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世界人工智能教育學會會長羅絲‧盧金:從教育的源頭賦能人類

編者按:本文來自《財經》雜誌,作者 馬國川,編輯 蘇琦,36氪經授權發佈。

當前,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最受矚目的話題之一。國際教育界都在追問:人工智能對於教育意味著什麼?

「有史以來,人類第一次有機會去教育全世界的人。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我們可以把高質量的教育提供給每個人,」世界人工智能教育學會新任會長羅絲‧盧金(Rose Luckin)女士如是說。

作為倫敦大學學院(UCL)教育學院教授,羅絲‧盧金女士長期研究人工智能教育,曾出版專著《機器學習與人工智能:21世紀教育的未來》,被評為教育界20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近日,在第二屆世界教育前沿論壇期間,羅絲‧盧金女士接受本刊專訪,對人工智能表現了樂觀而開放的態度。

在羅絲‧盧金看來,AI技術進入教育界是自發性的。在技術的助推下,不管是教師還是學校都處於變化之中,對於教育本質的認識也在深化。

羅絲‧盧金提出了「原智能」的新概念,即準確的自我關注、感知自我的智能,這種智能可以讓學生實現目標、發現目標,在實現過程當中保持自信,「作為人類,我們應該更深入地開發這樣的原智能。」

「現在技術發展得非常快,而教育界對未來缺乏前瞻性。」羅絲呼籲決策者要有前瞻性,「決策者必須認識到,利用人工智能開發新的教育系統,是21世紀以及未來教育的目標。」

「人類第一次有機會去教育全世界的人」

《財經》:對於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有的人悲觀,有的人樂觀。作為世界人工智能教育學會會長,您屬於哪一種?

羅絲‧盧金:我是比較樂觀的。差不多20年前,我就開始學習AI和教育。作為一個教育者,我覺得最美妙的事情,就是有史以來,人類第一次有機會去教育全世界的人。通過技術應用,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我們可以把高質量的教育提供給每個人,這是教育者此前完全無法做到的。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假如每個人都有了高質量的教育,我們可以實現多麼偉大的事業。作為教育者和家長,這是非常令人振奮的。我一直想搞明白,一些人悲觀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財經》:悲觀者的代表就是著名物理學家霍金,他認為,人類需警惕人工智能的發展威脅,因為人工智能一旦脫離束縛,以不斷加速的狀態重新設計自身,人類將無法與之競爭,從而被取代。

羅絲‧盧金:霍金先生的觀點代表了世人最普遍的擔憂。科學家發明人工智能,又對自己的成果感到憂慮,這是可以理解的。科技有兩面性。我們一定要瞭解它的好處,利用其優點,最大化地減少和克服其存在的問題。就像霍金在評論人工智能時所說的那樣,「對於好壞我們仍無法確定,現在人類只能竭盡所能,確保其未來發展對人類和環境有利,人類別無選擇。」

我樂觀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希望讓現在所有的受眾看到AI的好處。我當然知道AI肯定會有一些問題,但是大家如果沒有一個非常開放的心態,只要一談到AI就點害怕,就會矇蔽我們自己的雙眼,拒絕科技。如果人們對人工智能瞭解更多的話,他們可能就會少一點擔憂,就不會覺得未來有多恐怖,從而減少消極想法。

《財經》:何況,人工智能已經成為現實。

羅絲:因此,我們希望普及大眾對AI的認識,減少誤解。對於我個人而言,現在最大的困擾就是如何能讓廣大的教育界接受AI教育。

AI技術其實一直在改變我們的現實生活。危險是存在的,需要我們去直接面對。如果我們連這樣的勇氣都沒有,不敢承擔危險,不做出改變,就會影響到我們的孩子們,貽害未來。

《財經》:美國總統羅斯福有句名言,「我們唯一恐懼的,可能是人類的恐懼本身」。

羅絲‧盧金:這也是我想說的。AI技術進入教育界是自發性的,教育自身在變化中,身處教育之中的人也在變化中。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完善,說不定未來孩子們和教師們會更加歡迎技術。

人工智能提供了教育發展的巨大潛能。就像現在的教師,通過考試成績來看孩子的學習成效,來衡量學校的教學質量。可是以後隨著AI技術的發展,我們其實會得到不同的結論,因為科技技術進入到教育系統後,我們會有更多、更長、更寬的尺度來衡量、來追尋孩子們的進步和發展。我相信,借力AI技術,推動人類智力不斷演化,可以實現更智能化、更美好的未來。

教師和學校會被取代嗎?

