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六輕建立課責機制,新四輕從長計議

文/何榮幸

1980年代初期,台灣石化業沒有走上時任行政院長孫運璿規劃的「不再興建五輕,朝高值化發展」之路,從此五輕、六輕、新三輕一路擴張至今。30多年之後,我們走進主管石化業的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辦公室,曾文生的宣示似曾相識:「新四輕從長計議,高值化非做不可。」這一次,台灣石化業能夠轉型成功嗎?

2015年年底,五輕正式關廠前夕,我們在高雄一家餐廳採訪當時的高雄市經濟發展局長曾文生等官員,了解高雄市政府對於高雄煉油廠汙染整治的規畫與態度。曾文生是工運大老曾茂興之子,也曾擔任台灣勞工陣線幹部,在2014年高雄氣爆後規劃高雄石化、金屬材料聚落發展,深受時任高雄市長陳菊信任倚重。2018年4月,他進入中央擔任經濟部次長,負責督導對台灣發展相當關鍵的能源、國營事業及水利署。

為瞭解政府對於石化業未來發展的規畫,以及詢問「六輕20週年總體檢成效」、「高雄煉油廠未來用途」、「新四輕到底會不會蓋」、「大社工業區會降編成乙種工業區嗎」、「國道七號會不會變成石化通道」、「大林蒲遷村,然後呢」等各界關心課題,我們日前再度訪問曾文生,但場景已從高雄餐廳換成位於台北福州路的經濟部。

石化議題複雜且多半具有歷史因素,曾文生帶著經濟部工業局永續發展組長凌韻生、工業區組科長陳建堂、民生化工組科長朱允方等官員共同受訪,經濟部相關單位、台灣中油公司也提供書面回覆作為參考。這場訪問進行了兩個小時,曾文生從高雄經驗一路談到中央政策,其他官員進行補充,書面回覆則提供了執行面與數據資料。

力推高值化與循環經濟

從1968年中油一輕完工投產以來,台灣人民已經與石化工廠共存了超過50年、近2萬個日子。1975年石化業產值占全體製造業的比重高達50.2%,是台灣經濟奇蹟的基礎。整體檢視這段石化歲月,從早期帶動台灣經濟發展的無限風光,到2010年六輕大火震驚台灣社會,再到2014年高雄氣爆後整體形象跌至谷底,石化業變成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然而,即便是在高雄氣爆後的最惡劣氛圍,經濟部仍強調,石化業在2013年產值高達1.92兆元,占整體製造業產值的13.8%,且與其他產業關聯性高,能間接帶動產值7.29兆元,從業人數更是超過30萬人,不可輕易偏廢。

既然石化業不可能一夕之間消失,因此,協助石化業轉型,擺脫高耗能、高汙染的負面形象,已成為經濟部的當務之急。綜合曾文生訪談內容,經濟部近年一方面推動「高值化」既定方向,另一方面則擬定「循環經濟推動方案」並報院核定,成為既定政策。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特聘教授陳政任指出,在台灣缺水缺電的情況下,上游的乙烯產量絕對拼不過資源豐富的中國,因此應走精緻化路線,著重石化末端產品的生產,在少量資源下提高產品附加價值。他分析,目前台灣電子業用到的許多化學品都還是進口自歐美,國內廠商可全力發展與半導體相關的電子化學品,以替代進口自國外的部分。

但石化業者並非一致看好。前國光石化董事長、現任台塑石化董事長陳寶郎很早就質疑,台灣目前缺技術、缺地、缺原料,「要怎麼高值化?」陳寶郎說,如果高值化真的好賺,廠商馬上就一頭栽進去、自己想辦法去做了,根本不需要政府鼓吹。目前政府無法幫廠商解決資源及土地的問題,廠商仍然只能單兵作戰,短期內高值化難成火候。

無論如何,「高值化」已是政府推動石化業轉型的核心思維。1980年代就已被行政院長孫運璿正式提出的「高值化」,歷經大火、氣爆等重創後終於走到真正執行與落實的階段。石化業是否真能在「高值化」轉型目標下浴火重生?經濟部全力推動的「循環經濟推動方案」是否符合各界期待?仍有待各界進一步檢視與監督。

以下為曾文生及相關單位對於各項問題的訪談記要。

《報導者》採訪團隊專訪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及相關單位人員。(攝影/余志偉)
《報導者》採訪團隊專訪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及相關單位人員。(攝影/余志偉)

六輕20年總體檢與課責機制

問:經濟部工業局2018年規劃以3年時間全面體檢六輕,請問這項「六輕20年總體檢工作」希望達到什麼成效?

曾文生:我先講管理產業原則,我覺得有個事情,外界可能認為政府不負責任,但我認為這是正確的做法。我們一直講產業自主管理,當時(高雄氣爆)我在(高雄市政府經發局)弄管線的時候,參考美國API(美國石油學會, 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標準,它在制定所有管線安全,不斷強調自主管理。我發現一件事情,人家講自主管理真的有道理,我們後來引用它的精神,例如高雄市府當時要(石化業者)送所有管線的管理維護報告,必須董事長、總經理簽名,所有權人跟經營者兩大代表都要簽名負責。

台塑六輕也好,每一個石化廠都好,當它發生工安事故時候,總經理、老闆多久才知道?這是最核心的事情。發生事故他們(總經理、老闆)有責任嗎?這個機制若沒建立,很多稽核工作永遠在做貓抓老鼠的事情,但機制建立好,當企業主開始要簽名負責後,差別很大。

我們講自主管理,是要讓這件事情可以被課責,課責落實到具體有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一般石化廠要出大事故不容易,但是它會跳機,跳機就燃燒塔開始燒,多少時間以內老闆手機會響?總經理手機會響?有沒有在通報群組內?這很關鍵。第二件事情,你們開經營會議,環保工安(部門主管)坐得上桌嗎?我們做這事情,就是要讓他們上桌,他們報告會在經營團隊報告出現,那個意義差很大。否則政府哪有這麼多兵去查?你要查到什麼時候?

