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景氣負面訊息不斷 政府以拖待變

財政部七月公布今年上半年出口衰退嚴重,堪比金融海嘯時期,為近十四年來同期最慘。隨後國發會公布,代表景氣衰退的訊號已經連續八個藍燈。今年預估的經濟成長率頻頻下修,各家預測皆認為無法保持二%,政府應該趕緊拿出辦法提振經濟吧!然而,政府的財經官員不斷漠視各項警訊,反而拿著股市仍然上漲的現象,粉飾太平。果然,七月還沒過完,股市已經變盤。

雖然生產與出口衰退的情況非常嚴重,但是台灣股市卻因為AI題材點火加熱,使不少企業的股價屢創新高。紅通通的股市事實上不能掩蓋經濟不景氣的狀況,還隱藏了泡沫經濟的危機,漲的越高,摔的越重。從總統、院長到部長,中央政府各級首長好像都能不聽、不看、不講,假裝不知道。唯獨有個數字的上升擺在眼前,勞動部不能不管,那就是無薪假的人數。今年以來,每月無薪假的人數節節上升,上半年已累計一.七萬人。

無薪假是很奇妙的制度。企業遭遇經濟不景氣,萬不得已只好裁員減產,無薪假是一種替代方案,讓員工以放假方式,減少工時而減少薪資。雇主可以省下資遣費以及將來再聘僱新人的成本,員工可以省去找工作以及找不到新工作的困難,在經濟衰退的現實之下,雙方可以接受。政府對無薪假也樂見其成,原因很簡單,這樣可以減少失業人數,降低失業率。

無薪假照理說是應付短期不景氣的一種方法,勞資雙方可以接受,然而時間一久,勞工會撐不住。少工減薪的低收入無法維持正常生活,勞工還是必須再回就業市場找適當的工作。然而這會加重失業問題,於是產生了勞動部對無薪假勞工進行薪資補貼的做法。簡單地說,勞工因無薪假而減少薪資所得,減少的金額由政府補貼一部分。

政府補貼無薪假勞工的作法已行之有年,勞動部於七月啟動「雇用安定措施」,這個作法銜接了疫情期間啟動,而於六月底到期的「安心就業計劃」。看起來好像是政策延長時間,然而新措施的影響完全不同。六月底到期的方案是為了因應百年一見的疫情,如今疫情已過,問題性質明顯不同。何況台灣經濟正處於AI技術的風口,又面對全球經濟供應鏈調整的挑戰,勞動部這種拖延戰術將原本短期的應急辦法延長時間,很可能反而拖累結構調整的速度。

其實在六月初,勞動部已經修正了「充電再出發計劃」,該計劃對薪資補貼的申請資格訂有條件,鼓勵勞工「充電」學習新知,以便面對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如今針對無薪假的補貼,卻是照舊撒錢,勢必影響無薪假勞工選擇不必上課受訓就能領錢的作法。勞動部雙手撒錢,都搞到左手打右手的情況,能期待這樣的辦法幫大家度過不景氣嗎?

今年無薪假的人數比起新冠疫情高峰時少了許多,表面上讓人有問題不大的錯覺,實際上是疫情已過,應對的不景氣不再是短期問題,企業可能不考慮無薪價而直接裁員。此次勞動部刻意將啟動補助的門檻降低,還將期限從最長六個月改為一年。勞動部的說法是為了因應景氣變化,避免緩不濟急。然而這樣急著撒錢的作法,等於實際上鼓勵無薪假,能拖就拖放出短期利益可能帶來長期不利的後果。 (作者為清華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