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鬪粄文化」在傳統與現代社會扮演了「催生」角色

圖文/黃淑麗(資深媒體人、自由撰述)
在台灣客家庄普遍存在的「新丁粄節」民俗慶典中,「鬪粄」比賽是台中東勢客家庄獨有的特殊民俗活動。近年來在台中市政府「獎勵生育」政令的推波助瀾下,「鬪粄文化」成為「東勢新丁粄節」的最大亮點,它也串起了傳統與現代社會對「催生」的角色扮演。

東勢各大小宮廟擠滿了欲參加「鬪粄」的信衆。

「新丁粄節」的由來,起源於早期的農業社會以耕種為生,男丁是農耕勞力的主要來源,為求男丁子嗣,客家庄民以「米粄」(以米漿做成的粿)爲供品,祈求神明庇佑添丁得子,並許願會以更多「米粄」酬謝還願。同時也為與庄民分享喜悅,米粄越做越大,逐漸演變成新丁粄節中的「鬪粄」比賽。東勢客庄以出產水果聞名,基於無空污少公害的生態環境,是中部地區最宜居的城鄉之一。但隨著農村人口外移,目前人口數已銳減至不足5萬人,「少子化」的危機啃嚙著逐漸步入老齡化的地方耆老,憂心人口負成長的小山城,如何帶動地方創生,再起生機,帶動經濟繁榮。

男丁(新丁粄)女丁(紅桃粄丿有別,各有專屬的米粄壓紋。

在台中市政府與客委會的帶動下,客家傳統民俗「鬪粄文化」的重新受到重視,不免為地方帶來「催生」的雀躍與期待!
客家人尊奉土地公,他們把守護家戶平安的土地公,當作如家中叔伯輩的家人,所以客家人稱土地公為「伯公」。所有供「伯公」的宮廟,成為地方上的信仰中心。
所謂的「鬪粄」,是指過去農村社會,家中當年添丁或家中新婚者,是一大盛事,需要製作新丁粄(紅龜粄、紅粄)給隣里親友分享喜悅。因此,在宮廟中成立有「新丁會」組織,在新丁會組織中,參加的人依例繳納會費做為公賞賞金。
在每年元宵前後舉辦的「新丁粄節」活動,添丁或新成婚的家庭奉上印有象徵幸福長壽的紅米粄做為酬神還願供品,分享會員喜悅。凡是紅米粄做得最大最重者,由公賞發給賞金獎勵,為了得獎,因此參加者越做越大,深恐他人搶去頭采,漸漸便形成了「新丁粄比賽」 ,即「鬪粄」。
這項帶著濃濃「催生」色彩的客家傳統民俗文化,激發了台中市政府立意將其和「獎勵生育」政策綁在一起的「新丁粄節」慶典行銷。因此大陣仗由台中市政府及中央客委員會官員集體出席帶動。並促請台中市籍的民代立委兼立法院副院長江啓誠邀請我國友邦國家的代表一起前來觀摩。其所帶來的文化資產創新,帶動觀光、繁榮地方經濟等效益,多管齊發,成效益加彰顯。

「鬪粄」現場,信衆虔誠擲筊一幕。

在「鬪粄」比賽中,東勢客庄內各大宮廟在獎勵金補助下,可以說扮演了卯足全力配合的角色。為吸引更多前來觀賞民衆參與,增加現場熱鬧氣氛,現代版的「鬪粄」已經不再以紅龜粄的重量大小做為比賽重點。而是採用「擲筊」的方式來決定誰可以嬴得「新丁粄」。
想要參加「鬪板」的民眾,都可以在供有「新丁粄」的神明面前擲筊,三次興筊,如中二次聖筊,卽被神明屬意為「得獎人」。在鑼鼓賀喜聲中,領走「新丁粄」。

年輕人也喜歡體驗自己手作「新丁粄」的幸福感。

有些宮廟更採取大方送,統統有獎。凡是排在敬神行列的信衆,都可以領走一只小「新丁粄」。所以當天在各宮廟的鬪粄現場,鑼鼓、笑聲連連,信衆都帶著滿意的笑容離去。
如果你好奇,也想體驗「新丁粄」的祈願幸福感,自己動手做一只「新丁粄」。有些宮廟甚至提供免費「現場教學」。
客家「新丁粄」和閩南「紅龜粄」不一樣的地方,客家傳統式新丁粄不包餡不壓花紋,閩南紅龜粄則通常包紅豆餡壓花紋。為增加祝福喜氣,現代的新丁粄也都壓有紅龜甲花紋,內餡則以花豆餡有別以閩南人的紅豆餡。而且還特意分成壓桃子花紋,做為生女丁用的「桃粄」。生男丁用的「新丁粄」,花紋則為象徵長壽幸福的龜甲。
有趣的是,在傳統客庄農村客普遍重男輕女。生女祗算「半丁」,原不計在「新丁粄」之列。後來為表示生女丁也值得慶賀,才衍生出以桃子形狀壓花紋,顏色也採較淺桃紅色,做成桃粄」。
如此一來,在形式上也更符合現代人強調的「性別平等」觀。
「鬪粄」,原本是客家常民生活自古以來形塑出的民俗文化。近年來在「少子化」風潮襲捲下,「鬪粄」這項屬於民俗古禮的「求子儀式」,在政府主導與地方共識下,帶動全民協力演出。希望「鬪粄文化重振復興,賦予它在現代社會所亟求的「獎勵生育」與「性別平等」之政令宣導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