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靈異事件頻傳的有應公廟 -臺南市鹽水區竹埔里「中洲媽」小祠

坐落在竹埔里天保厝南邊田野裡的「中洲媽」小祠,是座充滿靈異傳奇的有應公廟,而「中洲媽」生前卻有段悲慘的遭遇。
在農田土地尚未重劃前,急水溪北堤防位在南竹仔腳(竹埔)到大埔之間,即今「南70」道路上。日治時期,「中洲媽」的夫婿在這片廣大的溪埔上闢墾數十甲魚塭經營,並建有三開間塭寮方便養殖作業;由於「中洲媽」夫婿為鹽水番雅中洲人,故時人呼該片魚塭為「中洲塭仔」。
有一天,「中洲媽」夫婿被盜匪搶劫殺害,「中洲媽」來尋夫時,受辱於盜匪,後上吊於塭寮前水池旁大樹。據說「中洲媽」死後冤魂不散,申冤後曾帶領官兵消滅了該股盜匪。
戰後,該片魚塭拓墾為甘蔗田,靈異事件便層出不窮。
當年,甘蔗採收後尚未運走前,因怕人家來偷甘蔗,晚上都在蔗田裡看顧。庄人陳忠義有天晚上看顧甘蔗時,看到一位穿白衣的女子,以為要來偷甘蔗,追過去,卻追不著,追到轉角處就不見了。陳忠義回去告訴父親,父親說那是「中洲媽」。
甘蔗為方便採收,習慣會放火燒甘蔗葉。在火燒甘蔗田時,曾有人看到婦人帶女孩出現。也曾有人看到火燒蔗葉後,有一對母女牽手走進蔗田內,進去查看,沒看到人。
庄人蔡興仔組有馬達、水管抽水幫蔗農灌溉,以小時計算工資。經常發生的情況是:正在抽水灌溉的馬達,卻無緣無故停止運轉;而並在沒有在灌溉時候,馬達卻自動運轉抽水。
甘蔗委員沈丁琨僱有工人晚上看顧甘蔗採收機,工人常在凌晨4點鐘的時候,看到一位婦人,都以為是去挖竹筍,也曾看到她在捆蔗葉;不久,採收機竟會自己發動,到了早上要上工時,引擎都還是溫熱的。
採收機要採收甘蔗時,工人爬上駕駛座,引擎會突然熄火,工人爬下駕駛座,引擎卻又發動起來。更離奇的是,採收機在採收甘蔗時,會突然往下挖到泥土,也會突然往上僅採收半截甘蔗;更危險的是,採收機往前採收甘蔗時,會突然倒退魯,讓跟在後面工作的女工嚇得趕快閃開,以免被撞或被輾壓,真是險象環生。
甘蔗委員沈丁琨知道「中洲媽」在表示,於是請姨太太來許願,如果讓甘蔗採收工作平安順利,就蓋祠奉祀之,但卻跋無桮,於是再請元配來許願,即獲聖桮,因此,沈丁琨隨即發起興建小祠。
沈德堂(1940年生)合磚擺方向,然後跋桮定祠向,今祠向連獲9個聖桮。附近聚落居民及耕種者集資興建一落一拜亭,磚牆紅瓦小祠。小祠建成,沈丁琨取神名曰「中洲媽」。「中洲媽」小祠創建之後,靈異事件便不曾再發生。
小祠興建後,正逢「大家樂」風靡全臺之際,「中洲媽」小祠立刻成為「樂迷」祈求明牌的焦點。從白天到晚上,都有樂迷來拚明牌。附近如天保厝、坔頭港、竹埔、下林等聚落,男男女女幾乎都來拚過明牌。
下林人金水仔,曾在中午到小祠的長條椅上睡覺,夢見「中洲媽」給他三顆星的明牌,讓他簽中千萬元彩金。但金水仔卻沒來還願,不久,錢花光了,人也就往生了。
「中洲媽」小祠所在地,是當年載運甘蔗牛車迴旋轉彎的三角地帶,等到民國78年(1989)農田土地重劃時,時任重劃委員的沈丁琨,讓產業道路就從「中洲媽」小祠旁經過,以便庄人或耕種田主方便來小祠燒香點火及祭拜。
民國89年(2010),小祠已破舊,尤其是拜亭的柱子因鋼筋鏽蝕而裂開,整個拜亭傾斜,隨時有倒榻的危險。地主方金發邀請劉清波(1964年生)一起募款整修。整修時,劉清波向中洲媽禱拜,請中洲媽保佑,怪手耙毀拜亭時,不要損及正殿。果然怪手一耙拉,拜亭應聲而倒,正殿安如泰山。
拜亭柱子鋼筋鏽損的原因是,當年興建「中洲媽」小祠時,為拌和水泥砂需要,特地鑿挖了一支水拹仔,沒想到抽取的地下水竟是鹹水,才導致鋼筋的鏽蝕,水泥地剝落。地下水是鹹水的原因是,這裡早期是倒風內海,倒風內海淤為平地後,曾是「中洲塭仔」,最後才闢為甘蔗田,所以地下水是鹹的。
拜亭重建完工後舉行謝土儀式時,附近聚落前來祭拜的情狀非常踴躍。

