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ChatGPT可騙倒教授?AI直逼人類大腦,純數位內容將死了嗎?

在心底感謝你在 2022 年以前玩過的遊戲,看過的電影,閱讀過的文章,和蒐藏過的藝術吧。
純數位內容的最後狂歡已經結束。

可騙倒教授!AI會畫能寫,背後透露哪些關鍵?

過去曾受邀到某國立大學給 EMBA 上讀書會,內容是未來,2小時的討論包括了我從 2014年到奇點大學、2017年投入區塊鏈,到最近的 Midjourney 等新科技,結束前一時興起,直接打開了講桌電腦登入ChatGPT ——最近被洗版的 OpenAI 聊天服務——它的油滑、機智與無所不知,震懾全場。

ChatGPT 圖/shutterstock
ChatGPT 圖/shutterstock

不只自己把玩嚇到自己,也嚇到在場的 EMBA 各界菁英,接著回家又在臉書上接連看到台灣首位登上 NFT 藝術最高殿堂之一 ArtBlocks 的王新仁分享,他正透過ChatGPT進行各種詠唱(透過與 AI 溝通獲得結果)得到回答與指示,發現 AI 已能夠指導他進行演算藝術的創作,開出一朵又一朵的程式碼小花;也看到另一名演算法藝術知名創作者吳哲宇,利用 ChatGPT 嘗試助寫策展論述,他感到滿意、我感到恐懼。雖然如此,但還是繼續花了些時間多把玩幾下,心得就是:純數位內容已死,最後的狂歡已經結束。

我預言,往後的人文藝術與數位內容將再純不了,也 fine 不下去,往後的創作將要緊跟著「人」,我們將會開始鑽研歌唱、舞蹈、新的肢體躍動、新的體位交疊、新的料理食材, 所有機器能夠讀取,感應,組裝的一切內容,都將難再創造新價值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世上再沒有全新的梗(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new idea.)」畢卡索、賈伯斯又說「傑出的藝術家模仿,偉大的藝術家盜竊(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而以這時帶來說, AI 就是最會偷的藝術家、內容雅賊、藝文大盜。若你質疑 AI 不是偷,而是創,那麼已死的,又將死得更透。

或許這也沒什麼,就如同這時代再難有更偉大的古典音樂、更被傳頌的希臘歌劇或是超越書聖的墨寶,屬於我們這個時代數位油墨即將寫盡,恭喜 2022 年以前的創作者,你們收攬了最後一袋黃金。(而你又如何能知道上面這段文章不是由 AI 寫成?)

認識我的讀者朋友可能會發現,明明我可能算是台灣最早開始提倡指數科技、AI 加速降臨者之一,為何從 Midjourney 到 Stable Diffusion 一系列的人工智慧繪圖機,好像我一直沒有多做討論?答案很簡單,一直都有玩、一直看、一直思考,但就是沒能得出答案。

Midjourney 圖/Midjourney
Midjourney 圖/Midjourney

也幸好當時沒多討論——現在根本已經沒什麼好討論!AI 畫得好,畫得壞,畫出來的角色吃拉麵有沒有筷子(早期 AI 繪圖有缺陷,畫出來的吃拉麵插畫都是用手抓麵塞嘴裡),手指能不能數出幾根,根本就不重要。到了明天,我不認為最好的大學教授有辦法分辨 AI 繪畫出來的作品集和人類成果的差異,文字亦然。ChatGPT 的答題方式根本就是標準班上過去成績最好的那種學生,讀了最多的書,各種問題都難不倒,但每題他都點到為止,左右逢源,不違背歷史,也不得罪老師,要他創新,也就弄出一點點不會錯的小東西,做做科展得獎就好。

(只向字裡行間說再見,讓我們重新迎向肢體交疊)

除了想像、模擬,AI能做到原創嗎?

後來,有很多人說,AI 再怎麼聰明,也總要有「人」來「使用」 AI 與之協作,才能產出成果吧?然而,用過 ChatGPT 的人都知道,它有想像、模擬的能力,甚至「模擬一個人來使用它自己」,當然也能模擬一萬個人在與它協作。如果人可以輕易被想像,那麼 AI 就可以自己想像自己被使用並且產出結果,唯一能逃離這個結局的,只有人類自己,人類必須更加跳脫框架,不再容易被想像!

另外,還有很多人辯駁說—AI 不懂原創,它的創作都是學習自亞里斯多德時代以來至 2021 年以前的所有數位資料,還沒出現過的新創意它根本沒有,也不會有。然而,我想說首先是最新的 AI 已經可以不透過歷史資料來創見知識,按下一個按鈕創造一個(假想的)文明早已不是想像,而這個假想文明尚且可在系統中「瞬間一萬年」,藉由這個想像的一萬年,它當然也能有原創。

更不用說,在可以想見的未來,人類可能會派出無數 AI 搭載在各種太空設備上,發射至太陽系或整個宇宙,進行無邊探索,到了那麼一天,科幻電影《銀翼殺手》裡最經典的一幕,魯格豪爾飾演的仿生人羅伊,死前站在大雨中說出最後遺言:「我見過人類無法置信的事,我見過攻擊艦在獵戶座旁熊熊燃燒,也看過C射線在天國之門的黑暗裡閃耀。所有那些時刻都將消逝在時光中,一如淚水消失在雨中。」或許正描述了未來電腦能夠具備的事也與想像力,超乎你我。

(Time to die? 只是這回死的不是仿生,而是人?)

當然,讀者們也不必擔心,所有「XX 已死」的句型,都預示著「XX 不會死」,不要悲觀,而是信賴,就必有突破,有死就有生!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

更多報導
AI繪圖在全球大熱,mimic卻在日本炎上!日本創作者為何對AI特別警戒?
ChatGPT是什麼?可以寫code、寫論文⋯一篇看懂最強AI「ChatGPT」紅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