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二戰後,海外台灣兵(人)險遭遺棄(完結篇)

1957 年 7 月,國防部宣布要褒獎「海南陣前起義」的所謂抗日義士。
1957 年 7 月,國防部宣布要褒獎「海南陣前起義」的所謂抗日義士。

[Newtalk新聞] 在戰後有關遣運過程中,台僑、原台籍日本兵不僅遭到歧視(仇視),回到台灣後的幾年也未受到國民黨政權的善待,其基本癥結是國民黨政權實施「去日本化」、「將台灣中國化」的政策,而真實體現於禁斷、抹除台灣人在日本時代的歷史記憶,以及二戰那段戰爭經歷的歷史記憶,黨國以獨裁政治力透過教育、宣傳成功塑造了虛偽、誇大的「台灣抗日史」,不但出現「海南陣前起義」的抗日義士,到了一九七四年又有「中村輝夫熱」帶出的日本征屬悲慘故事,乃至二○○一年的《台灣論》漫畫竟成反日大攻擊的標的,此期間在一九九四年卻隱藏著一段國民黨政權拒絕日本協商原台籍日本兵賠償的內幕,在在都曝露了國民黨政權可被訾議的心態。

先來說「海南陣前起義」的所謂抗日義士。一九五七年七月,國防部突然宣布要對「抗戰期間在海南島台籍反正義士,暨海南島抗戰期間台籍反正陣亡(病故失蹤)義士張慶安等 305 人,分別予以救濟或褒獎,以酬庸其愛國之熱忱」。為什麼時隔十三年才來褒獎呢?國民黨政權的說詞是:因「抗戰勝利未久,共匪倡亂時局動盪,以致政府對此批反正起義台胞酬庸未能所及,誠屬憾事。」88這是自欺欺人的飾詞。

其實真相是:這是國民黨政權全面展開以黨國「抗日史觀」替換或掩蓋台灣人二戰記憶的大清洗行動。從此每年十月二十五日還在各縣市的所謂「光復節」慶祝活動,上演以表揚為名、卻將所謂義士趕上台去當宣傳樣板的領獎戲碼;這樣的戲碼整整搬演了二十八年之久。蔣介石政權被逐出聯合國那年(一九七一年),為了沖淡台灣人憂心疑慮的氛圍,由省政府在台北舉行的慶祝光復大會中,還破例特別安排一位義士演講「海南陣前起義」的故事。

國民黨政權編造歷史清洗台灣人歷史記憶的政策作為,在台灣民主化以前都未遭到真正徹底的挑戰;對於「海南陣前起義」這件宣傳個案,從未有人提出過質疑。至於那 305 人是怎麼冒出來的,他們又是如何陣前反正的,國民黨政權完全沒有交代,只有國防部的說法:「……義士張慶安等雖深受奴役、然心存漢室,常因激發愛國熱忱、不忍自相殘殺,或臨戰遁脫以明志,或陣前殺敵而起義,……國防部為求徹底明瞭台胞投效政府參加抗戰之貢獻,特令飭有關單位作詳細之調查……,張慶安等 305 人,均有具體之反正殺敵事蹟」89,說法籠統不明,是交甚麼有關單位調查?事情真相如何?也都沒有說明。

<span>每年「光復節」,「海南陣前起義」的所謂抗日義士都成了宣傳樣板。</span>
每年「光復節」,「海南陣前起義」的所謂抗日義士都成了宣傳樣板。

根據《民聲日報》一九七二年的「台灣光復二十七週年紀念特刊」,其中一篇題為〈台灣抗日史〉的官宣文,提到當年的廣東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兼保安第六團團長楊開東,他曾在海南島帶領游擊隊抗日,他作證說「民國三十一年,抗日游擊隊與日軍在安定縣南閭市交戰」,他稱讚「台灣青年強烈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以及不畏危險,赴湯蹈火的勇毅精神」。90這似乎解答了前面的問題,執行所謂調查者只能侷限於當年在海南島可被國民黨信任的實際參與者,楊開東無疑在其中擔任了重要角色。