《財經》:教育界對人工智能的擔心是很普遍的,一些科幻電影和小說似乎加劇了這種擔心。比如,未來知識像電腦的U盤一樣插入大腦,從而取代現在的教育。

羅絲‧盧金:在AI剛開始出現的時候,雖然它僅僅是輔助工具,但是教育界確實擔心未來它可能會取代教師的地位。但是隨著技術不斷地發展,現在大家更加清楚地認識到,AI只能是教育的一個輔助工具,因為在孩子們的教育活動中,教師是非常重要的,是無法被AI科技所取代的。

《財經》:是不應該被取代,還是不能被取代?

羅絲‧盧金:是不應該被取代。實話實說,我其實也有一點擔心。如果教育界出現資金緊張、資源匱乏,可能會有強大的外界資本進來,宣稱可以把AI運用到教學當中,它們可以不眠不休,不需要假期,購買AI系統雖然可能很貴,但是大規模使用會很便宜。如果這樣,今後AI真的可能會代替教師。我不讚成這樣做,這也是我焦慮的一個問題。

《財經》: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不確定的時代,有些人出於對職業的擔憂,就覺得不如停留在目前的狀態下,一切保持不變。

羅絲‧盧金:這是不可能的。我非常理解某些教育者的心理,他們因為害怕而拒絕改變,拒絕去瞭解技術的發展。可是要知道,AI今後肯定會影響到人類的生活和教育,所以我還是希望,教育者要盡最大的努力保持開放性的心態,認識發展趨勢,主動適應變革。這就需要回到根本問題上來:教育行業也需要變革。核心是,如何提高教師的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如何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教師職業才能不會被AI發展所取代?

在我看來,未來教師這個行業會變得非常不一樣,教師的職業內容和性質會發生巨變。科技不單單是技術,它需要有更多的人情味。科技和人文要結合。教育可以更好的跟科技結合,在科技的幫助和輔導下,教師工作會變得更加有趣,教師也更加享受教育的過程。

《財經》:教師要變,學校也要變。有一種觀點認為,學校作為一種教育的機構,將來會和現在完全不同。甚至有人說,將來學校會消失。您認同這種觀點嗎?

羅絲‧盧金:有這個可能。我們的教育系統今後到底走向哪裡?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人們可能擔心未來社會裡學校是會消失,但是今後大家到底想要什麼樣的教育系統,怎麼樣去管理?

把學校僅僅視為孩子們讀書學習的地方,這是不對的。學校屬於社區的一部分,是孩子們成長交往的地方,它教給孩子們的東西遠比書本還多。所以,教育系統如何發展?我們希望孩子們在學校裡學到什麼?未來學校怎麼樣?教育改革走向哪裡?這些問題都需要世界教育界同仁共同思考、共同探討。

未來教育界的三大演變區域

《財經》:在科技發展的壓力下,教育應該怎樣進行變革?

羅絲‧盧金:隨著科技不斷地發展變化,未來教育界主要有三個演變區域:首先是適應性(adaptive),教育要適應社會發展,利用科學技術,推進個性化(personalized)學習;其次是浸入式(immerse),把科技技術應用於教育中,實現浸入式學習;第三是可持續性(sustainable),跟上科技發展步伐,例如現在越來越多的網課,將來要升級換代。

其實,我們並不能很好的預見到技術對未來發展的影響。技術如何跟教育更好的融合,主要還是看宏觀大環境。教育的未來,主要取決於宏觀社會環境的變革。

《財經》:您的意思是說,如果整個社會都人工智能化了,那麼教育也是很難倖免的?

羅絲‧盧金:是的,大環境下的改變可能會影響教育。教育要跟AI非常好的融合在一起,首先需要一個非常有活力的社會,可以接受科技變革;其次輔助體系一定要好,AI需要非常多的不同產業的幫助;第三,教育系統要保持高度開放,樂於接受變革。

如果這三點同時具備,就可以讓教育工作者更容易的接受AI和教育的融合,同時讓教育者個人不斷發展。其實,人們是非常容易被說服的。只是要給他們信息,讓他們認清事實,人們其實很容易接受新事物。

《財經》:由於我們通過機器做越來越多測試,未來可能機器更加瞭解人,人自己會更多相信機器所說的信息,反而對自己本身不太瞭解。

羅絲‧盧金:人可能被機器誤導。在AI時代,越來越迫切的一個問題,就是人要瞭解自身,要面對自身,追問「人到底是什麼」。人一定要首先瞭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這樣才不會很輕易的把你的一切都告訴機器,讓機器來控制你。我們也需要思考,人類自己的智能到底如何運行,如何去利用,然後再利用人工智能來構建、補充未來人類的智能。

《財經》: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人要瞭解自身,教育者也應該反思:教育本質到底是什麼?

