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近代東亞各國的政府變革:政治效率的大考驗

台灣「民主化」運動蓬勃發展。   圖:張良一/攝 (資料照)
台灣「民主化」運動蓬勃發展。 圖:張良一/攝 (資料照)

[新頭殼newtalk] 東亞的政治轉型期

東亞社會在1870年左右,幾乎是傳統的政治制度在統治其各自的社會。最典型的是中國的清王朝和韓國的帝制,日本則是由幕府大將軍執政,王室只是禮儀上尊奉。而台灣仍歸福建省管轄。但日本的明治維新,是第一個走上政治改革的成功體系,當年的口號竟是「尊王攘夷」,這名詞在中國已是二千多年前,東周春秋時期諸候的用語。可見政治體制的改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工程,而其影響是既深又遠。

日本的明治政府,就是學習當年歐洲之德國及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基本上皇帝保有決策權,而帝國議會有質詢權及立法權,其內閣成員完全由皇帝任命,但會尊重議會的意見,首相主導帝國的行政權。在此制度下,皇帝只是讓出部分的行政權和議會共治,而讓社會上經濟及新聞媒體完全自由發展。

因受1895年甲午戰敗的剌激,這種明治維新之成效,即成滿清政府上上下下議論的焦點。後因光緒皇帝在與慈僖太后的政爭中失勢,導至君主立憲份子流亡海外,改革半途而廢。等清末想要公告實施立憲時,卻因內閣大臣大部分是滿清貴族,而令漢族菁英大感失望,社會的氛維由此全面轉向同情革命派的立場。

那時朝鮮王朝已被併入日本帝國。台灣則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台灣總督府以六三法案,緊緊地控制台灣社會,台灣人在政治上,完全被排斥在國家機器之外。

辛亥革命後中國政治轉型的予盾與衝突

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可以說南方革命軍和北方滿清新軍所妥協出的結果。雙方以總統議會制方式建立起政府體制,但各方的認知有很大的不同。以袁世凱的立場而言,他想要做一個有實權的總統,而其提名的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卻一心想要當如英國內閣制首相般,擁有絕對行政權的內閣總理,所以府院的爭權即浮上抬面,不久唐紹儀憤而辭職。而之後,在野的國民黨領袖宋教仁,也希望透過議會選舉,來成為國會最大黨,用之以控制國家大政。但其在上海被刺身亡後,南北雙方的互信完全瓦解。

袁世凱稱帝敗亡後,北方就由新選的㴝元洪當上總統,其任命北方新軍領袖段褀瑞為國務總理。但過不久,㴝即感到令不出總統府的困擾,並認為這乃是源於其無兵權所致,故邀請張勳辮子兵入首都「勤王」,那想到張勳真勤王勤到滿清皇帝復位。段褀瑞掌握此契機,出兵討伐。段將黎元洪趕下台。

此時中國的知識界,非常瞧不起北方的中華民國政府。所以五四運動時,北京的學生才會有那些極為激烈的反抗運動。羣眾雖然高喊「民主」與「科學」,但對政府體制的認知,卻仍非常模糊。日後北方的軍人持續不斷相互攻擊,中央政府如跑馬燈般換來換去。實則地方軍人已各自擁兵自重,國家早已淪為分裂狀態,此時南方國民革命的北伐軍已蠢蠢欲動。

一九二七年後的國民政府、中共與日本

蔣介石於1927年北伐成功後,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其以孫文晚期的論述,成立以黨領政的訓政體制,基本上在北洋政府時代社會上的自由風氣,已被國民黨的黨官僚文化所取代。另因反共剿匪之需求及日後抗戰之要務,軍事委員會已成為全國最高決策機構,其政府組織大都是聽命辨事而已,難成正軌,勉可一談的就是蔣(軍)和汪精衞(政)間的予盾問題。為求剿匪之需求,蔣大力引入德國法西斯體制,及聘請德國軍事將領來中國指導建軍。除共產黨外,大部分的知識份子是半信半疑,而若丁文江及蔣百里等人,則大力讃掦參與。一直到抗戰時,這套準軍事體制,就一直是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的運作架構。

那時延安方面一直以美式民主為訴求,統戰非國民黨派系,但眾人都不知民主是如何運作?1940年。毛澤東發表「新民主主義」(將辛亥革命到1927年間之革命變革稱為舊民主主義),其內容主要強調,以工農聯盟為主,領導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及反封建反殖民地之各派系成立人民代表大會,建立聯合政府。要打倒以國民黨為首的「一黨專政」政府。其總目標是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及官僚資本主義。此號召非常成功,除青年黨及民社黨外,所有民主黨派全靠向中共的立場。至於民主集中制中的人民代表大會如何運作?沒有人進一步詢問。另為統戰各民盟黨派,中共特別注重對政治協商大會的經營,將各黨各派人物納到政協中去討論國事,許諾他們能和中共政權共掌國政。

