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1萬公里長征 台大公衛實地走訪馬拉威 「這個傳染病」比新冠防疫更緊急

馬拉威去年底出現近年來首例小兒麻痺病例,引起全球注目,台大師生也深入當地一同協助防疫。(圖片來源/台大永續健康行動)

馬拉威首都里朗威(Lilongwe)附近一名年齡不到5歲的兒童,在2021年11月19日出現急性弛緩性麻痺,馬拉威衛生單位於同年11月26、27日採集2份糞便樣本進行檢測,經南非國家傳染病研究所於2月2日,及美國疾控中心於2月12日進行的病毒基因定序,確認該病例感染「第1型小兒麻痺病毒」,且是和2020年在巴基斯坦的信德省(Sindh province)檢測到的病毒的基因序列相似。

更多閱讀:人物》橫跨1萬公里 7個台大女生來到馬拉威:「當地資源少但每個人都很快樂...」

這是馬拉威在1992年、整個非洲在2020年8月被宣佈為小兒麻痺絕跡後最新爆發的一個疫情,也是一件引發全球注目的公共衛生事件。

席捲全球的COVID-19疫情在2022年邁入第3年,當台灣還在為著是否要打次世代疫苗、排隊領快篩試劑、對疫苗採購案和防疫預算不透明等議題爭論時,有一群人決定為著世界另一頭的人們,從北半球的夏天來到南半球的冬天。

由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主持的「台大永續健康行動」(SHANTU)團隊,在今年7月6日抵達馬拉威後,針對防疫、人才培育、營養教育3方向推動全球衛生計畫。為因應疫情的轉變,團隊與在馬拉威服務近15年、挪威國際路加組織馬拉威辦事處(Luke International Malawi Office)的研究顧問吳宗樹討論後,決定防疫計畫加入其他新興傳染病。

「今年當地的新冠疫情相對沒那麼嚴重,但他們出現其他新興傳染病,包括霍亂和一例小兒麻痺,這是非洲多年後再次出現,連WHO(世界衛生組織)都很注重這件事。後來他們發現霍亂主要是水的問題,我們就先從台灣買淨水錠寄過去給他們。」台大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與職業健康研究所專案助理教授陳其欣,也是這次馬拉威「永續健康行動」計畫的領隊,接受《信傳媒》專訪時指出。

小兒麻痺比新冠優先預防》全國5歲以下小孩都要接種疫苗

針對小兒麻痺預防,WHO建議馬拉威全國5歲以下的小孩都要接種疫苗,「我們去的時候剛好趕上他們第3輪接種行動,在台灣很多都是父母帶小孩去醫院接種,但在當地要把疫苗帶到他們的家裡,很多東西都是人工手動手寫,需要很大的人力、交通、資源去做這些事。」

陳其欣分享,團隊連續4天參與地區衛生辦公室(DHO)在姆祖祖(Mzuzu)地區的疫苗接種運動,所有的家戶都有標記,「他們的工作是去各村莊找10戶有小孩符合疫苗接種資格的人家,確認他們家的小孩有去接種疫苗。還要檢查孩子的小指是否有已接種疫苗的黑色記號,也會詢問小孩父母或看護人如何得知這項小兒麻痺疫苗接種運動。」

台大團隊與地區衛生辦公室(DHO)合作,參與小兒麻痺第3輪疫苗接種行動。(圖片來源/台大永續健康行動)

陳其欣描述,由於有些家戶的站點距離非常遙遠,團員們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前往偏遠地區的路程上,有的徒步爬山、有的還必須拉起褲管過河。「團員們也發現一些問題,像是有些家戶標記不正確(標在牆上而非門上),有些兒童指甲上的標記也不正確 (標示在指甲尖而非在標記會持續更長時間的指甲床上),而一些村民可能由於宣傳過程溝通不夠,沒有收到疫苗接種運動的訊息。」

雖然過程相當辛苦,但團員都表示參與小兒麻痺疫苗接種運動,是實踐當地公共衛生實地工作,和訪問馬拉威偏遠社區的好機會。

WHO建議馬拉威全國5歲以下的小孩都要接種小兒麻痺疫苗,並在兒童指甲上註記。(圖片來源/台大永續健康行動)

各村莊尋找有小孩符合疫苗接種資格的家戶。(圖片來源/台大永續健康行動)

非洲都靠群體免疫?新冠對當地影響不大?實情是...

