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一旦台海出事,與中國交好的北歐人權大國,會怎麼選邊站?

8月2,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台海緊張局勢登上全球媒體版面,就連距離台灣8868公里遠的挪威也大肆報導。不過挪威當局對中國的立場比許多注重西方人權大國還要溫和,這一點讓中國更加積極鞏固中挪關係。

兩周後,中華人民共和國(PRC)駐挪威大使易先良向挪威廣播公司(NRK)表示,他很高興挪威在最近台灣緊張局勢加劇時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我認為挪威政府和人民都支持我們的台灣政策,以及台灣是中國一部分這一事實。我們非常感謝挪威支持中國的領土完整和主權。」

台灣不是PRC的一部分,但挪威多年前為了修補因授予諾貝爾和平獎給劉曉波而造成的中挪關係裂痕,向北京表態支持「一中原則」。此後,陸續有台灣旅挪居民於更換居留證時發現,自身國籍遭挪威移民局改註記為「中國(Kina)」。

PRC堅持的「一中原則」包括三個主要論述:一,只有一個中國;二,PRC代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三,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和歐盟承認該原則的前兩項論述,但針對第三項,它們只表示「認知」(acknowledge)PRC的立場。

美國和歐盟皆稱它們的「一中政策」,不能與中國的「一中原則」混為一談。但挪威對中政策並沒有區分這非常微妙的差別。如此一來,挪威和中國一樣主張「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這就對挪威外交政策產生重大影響。

許多挪威記者也對兩岸歷史鳩葛有所誤解。在挪台人國籍正名運動發起人Joseph告訴《風傳媒》,挪威多家媒體在報導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時,對於兩岸關係的描述不甚精確,他一一寫信給媒體釐清錯誤,卻只得到一家機構的回覆。

挪威最大報《晚郵報》(Aftenposten)亞洲記者倫內貝格(Kristoffer Rønneberg)在台北接受《風傳媒》專訪。(蔡娪嫣攝)
挪威最大報《晚郵報》(Aftenposten)亞洲記者倫內貝格(Kristoffer Rønneberg)在台北接受《風傳媒》專訪。(蔡娪嫣攝)

挪威最大報《晚郵報》(Aftenposten)亞洲記者倫內貝格(Kristoffer Rønneberg)在台北接受《風傳媒》專訪。(蔡娪嫣攝)

挪威最大報《晚郵報》(Aftenposten)亞洲記者倫內貝格(Kristoffer Rønneberg)坦承,確實有許多挪威媒體對於遙遠亞洲國度的複雜歷史一知半解,甚至也不清楚美國與其他國家遵守的「一中政策」不等於「一中原則」。

「我想他們寫台灣新聞並不是因為他們是台灣專家,只是因為台灣發生了大事,而他們也沒有足夠時間去詳細閱讀這個議題,」他向《風傳媒》解釋,挪威媒體平時有關台灣的報導主要聚焦在防疫成果,以及美中地緣政治博弈,但鮮少介紹台灣在地的觀點。

特地從挪威飛抵台北、金門進行採訪的倫內貝格,是少數將台灣聲音帶到挪威本土的記者。他表示,一般挪威人並沒有什麼認識台灣的契機,「所以對我來說,讓挪威讀者認識台灣歷史、台灣在地緣政治當中面臨的危險,以及中國可能武力統一台灣的主張是非常重要的。」

挪威與兩岸關係

■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挪威政府隨即於1950年1月14日與中華民國斷交。自1954年起,挪威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合法政權。

■ 挪威是最早承認PRC、支持PRC接管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席位的西方國家之一。

■ 2010年,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將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中國民運領袖劉曉波,中挪關係惡化。

■ 挪威與台灣沒有正式外交關係,挪威商務台北辦事處於2004年1月1日關閉。

■ 近年陸續有台灣旅挪居民於更換居留證時發現,自身國籍遭挪威移民局改註記為「中國(Kina)」。

■ 2017年起,台灣關閉在挪威設立外交館處,挪威由駐瑞典台北代表團兼轄。

挪威搖擺於美國與中國之間

作為一個小國,挪威必須在大國力量競爭面前保持靈活,以確保自己的利益和安全。10多年前,因為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挪威鮭魚產業受到中國當局刁難,以鮭魚有「傳染性病毒」疑慮為由禁止進口,中國更單方面暫停雙邊貿易談判。

