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政府搗蛋,經濟怎麼會好?

中秋節加週末有三天連續假期,炎夏之後秋高氣爽原本應該是休閒團圓的好時候,然而財經界卻放心不下,等待美國國會如何處理聯邦預算,好在終於在最後幾小時通過了一個「臨時支出法案」,避免政府關門的窘境。

政府必須依法行政,美國新一年度的聯邦總預算必須在九月底通過,否則有些政府單位因為無法發薪水,必須停止業務。這樣的事以前發生過,政府關門雖然會帶給民眾不便,但並沒有發生天塌下來的大事。不過,只要總預算沒通過,就有不確定的壓力干擾經濟。臨時法案將問題延後四十五天,把壓力延長時間,問題並沒解決。

美國國會對於預算案到底在爭什麼?實質的問題是財政赤字與債務負擔太重,在野的共和黨部分議員要求執政的拜登政府必須提出解決方案才願意通過預算,另一方面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要繼續增加多少也是爭議的焦點。不過,除了實質的問題之外,國會裡因為已經感染總統大選的煙硝味,政治角力的因素也很明顯。拖延四十五天是否真的能順利解決問題,實在很難說。全世界的經濟籠罩在通貨膨脹與經濟衰退兩大陰影下,美國政府還來找麻煩,中秋節舉頭望月,美國的月亮會比較圓嗎?

回來想我們身邊的事,進口雞蛋的風波雖然讓首位農業部長陳吉仲流淚下台,但是事件的原因與結果仍然讓人搞不清楚,而且最重要的是,國人不能放心購買每天要用的雞蛋,對政府失去信心,這樣的後遺症,只怕會很久很久才能復原。

陳吉仲擔任農委會主委的時間不短,又全力推動成立農業部當上部長,然而在農業政策上的評價則是負面的較多,雞蛋問題絕對是關鍵因素。其實陳主委在上任之後,對於雞蛋產銷做了許多改革,努力提升品質。不過,相關的要求難免增加業者的成本,也讓一些規模與設備不足的雞蛋農戶被淘汰。

在農委會提升雞蛋產銷品質的努力下,蛋價上漲,偏偏又遇上全球性的通貨膨脹,養雞成本上升之外還發生缺蛋的問題,於是才有進口雞蛋的事。政策性進口雞蛋對於本地業者是嚴重打擊,不過基於解決缺貨與平抑價格的目標確實也無可厚非,關鍵的問題是出在進口採購程序。

台灣於民國九十一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當時就簽署了一般大眾熟知的「貨物貿易總協定」(GATT)與「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WTO還有另一個「政府採購協定」(GPA),由於同意簽署的國家太少,尚未成為總協定。由於我們準備積極參與WTO,在民國九十八年,台灣就簽署了這個協定,排在第四十一名;而且早在民國八十七年,就為了準備加入WTO,簽署GPA,經立法制定了「政府採購法」。

不論國際協定或者政府法規,目的就是訂定符合法的採購程序,讓政府的採購行為有法可循而且合乎國際準則。照理說,我國加入WTO之後,「貨貿」與「服貿」適用於產業界已行之有年,而政府實行採購法的經驗更久,即使「政府採購協定」並未形成總協定,政府要進行大規模農產品進口絕非毫無經驗。可悲的是,一場雞蛋進口的政策缺失,將我國推進全球化制度的成績搞到不及格。 (作者為清華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