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難道又是一場沒有政見的總統選舉?

明年的總統大選除了三黨推出的候選人,在郭台銘宣布要參選之後,可能會有第四位加入。雖然回顧前幾次大選,過程中都有一些無政黨推薦的人躍躍欲試,可是由於連署門檻很高,至今還沒成功過。不過,這次以郭董的財力,通過連署的機會很高。多了一位三黨之外的候選人,我們真的多了一種選擇嗎?

我為什麼會提出這個問題?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幾乎想不起來上次總統大選時候選人提出的政見。就拿蔡英文總統來說,公務員年金改革不在競選政見裡、恢復徵兵制是突然提出就進行的,連前瞻基礎建設也是在當選後以特別預算推動。我當然不是質疑蔡總統競選時沒有政見,重點是總統在當選後執不執行競選承諾似乎在台灣大選中並非關鍵。

蔡英文總統第二任的情況特殊,因為有嚴重的疫情打亂各項施政,也讓防疫預算的考慮蓋過正常的程序。那我們想想另外兩位總統。馬英九的確推動了募兵制,然而還未完全實施就被下一任總統改掉。陳水扁停建核四,馬英九續建卻不啟用,到蔡英文堅決廢核,經過全民公投仍然爭議不休。這次大選就算有候選人要將核電政策列為政見,誰能相信呢?

提起以上那麼多問題,絕不是說競選政見不重要,相反地,台灣的民主要落實,選民們應該要求候選人提出具體的政見,而且應該嚴格檢視總統當選後有沒有認真履行承諾。有了具體的政見,選民才有真正的選擇,否則回頭想過去二十幾年,兩次政黨輪替有很大的差別嗎?

也許有人認為我的說法太誇張,如果沒有政見的差異,那麼台灣選民以往在大選時究竟在選什麼呢?我要說,大家是在選人,而且是選被貼上標籤的人。上次大選輸的那一位是剛當上市長,位子還沒坐熱就想當總統的,結果不只輸了總統,連市長位子也保不住。再上次是臨時換掉提名人,黨主席親自上陣取而代之,結果當然大輸。誰記得他們想在當選後為台灣做些什麼呢?

這一次的總統大選因為候選人的民調支持比例接近,原先三人競選就已經努力操作「棄保」,現在有第四位加入,勝敗更是難料,各種民調花樣百出,把選民當作操弄的對象,哪裡顧得到競選政見?

所謂「棄保」,在學理上叫做「策略性投票」,有別於「誠懇投票」,意指選民在面對三位以上的候選人時,放棄自己心中最佳人選,改投第二優先人選,以避免最不喜歡的候選人當選。在我們目前的選舉制度之下,這種策略性投票行為顯然很難消除,犧牲的就是競選政見反而不重要。

就台灣當前的處境而論,夾在全球經濟結構重組的變局中,又有美中貿易戰拉扯形成難題,再加上地緣政治風險的不確定,未來的領導人必須承擔起極大的責任,然而選舉制度卻讓選民們無法正常選擇,只能在操作「棄保」的伎倆之下左右為難。而且,這樣相對多數的總統選舉制度很有可能會有一位得票不過半的候選人擔任總統。

放眼全世界各個民主國家,政黨惡鬥,甚至利用權力阻撓選舉結果的現象層出不窮。台灣曾經以民主改革受到國際肯定,如今卻遭遇這樣的困境,甚至可能因為政治的困局消耗掉長久以來創造出的經濟發展成果。郭台銘董事長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他的參選能為總統大選帶來基於政見的良性競爭嗎?我們一起禱告吧! (作者為清華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