在人權與鮭魚之間,挪威選擇了鮭魚。2016年,挪威與中國簽署聯合聲明,宣布外交關係正常化,挪威重申承諾:「完全尊重中國的主權與領土的完整性,對中國的核心利益與關懷表示高度重視。」

「該聲明使得挪威保證不挑釁中國,也必須討好它,可想而知,挪威對中政策受到很大影響。」倫內貝格指出,與中國關係回暖以來,挪威政府對台灣相關事務非常小心,在政治層面上,台挪幾乎沒有官方接觸,「我猜將台灣人的國籍註明『中國』也是這一謹慎態度造成的結果。」

2018年5月23日,台灣民眾在挪威的居留證被註記為中國籍,有一群台灣留學生對此感到不滿,準備向挪威移民局提出告訴,挪威最大報《晚郵報》以跨頁方式報導這群台灣人的處境。(在挪台灣人國籍正名運動提供)
2018年5月23日,台灣民眾在挪威的居留證被註記為中國籍,有一群台灣留學生對此感到不滿,準備向挪威移民局提出告訴,挪威最大報《晚郵報》以跨頁方式報導這群台灣人的處境。(在挪台灣人國籍正名運動提供)

2018年5月23日,台灣民眾在挪威的居留證被註記為中國籍,有一群台灣留學生對此感到不滿,準備向挪威移民局提出告訴,挪威最大報《晚郵報》以跨頁方式報導這群台灣人的處境。(在挪台灣人國籍正名運動提供)

但近來西方國家的「中國夢」一一幻滅,挪威的首要盟友美國將中國當成重大安全挑戰。在與中國的大國競爭中,美國期盼得到北約支持,並抵制中國滲透與影響力。同時,中國正在歐洲展現比以往更挑釁與強硬的形象。在這樣的背景下,挪威政界和民間社會是否將嚴格審視挪威當局與中國的合作?

對此倫內貝格表示,挪威的人權活動家、評論人士和反對派政客,確實經常指責該國執政聯盟淡化民主人權原則,以換取進入中國的市場,「但挪威需要減少地緣政治風險,它與中國關係交好,因為它不是歐盟成員國,它想要保持中立,避免選邊站,以達成與中國的貿易談判。」

倫內貝格認為,儘管挪威政府知道新疆人權狀況惡化,而且中國與侵略烏克蘭的俄羅斯關係緊密,但是挪威當局不太可能像瑞典、芬蘭、丹麥等北歐國家那樣,轉而對中國態度強硬。他說,挪威仍在購買來自新疆的棉花,聯合國人權專辦8月31日發布報告,證實新疆歧視性拘留與酷刑可能構成「危害人類罪」時,「挪威外交部的公開回應非常溫和」。

在挪台灣人國籍正名運動發起人約瑟夫(Joseph)將向挪威奧斯陸地方法院提出民事訴訟,爭取在挪台灣人國籍正名為「台灣」。(蔡亦寧攝)
在挪台灣人國籍正名運動發起人約瑟夫(Joseph)將向挪威奧斯陸地方法院提出民事訴訟,爭取在挪台灣人國籍正名為「台灣」。(蔡亦寧攝)

在挪台灣人國籍正名運動發起人約瑟夫(Joseph)將向挪威奧斯陸地方法院提出民事訴訟,爭取在挪台灣人國籍正名為「台灣」。(蔡亦寧攝)

長居挪威的台灣人Joseph則表示,挪威雖然不算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意識形態仍偏左派,因此看待中國仍保有某種「東方主義式」的美感。他介紹道,儘管挪威長期執政的工黨在2013年至2021年間淪為在野黨,改由右派保守黨(Høyre)當家作主,台挪關係也未出現轉機,保守黨將「修復與中關係」列為目標,台灣成為挪威政壇禁忌。

Joseph認為,就現階段的國際現實來說,俄羅斯對挪威的地緣威脅比中國還大,在西方與俄羅斯的抗衡中,挪威並不希望把中國推向俄羅斯,因此希望能保留與北京的對話空間。

台海有事,挪威也會受到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挪威政府並非完全對中國的侵略性舉動無感。挪威情報機構發布2022年風險評估報告,將中國與俄羅斯並列為該國最嚴重的安全威脅來源,尤其是在軍事技術竊取、遏制挪威境內對中共不利輿論等方面。