另根據國防部《軍聞社》的一篇特稿,由國防部特選樣板人物接受專訪,如:台北的王燦鵬(海南島日本海軍特務部)、台中的魏春發(日本海軍陸戰隊警備隊,軍屬)、三重的易萬(徵派海南,軍屬)、三重的顏火成(徵派海南,軍屬)、楊榮芳(徵派海南當巡査補)等人91。特稿敘述中,他們都是攜帶武器彈藥投靠國府軍的,其中還有自日軍偷了好幾挺機槍等輕重武器,並擊斃多名日軍,更離奇的是竟然可以夥同數十至二百人集體投靠。

他們自稱的「海南陣前起義」時間是在一九四二至四三年間,這個時間點頗有討論餘地。日軍是在一九三九年二月登陸海南,很快就控制了海南全境,全面展開軍經建設,一九四二至四三年間已無國府軍蹤影,只有微不足道的土共在山區流竄,對日軍毫不構成威脅。當時日軍已攻進中南半島,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則困守在重慶遙控華南與部分華中地區。

<span>國民黨在1972年發表的〈台灣抗日史〉官宣文。</span>
國民黨在1972年發表的〈台灣抗日史〉官宣文。

日軍向以紀律嚴苛著稱且已穩定控制海南島,原台籍日本兵其實很難叛逃,雖然從留存下來的原台籍日本兵口述中,曾提到確有逃兵個案,可是,楊開東其實對待台灣人極度殘暴,期間的黑幕尚未被揭露92,在此情況下,《軍聞社》專訪的描述幾乎誇大到離譜的程度,因此,所謂「海南陣前起義」的時間點及內情顯有值得質疑之處,換句話說,他們在戰後從戰俘集中營逃逸投靠國府軍的可能性極大。

被國防部列為樣板之首的張慶安未在軍聞社文宣稿中出現,是很特別的事;有關他的身世及「海南陣前起義」事蹟,是在當時的「台灣特稿社」一篇〈拚個你死我活——台胞忠義事蹟〉文稿中有簡略介紹93,情節很傳奇。據說他是高雄縣小港鄉人,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二十八歲時才被日軍徵調,先到廣東、廣西,一九四二年調到海南島不久的隔年二月就「陣前起義」。該文稿是在一九六五年發表,當時說他已五十六歲,往前推算,他被徵調時應在一九三七年左右,推測屬於日本在台灣最早徵募的志願兵,當時主要是支援到華中而非廣東、廣西,時序與服役長達五年都有點奇怪。

另外,文稿中說,他後來與國府游擊隊聯手把日軍海南島最高指揮官海軍中將伍賀啟次郎幹掉;這段敘述根本就是胡扯編造的謊言。伍賀啟次郎的正式官銜是「日軍海南警備府司令」,他根本沒有遇襲、更沒死,在戰後海南島的受降儀式上他是日方代表,他的佩刀如今仍存放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二樓南段東展廳展示94。光從這一點來看,就可見整個所謂「海南陣前起義」的故事是如何可笑了。

張慶安在戰後不久就已返台,透過甚麼特殊途徑不得而知,不過,二二八事變之前的一九四六年一月便在台灣省警務處刑事室劉戈青手下擔任調查員,曾擔任二二八事變後的偵訊工作95,表現優異,同年十一月底調升到警務處處本部。同時,國防部宣布要進行褒獎是在一九五七年,但他於前一年即已獲頒獎章了。

<span>被國防部列為樣板之首的張慶安,曾擔任二二八事變後的偵訊工作。(檔案管理局,檔號:A301010000C=0036=0011=36=1=028=0002。)</span>
被國防部列為樣板之首的張慶安,曾擔任二二八事變後的偵訊工作。(檔案管理局,檔號:A301010000C=0036=0011=36=1=028=0002。)