至於馬拉威當地對新冠防疫方式,外界認為非洲疫苗施打率不高、是靠群體免疫,實情是否如此?

陳其欣表示,因為這次去剛好遇到小兒麻痺事件變較嚴重,防疫順序也改變,不過就她觀察,當地合作對象很多人可能真的只有打一劑新冠疫苗,也不一定會戴口罩。「不過可能是資源問題,像小學生也沒有這麼多口罩可以戴,而且他們本來已經有這麼多傳染病,對傳染病的態度偏向認為這就是日常,沒有像我們在台灣這麼怕。」

全球衛生學程2年級日籍生Miku Kono河野美空也分享,「我們一開始去發現大家都沒戴口罩有點害怕,後來我們有問當地人,新冠對衛生局還是大議題,但對當地人就是像小感冒一樣,或是最嚴重的時期已經過了。」

環境與職業健康研究所計畫研究助理巫姵岑也提到,「我們深入他們的村莊裡面,其中一個衛生局的人跟我們聊天提到,他們其實都住滿偏遠、家戶彼此很分散,從這戶人家到下一戶要走很久,加上他們本身會養很多牲畜和種菜,不需要跟鎮上的人接觸,新冠肺炎對他們來說影響其實沒有那麼大,因為就算被隔離,他們不需要出遠門也能自給自足,生活沒受到太大影響。

衛生所僅一位醫師,要看診還得加班紀錄新病例

問到當地醫療系統及衛生狀況如何?

全球衛生學程2年級的美籍生April Hill和台大社會學系2年級日籍生Rena Yokogawa橫川蓮奈先分享,團隊在拜訪Mpherembe醫院時,跟隨DHO工作人員近距離學習他們收集IDSR(綜合疾病監測和反應)數據的工作,「DHO工作人員使用患者日誌並與每日和每週報告進行交叉檢查,也是改善開發中國家疾病監控和醫療照顧體系很重要的衛生資訊收集系統,我們甚至有機會幫忙計算IDSR的數據結果。」

April分享,「Mpherembe醫院的人員對我們都很熱情,回答了我們很多關於醫院和疾病監測活動的問題。令我們印象深刻的是,DHO工作人員對與社區醫院合作所做的努力,以及如何面對追蹤疾病所面臨的障礙。」

團隊也採訪了Luzi健康中心、Ekwendeni醫院和Choma健康中心,並交叉檢查綜合疾病監測和應對(IDSR)記錄與臨床記錄,包括瘧疾、性傳播感染(STI)、痢疾和使用抗病毒治療的HIV(愛滋病毒)新病例。

陳其欣補充,馬拉威有些公共衛生的規定是,醫師遇到一些傳染病如瘧疾案例,或是HIV要給藥,為了確定疫情沒有爆發,必須登記每天每例個案的病況、年紀和地區分布,「DHO的其中一個工作就是要到當地確保他們有照這個方式在登記,但當地衛生所可能只有一位醫師,除了看診還要做這些紀錄,常常需要加班處理。我們那時就有去幫忙核對每週和每月的數字是否吻合,因為每月的資料會上傳到DHO,需要是正確的。」

台大團隊拜訪Mpherembe醫院時,跟隨DHO工作人員近距離學習其收集IDSR(綜合疾病監測和反應)數據的工作。(圖片來源/台大永續健康行動)

April和Rena也分享,與2名DHO工作人員一起拜訪了Ekwendeni醫院的經歷,「我們會見了高級健康監測助理(HSA),同時審查他們醫院的COVID-19數據,他們分享了COVID-19疫苗接種活動,包括特定群體(醫護人員、慢性病患者和老年患者)的接種人數,和接種的疫苗品牌(輝瑞、強生和Moderna)。經過討論後,最終Ekwendeni決定提高2022年疫苗接種率目標,由60%增加至70%。