募款整修「中洲媽」小祠的劉清波。 為興建「中洲媽」小祠而鑿的水拹仔遺址。

9年後的2019年,在附近租田種桑葚的坔頭港人陳坤生(1951年生),有日經過小祠,發現小祠掩沒片荒煙漫草中,正殿鋼筋裸露,水泥剝落,地藏王爐破損,傾倒在祠埕。當他看到爐腹鑄有「中洲媽」三個字時,腦中立刻浮起小孩時,父親告訴他關於「中洲塭」和「中洲媽」的故事,心中不覺生起重修小祠的念頭。陳坤生回家與太太商量後,決定獨資整修「中洲媽」小祠。
陳坤生雇工整修正殿鋼筋鏽蝕而致龜裂或剝落的牆壁,修補殘破的地藏王爐,也將龜裂的銀爐砌修完好,祠貌煥然一新。為了擔心地藏王爐被宵小竊走,特地在爐耳懸掛一塊「這是生鐵不是鋼的不值錢請勿拿走」壓克力板,見者無不莞爾。

地藏王爐懸掛請勿拿走警示牌,見者莞爾。 發心獨資整修「中洲媽」小祠的陳坤生。

「中洲媽」小祠為磚牆洗石子、一落一拜亭北式宮廟建築,正牆神位碑洗石子,再以黑色小磁磚分割成三欄。中欄為「中洲媽」及四隻蝙蝠,泥塑漆金,左右欄為聯對,左聯曰「中正不得功施萬類」,右聯曰「洲溪通流福地勘安」,亦皆為泥塑漆金。聯對以「中」、「洲」冠首,點明主祀神明為「中洲媽」。

正牆嵌「中洲媽」神位。 下桌正立面年瓷磚造型古拙、醒目。

頂下桌為磚砌黏瓷磚一體建構。頂桌中置瓷香爐,兩旁各置胭脂水粉、油燈及蘭花盆栽,前置茶杯3只。下桌擺有飲料、糖果等供品。頂下桌正立面,以黑色瓷磚黏砌成桌面及桌腳,造型古拙、醒目,甚有創意。

供桌上的胭脂水粉。

拜亭下擺置地藏王爐。祠埕右前方有一座葫蘆造型銀爐,可看出修補痕跡。小祠左側原有一支水拹仔,是未蓋小祠時挖鑿的,後來損壞,已拆除,僅留下地面一片水泥痕跡。

葫蘆造型銀爐,可看出修補痕跡。「中洲媽」小祠內部的擺設。

「中洲媽」小祠沒有祭典日,原本附近聚落及耕種者,於一年三節祭拜之,但近年來,老成凋零之後,聚落居民前來祭拜者漸少。陳坤生發願再現「中洲媽」小祠風華。陳坤生對園藝有造詣,為營造未來小祠景觀,在小祠左前方銀爐旁及小祠左側,各種一棵澳洲藍花楹,期許蘭花開滿樹,吸引人潮的美麗願景。此外,在各路口都插放「中洲媽」指示牌,希望引起過往行旅的注意,也引導信眾前來參香祭拜。同時,為讓「中洲媽」的歷史不被歲月湮滅,特別製作「中洲媽沿革誌」鑲嵌在祠壁上。陳坤生真是個有心人啊!

陳坤生栽植的澳洲藍花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