除了「海南陣前起義」之外,有兩個與盟軍有關的案例可以拿來做對比。

第一例,一九四四年七、八月間,盟軍第一五八團作戰組於荷屬東印度諾恩佛蘭戰役中,俘虜了一批日軍及台籍戰俘。該作戰組調赴呂宋時,台籍戰犯請求隨軍前往,與該作戰組一同登陸參加一切活動——例如隨同該作戰組巡邏隊在島上尋覓盟軍失蹤人員,接洽台籍及日籍部隊投降事宜,擔任翻譯工作及從事其他種種有助於該作戰組的活動等等;盟軍第一五八團司令部認為他們的工作頗有貢獻,因而在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日發函國府陸軍總司令部給予褒獎96。

第二例,一九四三年一月最新一批派往菲律賓的日軍及台籍軍屬,正逢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對日本宣戰之後,美國為反攻菲律賓而實施猛烈轟炸,菲律賓戰役開始趨於激烈,據說有一些台籍軍屬在激戰中脫隊,一部分甚至在美軍優勢區自組「復國義勇隊」,與美軍協力援救日軍戰俘營內的盟軍戰俘97。

<span>盟軍發函國府陸軍總司令部請對協助有功的原台籍日本兵給予褒獎。</span>
盟軍發函國府陸軍總司令部請對協助有功的原台籍日本兵給予褒獎。

對比來看,有兩個問題可以討論。

第一,上述兩個例子是發生在盟軍戰俘營及激戰下美軍優勢區,而海南島案例則完全不同,但可旁證「海南陣前起義」顯不合理,相信國民黨是為了配合所謂「光復節」的「台灣抗日史」所編造的,因此,才會褒獎「海南陣前起義」,卻對盟軍要求褒獎的那批原台籍日本兵置之不理。

第二、國民黨政權的「海南陣前起義」故事,實在是一件十分弔詭且嘲諷的事,因為它從中國敗逃不是兵力不如中共,而是有太多將領(包括黃埔軍官)「陣前起義」反正到中共那一邊,如今卻來鼓吹原台籍日本兵是「陣前起義」,牽扯的是更嚴重的「忠誠」問題。國民黨政權為了「台灣抗日」偽史,竟然棄「國家忠誠」於不顧;它強迫台灣人對它「忠誠」,反而蔑視、扭曲、抹煞原台籍日本兵對他們當時的國家——帝國日本的「忠誠」,根本是既矛盾又愚蠢的做法,錯亂了「忠誠」的定義與哲理。放到現在的時空來看,諸多國民黨退將及不肖分子的投降主義且企圖出賣台灣,豈非「國家忠誠」錯亂之故。

至於究竟有沒有人在戰爭末期日軍士氣潰散處於混亂之際,自行設法尋求生路的原台籍日本兵,有,但只有少數幾個案例,且因他們當時對中國紛亂政局及海南複雜環境不熟,以致他們的下場都很不好。

如鄭金仲(苗栗人,1921-1975),曾在海南島擔任日軍通譯,日軍投降後誤入五指山中共馮白駒部,為中共接洽日軍繳械,返台後在苑裡鎮農會擔任推廣股長,卻因涉嫌叛亂案被羈押。如徐華喜(苗栗人,1923-1978),也曾在海南島誤投馮白駒部,受命撰寫日文策動宣傳信,回台擔任雲林縣警察局西螺分局豐榮派出所警員時,因涉嫌叛亂罪被判刑五年。

最慘的是王華三川(又名王一州,彰化人,1922-1963),台中高農畢業,他在辯護書中說,他在海南島時投靠廣東省瓊山縣縣長陳哲陣營,確有參加抗戰事實,返台不久遇二二八事變,受當時台中縣長宋增渠之請臨時組織台中縣義務警察大隊情報組,後任和美鎮公所戶籍員時被誣參加叛亂組織,判刑十五年。黃金島說,王華三川「是長老教會的忠實基督徒,因為在火燒島受不了折磨而自殺了(筆者按,一九六三年一月三日),王一洲雖然也在海南島起義反正,回台灣後得到蔣介石的楷模銅牌,但他自殺後,家人都不敢將他的遺體領回。」99

