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以巴衝突對台灣的警訊

以色列政府稱為大屠殺,西方國家認為是恐怖攻擊,我們不妨稱為是衝突,畢竟雙方持續對壘交戰已經超過半世紀,這次巴勒斯坦加薩走廊的哈瑪斯激進武裝組織,從上週六清晨六點半對以色列南部發動突襲火箭攻擊,二千名武裝份子並奇襲進突破約二十處邊界,無差別攻擊城市與鄉村社區殺害及綁架平民;以色列宣布進入戰爭狀態,動員三十六萬後備軍力及成立戰時內閣,肅清入侵的哈瑪斯槍手並控制局勢,同時以軍準備進入加薩走廊徹底擊潰哈瑪斯;後續戰事及人道與難民問題將考驗區域和平,同時也是大國競爭以及國際秩序的一大變數。

台灣在中東局勢可能扮演的角色與影響有限,但是如同台灣在烏俄戰爭中意外成為矚目焦點,我們必須戒慎恐懼以巴衝突的後續發展;敏捷迅速的「回應性」是這次事件的一大特點,媒體的即時採訪報導姑且不論,以色列國家安全研究所在事發兩天就公布「鐵劍」報告,分析衝突的幕後及評估現況,比金--沙達特戰略研究所更在一天半時間,就公布衝突的具體狀況與重點發展,這些智庫智囊提供建言協助以色列政府決策,正確的資訊促進社會各界的認知與動員,所以「鐵劍」的結論以「社會韌性」是戰爭必勝的保證。

我國在事發隔天表示反對任何形式的恐怖主義,並表達蔡總統的慰問與哀弔,顯示我國的積極回應;日本岸田首相也是在事發隔天傍晚推文,日本外務省則早在事發當天就發布訊息,並在第二天公告「中止前往」的旅遊與航班警示;美、英等西方國家都迅速回應,定位突襲是「恐怖攻擊」並強調團結支持以色列,澳、紐也表示譴責並支持以色列回擊;阿拉伯國家基於「大起義」立場自然聲援巴勒斯坦,並譴責以色列的佔領;中國不痛不癢呼籲降溫的中立態度引起側目,質疑中國先前調停以巴雙方的「兩國方案」動作,與伊朗交好的中國是不是在背後有所牽連;回應性清楚標示各國的國際秩序取向、態勢與利益。

回應性相對的就是預警能力,以色列內部與西方國家一致承認,這次大規模突襲完全沒有任何情報與預警,證明以色列與英美國家的情報失靈,以色列的人力情報與技術情報堪稱舉世無雙,這次卻一敗塗地被認為是奇恥大辱;哈瑪斯籌劃這場突襲長達兩年,還與伊朗在貝魯特成立「聯合行動室」,精明的以色列軍情部門卻渾然不知,以色列的情報偵監收集無庸置疑,問題恐怕出在情報評估,就如同美國對中國開放交往促進發展,希望以經濟促成民主化一樣,以色列也在佔領區開放經濟,企圖以經濟誘因生活改善,來降低巴勒斯坦極端主義;經濟誘因的理論造成情報分析疏漏,忽略安全警訊潛在的嚴重性,加上反情報鈍化沒有因應開放交往措施做調整,終至一發不可收拾的悲劇後果;所以納坦雅胡總理與決策人士說情報需要幾年檢討,原因應在情報理論與內部的調整問題。

這次奇襲的重大代價也許會帶給以色列轉機,這恐怕也是我們可以得到的珍貴啟示;特別是台灣政府組織僵化,國際地位模糊,敵情意識淡薄與國家認同混淆,已經預示台灣國家安全預警與社會動員的困境,希望這次以巴的慘烈衝突,能夠帶給我們一些國家全安的反思與啟發。 (作者為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究員、台灣教授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