飲食習慣口味偏重,團隊教小朋友自製健康燕麥

對於當地疾病及飲食習慣的觀察,陳其欣分享,當地超市開始有很多碳酸飲料、蛋糕、麵包,去外面餐廳吃飯時也看到隔壁客人撒許多鹽。

她也提到英國一個NGO「Mary's Meals(瑪麗膳食)」會到小學發粥,「粥裡面有玉米粉、大豆粉和一些維他命、礦物質,提供給當地小朋友很多營養,結果我們看到有小朋友從口袋拿出糖粉開始撒,口味整體比台灣來得重,發現這是他們的飲食習慣,也聽到他們現在有些傳染病跟慢性病同時存在。」

當地學生領取營養粥品,但仍習慣額外加糖。(圖片來源/台大永續健康行動)

對此,團隊也在當地有3,500名學生的Chiputula小學開設營養課程,希望小朋友能從小學習到正確的營養知識,也能建立良好的健康觀念。

團員教導當地學生認識全穀物,包括定義和識別馬拉威常見的全穀物,「我們還分享了April經常吃且美味稱做『隔夜燕麥』的美國全麥食品自製食譜,讓孩子們在課堂上自己製作,結果燕麥食譜在學生中大受歡迎,他們很投入我們設計的教學活動!」

團員帶領學生自製「隔夜燕麥」大受歡迎。(圖片來源/台大永續健康行動)

團員教導當地學生認識全穀物,包括定義和識別馬拉威常見的全穀物。(圖片來源/台大永續健康行動)

No one left behind!

問到在馬拉威有哪些所見所聞,是和在台灣出發前很不一樣的?

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2年級羅苡晅分享,原本出發前有很多擔憂,像是當地衛生環境可能沒這麼好,水質也不是很確定,「我們就自己燒開水、也吃當地的食物,結果適應得都還不錯,也沒有人身體不舒服。」

April提到,「我覺得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對我們非常熱情、歡迎和友善,有時候會為了我們放下手邊的工作來接待我們,很多意料之外的行程都是他們挪出時間幫我們安排的,也讓我們有機會接觸到很多在當地不同的組織。」

Rena則分享,在查看聯合國或其他NGO文件時總會看到「No one left behind.(不讓任何人掉隊)」這句全球衛生訴求,「這次我能親眼目睹DHO的人員如何努力在全球衛生現場落實這個目標,這次經驗也讓我對聯合國和其他非政府組織正在做公共衛生的事,有比較具體的圖像,讓我對公衛議題的感覺更加真實。」

陳其欣表示,團隊在這次出發前已花了一年半的時間與當地建立關係,「所以我們去的第一週就開始做事,很快就進入狀況,而且Luke International在當地也先幫我們找好這些關係,當地人就會比較信任我們,給的權限也會比較多。這6週會有這些成果,很大部分是因為合作夥伴的關係。」

領隊陳其欣(右1)帶領學生團隊完成為期6週的馬拉威「永續健康行動」,也思考如何將計畫永續經營。由左至右分別為學生羅苡晅、April、Miku、巫姵岑。(攝影/陳稚華)

尼卡(Nyika)國家公園是馬拉威許多動物的家園,逐步擴大到連接馬拉威和尚比亞(Zambia)邊界的3,000多平方公里的森林和草原。(圖片來源/台大永續健康行動)

夜幕低垂之際,想起非洲大草原看到各種各樣的動物、植物和令人嘆為觀止的風景,以及沒有光害的滿天星斗,「真的會感覺到人很渺小。」陳其欣也強調,「公共衛生需要各種背景一起參與,因為沒有一件事是單靠一個人完成的。」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名家開講》國泰金跌破10年線、富邦金面臨50元保衛戰 億元教授鄭廳宜:2指標是金融股觀察重點
行車紀錄器晶片龍頭芯鼎將掛牌 背後三大股東大有來頭
善用個股期貨 期貨當沖比現股當沖避開更多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