國民黨政權宣傳「海南陣前起義」故事,更在一九五八年由國防部總政治部協助,交「愛國影業社」拍攝了一部電影〈海南島戰後歸來〉,廣告詞寫道:「描述十餘年前無數本省青年北日本徵召海外作戰(海南島),英勇同胞深明大義投靠祖國可歌可泣壯烈抗戰實人實事」,編導是魏中民義士,陳劍平、藍麗領銜主演,還有林枝洲、林阿祿兩位義士特別客串,號稱是「台語片有史以來最新作風,籌備年餘,耗資百萬,動員二千多人」,只是無法得知當年的賣座如何,但可肯定該片是最早的台語抗日片,隨後,國民黨才一路推出數不清的華語抗日電影。100

<span>1958 年由國防部總政治部協助,交「愛國影業社」拍攝了一部電影〈海南島戰後歸來〉。</span>
1958 年由國防部總政治部協助,交「愛國影業社」拍攝了一部電影〈海南島戰後歸來〉。

再來談「中村輝夫熱」的兩段內幕。

在中村輝夫(Suniuo,李光輝)掀起新聞熱潮之前,就有數件滯留海外多年的原台籍日本兵返台,如新店鎮林秋潭、高長欽,在菲律賓山間生活十一年,於一九五六年十一月返台;如南投鎮王飛庚,因沒搭上遣送戰俘的船班,滯留到一九六五年十二月才返台,等等;但是,他們沒有引起新聞太多關注,一九七五年才返台的中村輝夫則是自被發現開始就成為舉世矚目的事件,在他回台之前,台灣的媒體即挖空心思報導他的傳奇故事,當然,所有報導都是站在黨國所需要的仇日、恨日角度,甚至替中村輝夫編造了他沒說過的「我是中國人,不是日本人」劇本。

以上這些殘留海外的原台籍日本兵案例在遣返過程,同樣都曾遭遇國籍問題;中村輝夫返回台灣之前,國民黨政權和日本曾發生「搶人」情節,經過多次磋商,日本才把「面子」給了國民黨政權,並在日本協力下讓中村輝夫直接從印尼返回台灣,過程細節就不再贅述了。重要的是:時隔三十年出現的中村輝夫熱潮,跟「海南陣前起義」同樣落入黨國清洗台灣人戰爭歷史記憶的窠臼,過程中有兩件事顯示國民黨政權充分掌控不讓「中村輝夫熱」變調。

中村輝夫剛被發現時曾要求與他原來的隊長川島威伸見面;他回到台灣後,其日本隊友組成的「戰友會」組團來台灣看他,川島威伸原本也要同來,國民黨政權卻未發簽證給他,隔了半年,透過折衝與折騰後,才於「戰友會」第二次組團時同行來台,然而,除了該團新聞遭到淡化之外,竟出現了不少扭曲,周婉窈教授就曾批評:「當時關於李光輝的新聞,充滿錯誤、矛盾、濫情的報導,以及拙劣的政治性宣傳。」101她舉了《聯合報》、《中國時報》的例子提出批評,至於對政治性宣傳,她則批評《聯合報》的報導竟然說中村輝夫看照片一下子就認出「蔣總統」,還說「蔣總統是他記憶中最偉大的人物之一」102,前述所謂「我是中國人,不是日本人」也是《聯合報》編造的。筆者認為這種配合黨國政策的報導簡直荒誕無稽到了極點。

