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強美元搞亂世界金融秩序

今年以來日圓匯價從年初的一四○附近大幅貶值,四月廿九日更一度貶破一六○價位,迫使日本官方轉趨更積極應對。日元對美元匯率一度跌破一六○日元兌一美元,再次刷新一九九○年以來新低;韓元對美元匯率也跌至近一三八七韓元兌一美元。

不只日元,韓元,遑論經濟遠不如東亞、社會凝聚力落差更為顯著的那些國家和地區了。印度盧比、印尼盾、馬來西亞林吉特、菲律賓比索等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貨幣對美元匯率持續下行,埃及、奈及利亞、黎巴嫩等其他一些國家貨幣損傷也很明顯。連歐元、加元等主要貨幣也在下跌。彭博社追蹤的大約一百五十種貨幣中,約三分之二都對美元走弱。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重大壓力與衝擊,強美元下多國貨幣對美元的大幅貶值無疑是舉世關注的焦點。

就技術層面而言,當前美元強勢的主要原因並非美國經濟表現強勁,而更多是美聯準會為應對頑固通脹而維持高利率的市場反應。由於潛在的國際性替代貨幣還無法對美元構成實質性挑戰的背景下,美元獨大。美聯準會的高利率意味著以美元計價的資產能比其他多元貨幣計價的資產帶來更好回報,這就倒逼投資者增持美元資產,進而形成對其他資產的擠壓效應。而對其他國家而言,強勢美元影響,則不僅從美國進口的商品,國際上主要以美元計價的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大宗商品交易,成本都要上升。借入美元的國家也面臨更高利息負擔,這對一些本就已在財政上承壓的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而言無異是雪上加霜。

這也造成輸入型通貨膨脹及形成資本外逃壓力,壓縮到各國國內資本市場,股市賣壓沉重。貨幣匯率顯著貶值對許多國家經濟、民生造成衝擊。由於經濟產業結構決定了亞洲經濟體最優負債率高於美歐,如果這些國家的骨幹企業乃至國民經濟以美元計價的外債水準較高,持續的強美元可能在這些國家引爆債務危機,撼動其宏觀經濟的根基。

一九八○年代,美準會主席保羅.沃爾克鐵腕推行緊縮貨幣政策,引爆的國際性債務危機席捲了幾乎所有發展中國家;一九九七年,曾經不可一世的韓國財閥在金融危機中因美國加息、美元對韓元升值而如同骨牌般地倒下,我們已充分見識過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下強美元對別國經濟可能造成的殺傷力。

我國前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在二○一五年會晤美國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時,直接向柏南克抗議:「你的量化寬鬆政策(QE)帶來很多副作用,讓我們很煎熬(suffer)」,也把在《The Bank》期刊上撰寫關於QE政策的投書交給柏南克,坦言QE不利全球經濟。另外,記得美國尼克森主政時期的財政部長康納利曾對歐洲央行官員說過一段名言:「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可能是你們的問題」。如今,在美國暴力升息後,這段話依然管用,因為強勢美元正使很多國家面臨外匯流失,股市崩盤的金融危機。

國際分工格局的現狀使得世界不少國家在面對強勢美元的衝擊下,一時還找不到有效應對之策。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警告,美國的高利率可能導致一波違約,進而造成區域或全球性的影響效應。未來IMF應攜手聯合國的世界銀行,共組防線,要求美國聯準會應該將對其他國家的影響納入考量,在尊重貨幣國際化規律的基礎上,一起建構全球穩定的金融環境。 (作者為中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