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台積電在日本投資設廠,必也正名乎?

日前台積電在日本熊本縣的投資工廠正式啟用。由於台積電的日本設廠相對於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設廠投資明顯後來居上,未來營運的前景又普遍看好,可說是台灣晶片製造技術的成就,媒體大幅報導中卻有一個矛盾,那就是台灣媒體所稱的台積電熊本廠的名稱是JASM而非TSMC。搞錯了嗎?

台積電在日本投資設廠的公司全名是「日本先進半導體製造」(Japan Advanc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而且並非獨資,而是由索尼(Sony)持有二十%與豐田汽車公司持有十%股權。這讓我想起陳水扁總統在任內推動的「拚正名」運動。為何持有七十%的台積電熊本廠不用「台灣」之名,更何況台積電並不缺錢,為何要拿出卅%股權給日方投資,會不會有人認為應該「正名」,標榜其為台灣的公司呢?我的答案是不必,全球化佈局應該因地制宜,而且方式多元化,不需要拘泥於名稱問題。

早期台灣經濟發展處於資金短缺與技術落後階段,曾經努力吸引外資與技術合作。合資公司不論有無官股,取名時有「中」有「台」,不成問題。至於合資的要求,以往是基於保護本國企業,台灣在加入WTO之後,保護政策已顯示減少。台積電赴日設廠採取合資與「改名」的方式,是否為日本政府或法規影響,目前不得而知,不過即使如此,我認為也無可厚非。

日本政府對於台積電在熊本投資設廠,提出相當優惠的補助,若有附帶條件只要非屬政治打壓或不合理要求,台積電的管理高層可以衡量利弊,做出判斷。從熊本設廠的過程與結果看,台積電與索尼和豐田公司合資的作法應該是很明智的決定,也是台灣企業全球化佈局的重要個案。

台積電能夠在很短時間內順利設廠,許多論者指出日本具有和台灣相近的工作精神,而且據此解釋為何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設廠進度不前。其實,台積電執行長魏哲家主動邀請索尼合資也要記上一功,原因在於索尼公司原本在熊本已設有技術中心,而且設計開發的晶片以車用為主,因此可以將客戶豐田汽車拉來入股。跨國技術涉及的困難恐非勞工素質或工作精神差異那麼簡單,找到適當的合作伙伴更為重要。

談起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進度問題,就會想起張忠謀先生所說:「全球化幾乎已死」的感嘆。其實亞利桑那並非台積電在美國首次技術設廠,早在上海設立第一家海外工廠之後,就於美國華盛頓州設立一座合資的八吋晶圓廠,二○二三年更買回股權,並改名正式成為台積電的美國子公司。台積電在美國設廠早有成功模式,為何不用,而在另一州進行,其中美國政府政治考量的干預應該不言可喻。

回想當年台積電赴上海設八吋廠,以及後來在南京設十二吋廠,都曾引起台灣政經界的嚴重關切,擔心技術流失或者中共統戰,也無法避免被政治炒作的話題,如今赴美、赴日投資也難免許多雜音。其實台灣企業必須有全球佈局的作為,民營企業海外設廠已遍布世界各地,展現無比活力。台積電因有「護國神山」之稱,所以常被指指點點,經常左右為難,好在主事者慎謀能斷。這次日本設廠成績,值得國人為其喝采。

(作者為清華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