此時日本政府,仍由天皇主導國政之立憲國家,但因向外擴張太猛勢,陸軍勢力極端膨脹,在中國境內日日進逼,海軍亦大打海戰,偷襲珍珠港,並拿下南洋等英美法殖民地,軍部的力量大幅提昇。那時我們的父執輩,常常上街遊行,慶祝打下菲律賓、新加坡、南京、武漢。所有台灣人無不敬佩,這日本帝國實在太厲害了,而台灣島內的皇民化運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

1945年後的中華民國

1945年二戰結束,整個東亞的政治體制,迎來一波大變動。因中國是二戰戰勝國,蔣介石於1947年即宣告,依孫文三民主義的憲政思想,建立民主共和國。當中國民大會為政權機關,負責選舉總統及副總統。總統領導治權機關即:行政院、立法院、監查院、司法院及考試院,所謂的五權憲法名稱之來源。然而民社黨的張君邁,添加了行政院向立法院負責之體制,且立法院有立法權、質詢權、預算權之權責。有人稱這是為限制總統權力,偏向內閣制的規劃,但到底如何限制,沒有人知道其內涵何在?因為國共內戰激烈,到了1948年,國會馬上增修臨時條款凍給憲法部分條文,各地區紛紛發佈戒嚴令。

在台灣的中華民國:38年的戒嚴體制

國民黨這套戰時憲政體制,就於1949年整套搬來台灣實行。之後在台北的中央政府,就在玩台灣人很難參與的老國代及老立委的政治把戲。那怎麽看都是為蔣介石量身訂作的總統制。只有在蔣介石過逝時,因嚴家淦接任總統,而蔣經國任行政院長時,當年的中央日報、中國時報、及聯合報都宣傳稱,中華民國憲法本就偏向內閣制,所有政務本就行政院主導,總統只是虛位以待而已。但大家都知蔣經國當時已黨政軍一把抓,嚴家淦只是臨時客串一下。過不久,等蔣經國選上總統後,這些言論就消失的無影無縱。所以這一部憲法到底是總統制或偏向內閣制沒有任何實踐經驗。

1949年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的爭端

1949年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那會是一個怎麼樣的政權?首先那是一個完全學習蘇聯的黨國體制,最高的人民大會選舉國家主席,並選出國務院總理負責共和國所有行政業務,另為表示民主精神,政治協商會議招納所有其他黨派參加。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正式的政府機關,完全由中國共產黨在背後操控,即每一正式機構負責人,背後一定有黨委書記在監視指導。在其中央政府制度中,有三個職位是非常重要,即人民政府的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及黨的總書記(或主席)。後兩者毛澤東在建國後一直擔任不放。但在國家主席上,其即面臨任期制的難題。

1949年政協大會在選共和國主席時,毛澤東是唯一候選人,結果竟然有一張不同意票。當時中共官方宣稱這是毛澤東謙虛故意投不同意票。事後中共追查認定那不同意票是張東遜投出的(這是多種説法中的一種)。張在北平解放中盡了大力,幫助中共兵不刃血,逼使傳作義將軍交出古都。故張東遜能名列當年中國60 位中央委員之一。1951年,其即因涉及美國間諜罪,被免去職位,文革中被批鬥整肅,1973年死在獄中,三個兒子被迫害兩個自殺,一個發瘋。兩個孫子被判重刑長期監禁,這主席之位的事非的確麻煩。

因為當時中國國家主席有任期制,這也造成毛澤東獨裁心病發作。 原本國家主席就是虛位制,黨的主席才有實權,毛澤東是1949年做到1959年,共兩任的國家主席,第三任由劉少奇擔任(1959年~1964年),第四任劉少奇原要由1964年做到1969年。但文革鬥倒劉少奇,1968年其未經憲法程序罷免即病死獄中。從1968年到1975年此職位懸缺,由副主席宋慶齡及董必武代理職務。在此期間沒人敢在毛澤東面前提到重立國家主席之事。

從1975年到1982年,中國憲法修成不設國家主席,其職務由人大委員長兼任。到1983年後,才又修回恢復國家主席之職務,自此中共高層行禮如儀,依恊調出任此職位。此次習近平之延長任期案,竟由國家主席任期制率先打破僵局。歷史在冥冥中似乎又回到原點:獨裁者的心病又發作了。

