鳥類學者說,麻鷺的築巢,相距至少三百公尺,只有求偶期間的夜晚才會鳴叫。
麻鷺體型大,有人稱為大笨鳥,其實,麻鷺不笨,從他覓食方法就可以理解,包括田間老鼠,也是麻鷺殺戮的對象,荷塘的魚蝦更是麻鷺最愛。

養生村庭院草地兩千坪,被樹林包圍,本來樹林裡有一個小魚塘,目前已經被建築廢棄物添滿,這種環境之下,闖入的鳥類也特別多,這隻麻鷺算是初見面,大多數是黑頭白羽的台灣喜鵲,印尼八哥,走起路來像是跳躍的舞者。
聽說鳥類靠著季節變化的感覺,尋找家園,所以,冬候鳥在冬天離開北方,來到台灣島嶼的侯鳥,從來不會偏離航線,同樣,夏候鳥也會在氣候冷熱之間,互相轉換棲息地區,至於旅鳥和漂鳥,旅行路線就更加複雜。

今年春天,我在南台灣的沿海濕地發現,正在修整羽毛準備回家的鷺鷥群,去年秋天,飛臨島嶼的白鷺鷥,有些還留戀島嶼的春光,但是,回家的想念來自啼叫的歌聲,一直到近代,候鳥旅行的能力來自「磁場感覺」才被證實。

鴿子眼與大腦神經連結地球磁場

科學家柏克海德在他撰寫的「鳥的感官」一書中舉出威爾諾柯的研究,威爾諾柯以鴿子的回家為題,發現傳統以為鴿子放飛後,會知道家的路線,是因為家中有母鳥等候,把感情解釋放到鴿鳥身上,聽起來很浪漫,其實並不然。鴿子的眼睛和嘴會有磁性,左眼與大腦的神經連結地球磁場,所以,鴿子知道自己身處地方,也知道飛行的方向,其他鳥類也一樣,跟著地球磁場定位自己,也抓到旅行方向。

所以,那隻黑頭麻鷺並非迷失方向,而是,身體裡面對這片樹林和周邊魚塘的記憶,讓他飛臨故居,這樣說來,我們才是新的闖入者。

人類社會對都市的開發,過於快速,地景的變化超過想像,往往也會使自己迷路,常常,我們靠著手機地圖定位,有時候也經常迷路,但是,鳥類不會迷路,他的內心連結著地球的磁場,整個世界就是他的家,他會從候鳥變成留鳥,也會從留鳥變成候鳥,鳥類的自由超乎想像,台灣很幸運成為多數候鳥的棲息地,讓天空添加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