羅絲‧盧金:有些人認為,教育就是教授學生知識。其實不是的,教育不僅僅是簡單的「授之以魚」的過程,它還提供情感、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幫助。教育的本質,就是人們如何運用知識來回饋社會,讓社會和人類變得更加繁榮。教育者如何運用AI技術,如何更好地和AI技術合作,來回饋社會,這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財經》:在中國傳統的教育模式裡,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

羅絲‧盧金:不管是哪個國家,將來學生都會成為學習的主體,而教師成為輔助。不管是科技進步,還是社會進步,一定會走到這一步。同時受科技的影響,孩子們有更多的選擇,可以知道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教師們提供非常智慧的引導,來幫助孩子們選擇適合他自己的學習方式。

決策者需要有前瞻性

《財經》:在您看來,未來學生需要什麼樣的素質?

羅絲‧盧金:未來的學生要有堅實的課程知識,同時這些知識學習是跨學科的,這樣學生才能理解不同學科之間有什麼樣的內在聯繫,幫助他們解決複雜的問題。未來還需要學生有情感智能,這樣他們才能夠去理解社會上其他人的情感狀態,才能夠彼此高效的合作,一起來解決問題。未來還需要人們更關注他們作為人,在這個世界上物理層面的理解,這樣會改變他們學習、交流和共同解決問題的方式。

如果學生在所有這些領域裡都實現了,他們就有了最關鍵的智能,就是準確的自我關注、感知自我。它能夠幫助學生實現目標,發現目標,在實現過程當中保持自信。我把這種智能稱為「原智能」。作為人類,我們應該更深入地開發這樣的原智能,所以更需要AI的幫助。

您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可以把高質量的教育提供給每個人,問題是每個人的經濟條件不同,有可能接受相同的教育嗎?

羅絲‧盧金:今後人們肯定會以不同的方式來學習。可能大家不用上學,而是上網課,或者請私教來家裡上課。但關鍵是,這需要非常強大的經濟背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經濟能力去支撐這樣的學習方式,因此需要一個非常強大的社會體系來支持。

《財經》: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可能產生兩種不同的社會結果,一種是減少社會不平等,另外一種可能是加劇社會不平等。

羅絲‧盧金:我也非常擔心這個問題。是否一定導致某種社會結果,這種結果是對還是錯?其實,我們西方人並不會進行對錯判斷,而是回到事物的本質:如果人類真的需要AI技術,那麼運用AI技術的底線在哪裡?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運用的好,可能會減少社會不平等;如果運用不好的話,肯定增加社會不平等。

要減少社會不平等,最重要的是能夠讓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可以接受到很好的教育,都有機會享受均衡的社會服務。如果沒有這樣的社會福祉,那麼AI技術確實有可能拉大教育的不平等。

《財經》:也就是說,要把教育放到更大的社會政策角度來觀察?

羅絲‧盧金:對,一定要有支撐性、合作性的社會政策。如果我們找到了正確的方法,我們就可以保證每個人都可以得到高質量的教育。這將會是美好的未來。

《財經》:現在科技已經遠遠走在前面,而教育沒有跟上。據您瞭解,國際教育界對於教育和科技的關係有沒有一些基本的共識?

羅絲‧盧金:在西方世界,對於兩者之間的關係有不同的意見。現在技術發展得非常快,而教育界對未來缺乏前瞻性。普華永道曾做過一個調查,發現其他領域更加脆弱,更容易受到自動化的衝擊,教育反而可能是最不容易受到自動化影響的行業。

《財經》:對於今天的教育者,好像是在濃霧當中開車,不知道周圍的情況是什麼樣的,看不見自己在哪裡。

羅絲‧盧金:這種情況下,對於政策的決策者來說,前瞻性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的決策者認為,之前擁有的教育系統對他們自己是合適的,所以他們不願意去改變。他們不知道,大環境已經在改變。對二十年前來說,儘管現有的教育系統可能是好的,但不代表它對教育未來的、對人類的未來是好的。現代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和擴展人類的智能和能力,可以從教育的源頭賦能人類。決策者必須認識到,利用人工智能去開發新的教育系統,是21世紀以及未來教育的目標。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