國民黨政權擔心中村輝夫跟他昔日長官的見面,將會破壞它「去日本化」的政治成果,因此,中村輝夫和川島威伸興奮見面、把酒歡歌,竟被《聯合報》謊稱「川島威伸的請求,被李光輝所婉拒」。國民黨擔心到甚麼程度?日本《富士電視》在得知川島威伸將隨「戰友會」來台與中村輝夫會面時,透過「亞東關係協會」文化組長鍾振宏向新聞局申請來台採訪,結果遭到國民黨政權否決,此時川島威伸的來台簽證也未獲准。

後來《富士電視》改變方式,企畫透過《台灣電視》與該公司以衛星轉播方式安排中村輝夫與川島威伸作空中見面會談,新聞局廣播電視處簽呈認為,「本案關係國家政策,擬先函請中央文化工作會指示原則後,再作答覆。」國民黨中央文工會告訴新聞局國際處:「此時不宜舉辦此節目。請以李光輝不願接受此項訪問為藉口婉告日方。」103新聞局陷入尷尬與矛盾的局面,因為《富士電視》對國民黨非常友善,經常協助國民黨的新聞外宣,同時,《富士電視》也願意遵循國民黨的要求進行轉播104,然而,國民黨已經決定對「中村輝夫熱」降溫,因此,中央文化工作會用電話直接指示新聞局:「不同意製作李光輝電視節目」105,《富士電視》的轉播因而無疾而終。

<span>日本《富士電視》曾希望轉播中村輝夫的報導,遭文工會否決。(檔案管理局,檔號:AA25020000E=0062=0636=R00001=011=028=0002。)</span>
日本《富士電視》曾希望轉播中村輝夫的報導,遭文工會否決。(檔案管理局,檔號:AA25020000E=0062=0636=R00001=011=028=0002。)

「中村輝夫熱」另外讓一個擱置多年沒有解決的問題因而引爆,並且讓國民黨政權一路政治操作的大騙局曝光。

原台籍日本兵的薪水與存放於日本軍郵局儲金一直無法討還。原因是戰後他們喪失日本國籍而無法領取,國民黨政權從一九四六年就起宣稱可以幫他們討回,且下令各縣市辦理登記;沒有下文後,又變成必須等到「中華民國」和日本簽訂雙邊和約後,才能討論雙方人民財產和債權問題;但是,一九五二年四月和約已經簽訂,問題卻仍未獲解決。

國民黨擺出要向日本索討的姿態,卻始終沒有實際作為,顯然有故意造成日本不償還的錯誤印象之嫌,又不肯說明真相而任其以訛傳訛。中村輝夫回台後,部分原台籍日本兵看破國民黨的操作,失望之餘,便組織了「存日軍郵局儲金討還團」,展開自力救濟行動,在日本的台灣人士也發起向日本政府要求傷亡撫恤等補償金的求償運動。

詎料,到了一九九四年五月,一份行政院院長連戰答覆立法委員書面質詢的公函,揭露了被刻意掩蓋的事實真相,連戰的公函替國民黨政權首度坦承:「和約簽訂後,台省同胞屢次要求政府協助索還對日債權,日方亦曾多次要求我國依照中日和約第三條規定,商定特別處理辦法,以解決兩國間債權債務問題,惟我政府以對日債務多於債權,對日方請求會商處理辦法,均設辭婉拒。」106

<span>1994 年 5 月,時任行政院長連戰首度坦承國民黨拒絕日本的補償協商。</span>
1994 年 5 月,時任行政院長連戰首度坦承國民黨拒絕日本的補償協商。

甚麼是「對日債務多於債權」?就是國民黨政權在戰後接收時,除了接收日治所有公產之外,並將日本企業五十年經營的資產及私人財產全部沒收,都被國民黨納為己有或被特權貪汙私吞了。連戰的行政院雖坦承「日方多次要求解決」,但仍繼續隱匿內情,其實,日本政府早在一九六○年十一月、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一九六五年七月三次向國民黨提出交涉,要求處理兩國人民財產的問題,可是,都遭國民黨厚臉皮耍賴了。

