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政治信仰崩解

近日中國國民黨立委提出修正《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草案,引發反核團體不滿,因而於二十七日發起反核運動,活動除了佔領立法院正門前慢車道外,也邀請反對核電延役的公民團體、政黨代表、學者及十年前參與反核四的行動者簡短的演講,並展出「反核占領忠孝西路十周年照片展」,更邀請民眾重演當年占領的畫面。可是只凝聚百人而已。相對的,二○一四年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在四月二十七日號召民眾遊行反核四,當晚超過萬人占領忠孝西路。

反核的力量消失了,為什麼會消失?事實上不只是反核,其他綠營的政治運動都大不如前,是政治信仰消失了。要形成大的政治勢力,需要有兩個因素,一個是政治信仰,另一個則是利益共同體。中國國民黨早期的政治信仰就是反共,這個政治信仰使該黨屹立不搖,民眾認定只有該黨有能力反共,甚至於認定只有蔣家有能力反共,所以蔣經國去世時,台灣就出現逃亡潮。

李登輝執政後,承接蔣家的反共路線,中國法統勢力不能接受台灣人執政,因而反李登輝,跟著反李登輝的反共路線,所以由反共轉為親共,中國國民黨也跟著親共,原來的政治信仰崩解。幸好該黨還有利益共同體撐住,使該黨屹立不搖,地方派系的人脈很成功的掌控選舉,而主導政治路線的中國法統勢力會將資源分配給地方派系,雙方合作得很好。成功的利益共同體妥當的分配資源,促使政黨團結。

中國國民黨在馬英九當家時,由於他歧視由台灣人組成的地方派系,所以上台後立即切割地方派系,後來還掀起政治鬥爭,使整個利益共同體解體,而且回不去,當初的利益共同體是獨裁政權所形成,目前的環境已不能形成以前模式的利益共同體。目前中國國民黨內部各自尋找自己的前途,不能形成有力的團隊,小選區還可以靠少數人的力量打出一片天,大選區大概沒機會。

民進黨創黨初期完全靠綠營的政治信仰起家,最初的政治信仰就是民主運動,早期中國國民黨政權獨裁統治台灣,民主對台灣人有很強的號召力。政治民主化之後,民主運動的政治信仰失去威力,民進黨因而推出清廉、勤政、愛鄉土的政治信仰,與腐化的中國國民黨有很大的區隔,後來民進黨與中國國民黨的同質性越來越接近,清廉、勤政、愛鄉土的信仰也失去功效。正好中國國民黨將反共保台的政治信仰拋棄,讓民進黨撿去,民進黨就靠這個政治信仰在全國性的大選打趴中國國民黨。

人類固然有人不為自己,也有人專做些損人不利己的事,但這些只是極少數人,絕大部分人是為自己而努力,所差別的只是有人會傷害到他人,有人不會。政治人物的權力慾望就比一般人強,追求利益是免不了的,在一個大的政治團體,必定要有一套利益分配制度才能團結,所以會形成利益共同體。而民進黨的利益共同體與中國國民黨差異頗大,中國國民黨是一個金字塔型的利益共同體(目前已解體),民進黨則一個派系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而整個政黨形成派系聯盟。

綠營的政治版圖已被民進黨各派系的利益共同體收編,政治信仰全面崩解,綠色小黨本來就靠政治信仰生存,由於政治信仰崩解,造成今年的立委選舉,靠政治信仰的在野黨全軍覆沒,無一倖存。靠政治信仰而生存的社團也完全不被民進黨重視,因為影響力太小。 (作者為中山大學退休教授、台灣安全促進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