大企業也有它的科層組織,第一步要先抓好,影響就很大。經濟部就是push產業有這樣的sense,六輕就是其中一環,我們要讓廠商自我管理變成他們的日常,這是國際經驗。

問:但問題就出在台塑等業者過去沒有做好自主管理,也沒有建立課責機制,外界才會要求政府加強監督。

曾文生:應該這樣講,我講的自主管理是內部check-balance,只能完成90%,但還有一個外部的check-balance在,是行政部門介入。其實行政機關可以花時間集中心力,比方說環保問題,或是工安潛在風險,可能隨時間演進有新型態跑出來,政府機關要趕快建立管制方法,例如有些新的有害物質,機器查不到,國外可能有例子,我要去追新問題出來,業者自主管理,我再來抽查,否則我每天重兵壓陣不會解決問題。

問:六輕總體檢最新進度?至今已體檢出六輕哪些問題?

凌韻生:去年(2018)先體檢5個廠,指標先跑一次,其中台灣化學纖維公司芳香烴二廠、聚碳酸酯樹脂廠因違反空汙法相關規定,由環保局分別開罰新台幣20萬元及10萬元。現在指標確定下來,就擴大到六輕全廠,今年(2019)大概就22個廠,總共會有58個廠安排進廠體檢,風險危害比較高就優先進去。

查驗方式是由總體檢團隊(註1)蘇治芬(註2)立委辦公室代表、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代表等人進廠,查驗書面資料,實地察勘及抽驗測試各項管理之落實情形。台塑企業視製程操作性與特殊性,已規劃空汙、水汙、廢棄物以「降低單位產品汙染物排放量3%」作為目標,並提出以民國110年為目標逐年進行改善,達到預期減量的成效。這不是法令規定的,是台塑要跟自己比(做得更好)。

註1:指製程安全、環保及能源管理之學者專家、第三方單位、中央及地方檢查單位。
註2:蘇治芬為要求六輕20年總體檢之立委。

關廠後,高雄煉油廠的未來

問:五輕所在的高雄煉油廠,早已被公告為全國最大土壤汙染控制場址,高煉廠關門後,必須耗費多少經費與時間,才能完成汙染整治?五輕整廠輸出國外計畫是否已確定告終?

曾文生:五輕拆除案正由文化部文資局審議會評估中,因為五輕正好就是在高煉廠第一期整治範圍內,若它不整治後面也無法整治,整個整治期程會卡到,我們也希望能找出好的解決方法。

曾文生出示中油公司書面回覆

一、依高市府環保局於105年12月16日核定之土壤及地下水汙染控制計劃,中油公司已編列新台幣112億元預算,進行高廠地下汙染改善作業,規劃於17年期程內進行地下環境汙染改善,並採上游處整治、中/下游處汙染阻絕與圍堵等方式,以全面性、整體性的策略來改善地下汙染環境。

二、五輕工場原規劃以整廠輸出為優先考量,但因五輕已無法達到現代輕裂工場之經濟規模要求而找不到合適買主,已改為標售案處理,以國際標、公開招標、最高標決標方式辦理。最後由馬來西亞的一家廠商得標。目前遭遇之瓶頸為五輕設備尚待主管機關釐清是否具有文化資產價值而須保留,於釐清前本案先保留決標。

問:針對高雄煉油廠未來用途,後勁居民及學者倡議轉型為生態公園,新任高雄市長韓國瑜則表示將研議成為賽馬場,請問經濟部與中油的規劃方向?未來如何與後勁居民、高雄市長溝通高煉廠用途?

曾文生:台灣生產石化、金屬等材料的核心聚落在高雄,高雄氣爆後,我在高雄市經發局長任內主張把材料產業聚落重整,也就是讓石化業的管線遠離市區,將高耗能的材料產業移到新園區做好循環再利用,所以規劃大林蒲遷村。未來材料產業聚落不能只做末端生產,希望提高附加價值,所以研發很重要,就想說能否在中油高雄煉油廠那塊地方做「循環技術暨材料創新研發專區」。

高雄煉油廠連結國際容易,附近有機場、高鐵,它還有文化景觀保留區。在對面宿舍區,國際學人有地方住,規劃之後國際學生也很容易來,一個基地還有兩個捷運站能合理開發,希望以後可以連結國際重要材料有關的開發中心。這原本是高雄市府在倡議,現在經濟部變成正式計畫,已經努力超過兩年,目前「循環經濟推動方案」已經報院核定,成為既定政策。

與居民溝通則是動態過程。有的時候倡議主張是希望有更好結果,你說它(循環技術暨材料創新研發專區)若能帶動地方發展,合理地規劃,對環境影響小的,人民會不會接受?我認為反對比例不會很高啦。我覺得還是從產業發展角度看,但環境影響相對變少。它要使用空間也不是大規模使用,怎樣有效在那地方建立新的、帶動地方發展的新火車頭,這是我們的構想。

經濟部沒有正式評估過賽馬場的經濟效益,但回頭從土地面積效益來看,現在規劃的方式可能會好一些。更多內容請看報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