國民黨政權更無恥、厚臉皮的,是欺騙在先、如今又來搶功,行政院回函居然說:「政府為爭取國人權益,經多年努力,洽促日方結果,日方已同意於人道精神自七十七年起支付台籍原日本兵本人或家屬每名二百萬日圓弔慰金….」。國民黨政權既如前述「設辭婉拒」了,又哪來的「多年努力」?真相是:弔慰金及有關郵儲及欠薪等債務償還,完全都是台灣民間及以王育德為首在日台灣人結合日本學界、法界共同努力的結果107。

<span>王育德在日本為補償問題努力多年的成果,卻被國民黨無恥掠奪。</span>
王育德在日本為補償問題努力多年的成果,卻被國民黨無恥掠奪。

國民黨政權過去數十年一直說謊、隱匿,極盡政治操作禁斷日治時代的歷史記憶,直到一九九四年,行政院之所以敢坦承說明原委,其時間點正是王育德等人透過日本法院及國會修法已獲致結果,日本政府通知國民黨政權之後的時候,儘管日本修法結果清償比率不盡人意,且被指責與日本人、韓國人相比顯有歧視台灣人之虞,然而,國民黨如今睜眼搶功,厚顏程度實在令人咋舌。有一點稍加補充,在日本的《台灣獨立聯盟》曾於一九五六年為戰歿台灣人舉辦慰靈祭,邀請駐日代表團參加,國民黨官員拒絕時竟然說:「為參加日本軍隊並與盟軍作戰的漢奸舉行追悼會是令人憤慨的」,國民黨對待原台籍日本兵的心態豈非再清楚不夠了108。

從原台籍日本兵談到台灣的戰爭記憶、歷史記憶,終戰後幾十年來,國民黨極權政權所要禁斷、消除的日本痕跡,是全面性的,所有屬於日本時代生活面向的各種事物,都在「反奴化」、「反殖民」的藉口下,以獨裁專制的政治力全面蠻橫地抹除,取而代之的則是黨國的奴化及再殖民,然而,這是今天我們必須努力轉型正義的重要課題,撥亂反正、找回台灣人自己的歷史記憶,是每個台灣人的責任。

<span>國民黨駐日官員拒絕為戰歿台籍日本兵慰靈。</span>
國民黨駐日官員拒絕為戰歿台籍日本兵慰靈。

作者:邱國禎,資深媒體人。筆名馬非白,出生於台灣台南市,十七歲後常居於高雄市。從事新聞工作之前曾經營出版社,進入新聞界後,歷任民眾日報記者、特派員、採訪組主任、民眾日報社史館館長,編輯部總分稿,以及言論部主筆等職務。為推廣台灣意識,於2000年開辦《南方快報》。著有:《高雄黨外風雲》、《馬可仕的獨裁愛死症》、《搶救台灣》、《近代台灣慘史檔案》等書。

本文轉載自報呱

881957 年 8 月 29 日,《民聲日報》二版,〈抗戰期間在瓊台籍反正義士,政府即將救濟褒獎,以酬庸其愛國熱忱,救濟金褒狀獎章等頒發到省,由各鄉鎮趨於九月三十日頒授〉;1957 年 7 月 26 日,金門《正氣中華》一版,〈抗戰期間反正起義來歸,台胞三百零五員,獲國防部褒獎,在台選孤予撫卹救濟金〉。

89同註八十八。

901972.10.25,《民聲日報》第八版,該特刊總共六篇文章,除了時任省議會議長蔡鴻文及該報記者特稿兩篇記名之外,其餘四篇均未具名,筆者以長年媒體經驗大膽推測這四篇是屬於官宣文。

