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翻譯趣事一籮筐:馬力連 門羅

台灣人在翻譯外國的地名和人名的時候,有一個壞習慣。經常會在文字上面加個草字頭。事實上就翻譯的角度來看,只要聲音一樣,文字應該是越簡單越好。以荷蘭為例。其實翻譯成何闌也沒有什麼不好的,寫起來更簡單。James翻譯成詹姆士,應該比詹姆斯好一點。Nancy翻譯成南施或南西都很好。但是硬要在西上面加個草字頭變成茜,那就錯了。因為茜的發音是欠不是西。通常在名字上動手腳是有貶抑的意思。第二次中日戰爭,德國公使陶德曼居中調停。據悉日本將之翻譯成逃得慢,用意相當明顯。革命家孫文被滿清政府通緝,把他的名字寫成孫汶,加個水字旁代表瞧不起他。我們要慶幸耶穌,真的不是草包耶蘇。

美國著名的女星Marilyn Monroe,台灣把她的名字翻譯成瑪麗蓮 夢露。美國總統James Monroe則被翻譯成詹姆士 門羅。同樣是Monroe,因為一個是男性,另一個是女性,翻譯就不一樣。宏都拉斯總統Castro被翻譯成卡蕬楚也有一點離奇,他的姓其實和古巴總統卡斯楚Fidel Castro一樣。

早期將The Times翻譯成泰晤士報,River Thames則是泰晤士河。二個英文字讀音差這麼多,拼法也完全不一樣,漢譯卻相同,說起來有一點「太誤事」。前人所翻譯的名詞和實際發音有一點距離,可能是受到方言口音的影響。茶的英文翻譯是tea,因為西方人是在中國東南方接觸此一新奇飲料,其發音與 tea接近。同理,廈門的早期譯名是Amoy,黃埔的則是Whampoa。Club這個字怎麼會翻譯成俱樂部?Trust變成托拉斯?現代人的納悶不是沒有理由。不知是鄉音所致,還是因為經由日本引介才會這樣。

滿清政府與英國交涉的時候,曾經發生有趣的插曲。律勞卑(William John Napier, 一七八六│一八三四)在一八三四年出任英國駐華商務總監,原先服務英國海軍,後來涉入政治及外交。據悉:律勞卑在奉命前往中國就任之時,得到英方諸多指示,應與清廷保持友好關係。但是,他手腕未見圓融。抵澳門之後,逕赴廣州,觸怒以天朝自居的清廷。自稱是大英帝國的正貴大臣,覲見格式是公函而非稟,引發一連串事端。最有趣的是他英文名字的漢譯。

Napier現在的人大概會翻譯成納皮爾,當時的人怎麼會翻譯成律勞卑?理由之一,或許是民族自尊心作祟。律大概是指需要人管教,勞是生活勞苦,卑是地位低下,全部都是貶抑的用詞。另一個猜測是此一譯名的發音,可能也不怎麼文雅。若滿清官員問道,來自蠻夷之邦要求晉見的使臣為何人時,副官只好回答:「律勞卑是也」。這個發音好像和台語的「你老爸」蠻接近的。蠻夷之邦的小官竟然斗膽要當天朝官員的老爸,或許因此更加激怒中國的地方長官,徒增不少交涉困擾,終至引發鴉片戰爭。以上歷史事件是真實的。不過,翻譯名字讀音所造成的誤會情節則純屬臆測。

事實上,英國對中國的虛實已經瞭若指掌,用武力追求利益的策略,在印度早就奏效。以船堅炮利打開中國門戶,只是在等待時機。律勞卑事件此一導火線,凸顯某特定時空背景之下的文化衝突。不論古今中外,姓名背後的意涵不小,漢譯姓名的學問更大。 (作者為高雄科技大學金融系教授暨台灣教授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