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客戶需求,為何讓企業變跳不動舞的大象?
「如果是你,你是聽大客戶的?還是不聽?」商周CEO學院〈CEO50〉課堂,主持帶領企業學員進入「仁寶」企業個案第一個產業結構改變的關鍵時間點。
2010年,Meta(臉書)成立了第一個大型計算中心, Google、AWS等大型雲端服務業者(CSP ,cloud service provider)搶建計算中心,反映在台商供應鏈,則是這些業者陸續跳過Dell、HP這些品牌廠,直接找電子五哥下單。
當時,Dell和HPE都有伺服器部門,也都針對資料儲存新業務作了不少投資。雲端服務業者是它們的潛在客戶,對於膽敢越過他們接單的代工廠,直接提出抽單警告。
一位電子大廠的董事長描述當時的場景:「你認為你要多賣多少伺服器,才能夠彌補(被抽掉)的NB訂單?」
聽大廠的,沒有掉單的風險,但可能失未來大型計算中心的商機;不聽大廠的,營業額馬上會受到衝擊。如果你是電子五哥的老闆,應該要接,還是不接?
這個決策的難點在於, 十四年前,伺服器相對於筆電,前者銷售金額規模只有三分之一大,不同於現在, AI伺服器已經成為主流,大型雲端業者年度資本支出高達數兆台幣,是個人人爭相投入的市場。而切入任何新產品供應鏈,台廠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技術和新設備,但早期往往不知道這些投入是否在未來產生報酬,一旦國際品牌廠中途放棄你的技術或選擇與競爭對手合作,這就會是致命的打擊。過去也有知名的廠商,因此而倒閉。主持人提醒學員,這不是想像中這麼容易的決定。
當心!企業賺錢方程式失效警訊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企業對大客戶威脅有非聽不可的壓力,很可能就是核心僵固的第一個警訊。決策者應該要檢視自身商業模式還可不可行。」元智終身教育推廣中心主任吳相勳分享一個案例。
約莫2010年,有一家企業規模約新台幣八十億的光電零組件代工廠CC公司,被一家世界級的手機品牌廠威脅:「你要分享生產線的參數,不開放我就抽單。」這家公司總經理很清楚品牌廠的企圖。它會拿著生產參數去教會第二供應商,回頭再來砍價。不答應,會被砍單;答應,則可以預測,未來毛利率一定會下降,很可能會步上筆電代工業者的後塵。
壞消息建立共識,反讓轉型跑更快
面對兩難。CC公司總經理採取了一個勇敢的決策:不接受大客戶的要脅。
不是老闆說了算,而是讓壞消息快速地在內部形成衝擊,並形成決策選項。
第一步,他要求財務長分別列出答應與不答應客戶的兩個方案,分別進行財務風險與市場機會評估,會議一開始,由財務長進行報告,不只將所有關鍵財務指標攤出來,讓與會者知道不同決策走向所帶來的不同衝擊。總經理更要求將之前異業案例拿出來參考。不只看不同選擇各自產生什麼結果,也看因應方法。
第二步,要求所有一級主管進行辨論,A方案:放棄大客戶,往客戶與產品多元化,短期營收掉二分之一弱、股價受到衝擊,但長期財務會更健康;B 方案則是和大客戶再談一談,先答應可以爭取因應時間,避免短期財務衝擊。在主管們辨論時,總經理與董事長不介入,保留暢所欲言的空間,讓主管可以將兩方案的優缺點與風險都談透。
第三步,當場對於兩大方案作出裁決。在決定要選擇A方案之後,隨後的會議內容就走向如何因應大客戶抽單的局面,如何重新部署資源,並調整客戶與產品組合。
CC公司在變革三年之後,營收的確如預期掉了三分之一,但是毛利率卻增加了50%。
CC公司總經理反省,「我們過去重視規模經濟,想方設法留住關鍵大客戶,但大客戶也會想方法拿走你的錢。這不是說不做大客戶生意,而是說,我們要清楚知道,我們要從大客戶身上得到什麼?如果目的是短期營收,時間到就要切掉這個生意。財務紀律之外,更要有事業發展(business development)的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