911965.10.25,軍聞社專訪,〈台灣光復二十年,訪台籍抗日志士〉,包括《民聲日報》在內多報刊載。

92楊文喬,〈台籍日本兵歷史的「國族化」(1945-1979)〉,援引周婉窈,《台籍日本兵座談會紀錄并相關資料》的資料指出,「在1995年的台籍日本兵歷史經驗座談會中,有一位洪燦榮先生曾提到楊開東將軍與一位反正的台灣人,但與海南陣前起義無關,而是涉及一個中國士兵掃射台灣人的『大事件』」。『發生衝突後這個楊主任把台灣人綁在電線桿上….又有一位反正的台灣同胞(原日本兵),好像姓莊,舉手說不要打了,不要打了。結果,被中國兵用機槍掃射,在場的台灣人,死的死,傷的傷』」。

931965.10.28,《民聲日報》五版。

94中國「大江新聞」網站,2021.09.12,韓兢〈「當年那把刀」的身世,藏著「隱形將軍」的一段往事〉,2024.06.08 線上查詢。

951947.05.01,張慶安偵訊二二八事變涉嫌人的詢問筆錄。檔案管理局,檔號:A301010000C=0036=0011=36=1=028=0002。

961946.10.09《民報》三版,〈被俘台人助盟軍,協同作戰獲嘉獎〉。第一五八團作戰組司令部褒獎名單:彭燈士、王亨釧、吳添昌、林添進、莊遠海、蘇火炎、彭富、詹王信、楊金通、邱鴻郎、范金城、黃清溪、李有才、蔡鄭金、杜丁甲、林金悅等十六人。

971945.12.24《民報》一版,〈在寒雨瀟瀟中,二百餘人安抵基埠,在菲律賓之本省同胞,創復國義勇隊協助盟軍〉。所謂「復國義勇隊」的名稱,難以查證是他們當初所取的,還是返台後配合國府內宣而命名的。

98王華三川在警備總部軍法處的辯解書。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440000C=0043=276.11=9=0001=virtual010=0001。

99黃金島著,潘彥蓉、周維明整理,《二二八戰士黃金島的一生》,p32;前衛出版社,2004 年 12 月初版第一刷。王華三川是於 1963 年 1 月 3 日在綠島自殺逝世。

100如附圖,台中「國際」、「樂舞台」兩家戲院,1958.09.12 的聯映廣告。當年七至九月間,該片廣告散見於各報電影廣告版。

101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中的〈日本在台軍事動員予台灣人的海外參戰經驗〉,p127。

102周婉窈,同書,p128註(1)。

103檔案管理局,檔號:AA25020000E=0062=0636=R00001=011=028=0005,1975.01.27。

104檔案管理局,檔號:AA25020000E=0062=0636=R00001=011=028=0008。

105檔案管理局,檔號:AA25020000E=0062=0636=R00001=011=028=0002,1975.01.31。

1061994.05.06,〈台八十三外字第 16242 號〉行政院函,回復立法院 1994.03.31(53)台院議字第 0931 號函。

1071974 年 11 月,原台籍日本兵在台北組成「存日軍郵局儲金討還團」;1975 年 1 月,時任台灣同鄉會副會長的王育德,結合在日台灣人,以及明治大學宮琦繁樹等日本學者、有馬元治等多位日本眾議員,共同組成「台灣人原日本籍士兵補償問題思考會」,1977 年正式向東京地方法院對日本政府提訴民事補償金給付。

1081956.05.02,在日本發行的《台灣の聲》第七號。

前文回顧:
2024/04/29 報呱 【邱國禎】二戰後,海外台灣兵(人)險遭遺棄(一)
2024/05/06 報呱 【邱國禎】二戰後,海外台灣兵(人)險遭遺棄(二)
2024/05/13 報呱 【邱國禎】二戰後,海外台灣兵(人)險遭遺棄(三)
2024/05/21 報呱 【邱國禎】二戰後,海外台灣兵(人)險遭遺棄(四)
2024/06/05 報呱 【邱國禎】二戰後,海外台灣兵(人)險遭遺棄(五)

查看原文

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
專論》二戰後,海外台灣兵(人)險遭遺棄(三)
專論》 二戰後,海外台灣兵(人)險遭遺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