倫內貝格表示,這凸顯出挪威政府「分明知道我們收到來自俄羅斯和中國的駭客攻擊,卻仍不改變政府的立場,也意味著我們的出口對政府來說非常重要,我們仍想把鮭魚賣給中國人。」

關於中國如何影響挪威國內,他說有許多例子可以說明,例如中國為了在北京冬奧獲得滑雪獎牌,從幾年前就以貿易與挪威做交換,讓多名挪威教練培訓中國運動員;還有,中國人員去了挪威當地的圖書館,要求圖書館員撤掉一些「不合適」的書籍,引發極大爭議。

裴洛西訪台之後,PRC駐挪威大使易先良在接受當地媒體訪問時,向挪威政界人士發出警告,如果挪威議會或政府成員訪問台灣,中國會當成嚴重問題,「如果我們被迫陷入困境,我們就會做出反應。」

2022年3月30日,烏克蘭總統在挪威國會發表視訊演說。(美聯社)
2022年3月30日,烏克蘭總統在挪威國會發表視訊演說。(美聯社)

2022年3月30日,烏克蘭總統在挪威國會發表視訊演說。(美聯社)

面對與中國甜蜜又危險的關係,挪威國防大學教授敦舍(Øystein Tunsjø)在《晚郵報》投書指出,一旦台海爆發危機,挪威將面臨來自美國的選邊壓力,挪威當局應該提前做好準備,應對「一中政策」將帶來的外交難題。

倫內貝格指出,在台海發生衝突的情境中,挪威肯定難以保持中立,而選擇站在台灣這邊,「挪威仍舊是一個民主自由意識非常強的國家,我們深知現在所擁有的自由是辛苦奮鬥而來的。」僅管與中國的相互經濟依賴現在被視為一種弱點,而不是一種優勢,但他認為挪威並不需要太擔心與中國的經濟脫鉤。

根據中國官方資料,中國是挪威在亞洲最大交易夥伴。2021年全年雙邊貿易額150.6億美元(約新台幣4783億元),同比增長38.2%;中國對挪威逆差達62.6億美元(約新台幣1988億元)。挪威主要向中國出口化石燃料、海鮮,向中國購買勞動密集型產品,例如紡織品及原料、家具、玩具、鞋靴、雨傘等等。

倫內貝格解釋,「在烏克蘭戰爭爆發後,德國依賴俄羅斯能源成為了一大問題。但挪威並不像這樣依賴中國,中國雖是我們的大宗貿易夥伴,但它不是必需的,挪威本身就是能源出口國。如果以經濟制裁方式切斷貿易,也不會真的帶來災難性後果。我們向中國購買的許多產品,也可以從其他地方買到。」

他透露,事實上在挪威與中國關係惡化的那6年,挪威向中國賣出的鮭魚數量反而增加了,藉由從越南等國家各地轉賣的方式,挪威找到避免中國經濟脅迫的解方。

挪威最大報《晚郵報》(Aftenposten)亞洲記者倫內貝格(Kristoffer Rønneberg)在台北接受《風傳媒》專訪。(蔡娪嫣攝)
挪威最大報《晚郵報》(Aftenposten)亞洲記者倫內貝格(Kristoffer Rønneberg)在台北接受《風傳媒》專訪。(蔡娪嫣攝)

挪威最大報《晚郵報》(Aftenposten)亞洲記者倫內貝格(Kristoffer Rønneberg)在台北接受《風傳媒》專訪。(蔡娪嫣攝)

但倫內貝格在接受《風傳媒》採訪的最後總結道,在短期內很難看到挪威對中政策轉向,雖然美國等國家已經放棄「讓中國與世界接軌就能使其走向民主開放」的天真想法,事實證明中共政權在變得富有之後,走向更極權、壓迫的道路,但是挪威似乎仍相信著上世紀西方國家的想法。

他說:「有鑑於挪威與中國的關係,挪威境內很難出現像丹麥與其他歐洲國家類似的中國銳實力學術討論,對中國採取批評態度的政客跟其他國家比起來也算非常少。也許將來會發生變化,但對大多數挪威人來說,與我們接壤的俄羅斯才是重點。」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尋名千里路》從一場離家8868公里的「國籍正名運動」,看挪威台灣人的美麗與哀愁
相關報導》 當「人權大國」 遇上「人權惡霸」:中國如何在短短5年之內,搞砸與北歐國家的關係?
相關報導》 國籍正名功虧一簣:台灣人狀告挪威政府,歐洲人權法院不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