日本戰後的虛君共和制:靖國神社的爭議

二戰日本投降,由美國負責接管,同時召開「東京大審」。這種對戰敗國的審判,是西方主導國際法的一種「異例」,因為在之前的戰爭中,都以戰敗者割地賠款了事,如甲午之戰,清朝戰敗,就是放棄朝鮮割讓台灣,並賠償日本2.59 億兩白銀。但因一戰後,盟國對德國索取的戰爭賠款,反而激起德國的法西斯政權,終究讓盟國又大吃苦頭。故主導二戰後的美、英、蘇聯,將重心放在劃分勢力範圍,而各自在其勢力圈內,依其意識型態來改造當地的政經格局。這種改造之程序,就從戰犯審判開端。所以歐洲戰場結束後,馬上啟動紐倫堡大審,德國的領袖希特勒已自殺身亡,其他納粹頭頭,大都被判吊刑。西德政府即在英美輔佐下,成立內閣制國家,基本上,那是威瑪共和制的復活。而東德即在蘇聯主導下成為共產專制國家。

當東京大審啟動時,美軍駐日的統帥部即極力施壓法庭,不能讓天皇負起戰爭責任。他們深知若沒有天皇,日本以後的政治改造,其正當性就會喪失基礎。日本軍方及政府高層戰犯,知此大勢下,就由東條英機首相承擔大責,其餘各軍事外交決策權,也由各大臣承擔。這些替天皇承擔責任的戰犯,天皇必須回報其恩。而天皇最大的恩賜,就是讓這些代罪的一級戰犯,死後能入祀靖國神社。而這也造成韓國及中國對這些戰犯之入祀,不斷提出抗議,卻不知其根源之所在。

穩定天皇後,美軍當局就將英國那套,從1911年確定的虛君共和制,套在日本身上。從此天皇只是儀式上的角色,而代議制的首相統合行政、立法、預算的職責。政治效率無形中大大提昇。若無戰敗之教訓,日本一定很難走到領先亞洲的新政治型態,這可算是因禍得福的一種幸運吧。

戰後韓國的總統制風波

二戰後,美蘇協議將韓國一分為二,以北緯三十八度為分界綫。但北朝鮮於1950年發動向南而下的統一戰爭,後中美兩軍在韓國境內打了三年苦戰。此戰讓美國意識到東亞第一島鏈的重要性,故派了第七艦隊巡航台灣海峽,並和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重建關係,進而簽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同時長年駐軍韓國。

因受美國影響,韓國建立起三權分立的民主國家。第一任總統李承晚因極權腐敗,被人民趕下台,在社會動蕩中,卜正熙於 1961 年發動軍事政變,當上總統。其獨裁統治長達 27 年,1979年其被自己的情報頭子刺殺後,社會又進入不安狀態下,全斗煥和盧泰愚又發動政變,全斗煥更於 1982 年強勢上台當總統。到1987年,韓國發生前所未有的全民反抗運動,使政權逐漸民主化方向發展,到1997年金大中選上總統後,韓國才真正達到「政黨輪替」民主化國家的行列。

但從韓國民主化之後的發展來看,每任總統都和國會在爭取政治主導權,尤其是朝小野大時,更是永無寧日。最麻煩的是,每位下台的總統,幾乎都被司法定罪。每逢總統大選,各候選人就會重組新政黨。

基本上,人們只能記得韓國總統名字,而忘了其政黨名稱。深入來看,政黨在總制國家本就是選舉機器而已,勉強人們只能以保守派或自由派來區分其候選人或政黨,人們也不會對政黨產生認同感或效忠行為,而是較注重其所提出的政策內容,來決定其投票行為。

民主化後的台灣:五權憲法大展身手的日子

台灣於1987年解除戒嚴,開啟民主化之路,憲法修定過程中廢除國民大會,1996年採總統直接選舉,到2000年完成政黨輪替,如此孫文的五權憲法真正執行了,那麽所謂這部憲法是傾向內閣制的地方在那裏?而總統直接民選了,且有提名閣揆之權力,怎不是總統制國家呢?而魔鬼就藏在細節中。

張君邁當年是否如此想不知道。但每次立法院開議,我們就看到行政院對立法院負責這大戲如何上演。一般在總統制國家,行政和立法權是一刀切開,議會只重立法及預算審查,謥統的行政團隊只向總統負責,議會不能插手行政權,頂多只是聽証權或調閲權。

在中華民國憲法中,立法院只要開議,就開始施政報告總質詢,政務官動不動就被叫到立法院質詢或罰站,而各委員會更是磨刀嚇嚇要修理政務官。使得中華民國的政務官是天底下最痛苦的行業,其向上要對總統負責,向前面對立法委員砲火,後面還有一羣心不可測的事務官,而其單位所涉及的法條更是密密麻麻,沒有一位政務官有時間靜下來好好思考國之大政。

台灣的立法委員早成為口頭修養最差的典範,為攻擊對手,無所不用其極。在預算審查時,無非是「漫天要價 就地還錢」之戲碼。司法委員干預自身的司法案件,國防委員以預算要脅機密。如果説這是內閣制的精神,那就是天底下最差勁的制度,沒有憲法是用這種方式設計的。在此就不多談考試院及監察院的荒謬性了。所以這部憲法既無總統制及內閣制的優點,而其最惡劣的表現樣樣不缺。所以總統有權無責,閣揆有責無權,立委無權無責,卻有罵人的能耐,事實上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遺的政治人物。

民主社會中政治效率的大問題

大家一定會問,前述行政立法間的惡性循環,為何在兩蔣時代沒有發生,反倒在民主社會中顯露無遺。那是因為在黨國體制中,獨裁者在後方黨務特務體系已預先定好目標及策略,行政立法單位只是過水配合而已。一般我們所知只停留在政府單位中的行政效率問題,而不知西方近代化政治架構重組中的政治效率問題。

在古代君主集權國家,若遇到明君(政治效率高)又有能力強大的官僚集團(行政效率高)配合,則社會自然向前進步。若遇到昏君然官僚集團仍能力強大施政,則社會勉強可維持小康局面。假使來個昏君又逢無能官僚集團,只會貪污腐敗,則國家社會終會失敗瓦解。

近代西方社會的政治革命,正是以三權分立的原則,來克服昏君的困境,畢竟總統再昏庸,任期一到也會下台。而文官體系,就參考中國科舉制度,用考試取才的方式,來培養優質的事務官隊伍。

三權分立的典範,就是1776年美國革命所建立的聯邦共和國。總統的任期是慣例而非法律,參眾兩院各司其責,其建國兩百多年後,帶來的成就及問題就漸漸浮上抬面。其中最明顯的就是議會和總統間的互相抗衡問題,當朝小野大出現時,已經有很多次,議會檔下總預算案,讓中央政府無錢運作而政務停擺。其他如中美洲國家,尤其是祕魯,已不斷上演總統被議會判定貪污叛國,而韓國是總統制國家,此問題如影隨行發生,纏繞其下台總統。台灣的陳水扁總統及馬英九總統之命運也差不多。

所以立法和行政分離,雖可免除昏君之困,但人性難測,在權力場域腥風血雨,古今如一。所以朝野政黨通常吵架的時間比做事的時間多,這是總統制國家政治效率較差的根源。美國憲法是1776年建構的,在當時算是先進的體制,但經二百多年的實踐成果,政治學者已看出內閣制才能有更高的政治效率。

英國由君主立憲走向虛君共和制,也大約花了兩百年時間,到1911年完成下議院主導的責任內閣制。所以國會中只有辯論沒有質詢,執政黨掌控立法行政權,其執政成績權責相符,而監督者就是自由媒體及虎視眈眈的在野黨,有弊案就交司法裁決。

而台灣的執政黨常將執政成果不佳之責任,推給説是反對黨的杯葛,其根源就在行政立法不分不離,互推責任。有人說英國的內閣,除不能讓男人懐孕外,什麼事都能作,這由近代中央政府體制的視角而言,才能看出其門道。辛亥革命時,孫文還不能體會到,而張君邁潛心造化卻埋下了危機。

從2000年起,台灣即走向全面民主化的國家,但這部憲法到底要如何修改,更是眾説紛紜。當年李登輝和許信良主導的國事會議,將原憲法中總統的間接選舉改成全民直選,使之像總統制國家,完全排斥李鴻禧教授有關內閣制的改造建言。這二十多年來,中央政府體制之政治無效率性,一直在馴化各政治人物及選民,後世子孫如何看待我們,至少要証明,在這紛紛嚷嚷的喧鬧聲中,仍有清醒的人留下記錄。

文/黃吉川(超級電腦專家、成大講座教授)
曾任成大教務長、研發長、現任為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講座教授,研發超級電腦「漢星一號」,曾多次獲得研究傑出獎,並投入時政與文學創作,為前民進黨秘書長張俊宏主編的《到執政之路:「地方包圍中央」的理論與實際》共同作者,筆名「江夏」,創作詩集著有《啟程》、《我們》。

        

更多新頭殼報導
詩》白紙革命~沉默自由的反抗
專論》2024年終局選戰已臨,年輕人該醒醒
專論》由大歴史角度來看 2022 台灣大選的意義

立法院表決通過公民權下修18歲修憲案。   圖:擷取自國會頻道
立法院表決通過公民權下修18歲修憲案。 圖:擷取自國會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