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北極研究台灣不缺席 3梯探測隊接力出發

王聖翔教授在Koffioyra測站架設新型氣象觀測儀器。(圖:王聖翔提供)
王聖翔教授在Koffioyra測站架設新型氣象觀測儀器。(圖:王聖翔提供)

北極受到溫室效應、氣候暖化,冰川消融速度加快,為了調查北極環境劇變情況,由中央大學主導協助,來自台灣的三梯次北極探索隊伍,兼負不同的研究挑戰,爭取短短的時間,加緊蒐集數據、資料,以期未來能夠在科學議題進行完整報告,透過資訊交流,共同來保護環境及地球,並且希望能阻止一場可能因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環境浩劫。

張竝瑜教授背運10公斤重的透地雷達前往冰川量測。(圖:王聖翔教授提供)
張竝瑜教授背運10公斤重的透地雷達前往冰川量測。(圖:王聖翔教授提供)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由2021年起,在國海院及外交部的補助下,與波蘭哥白尼大學北極工作站Sabota教授團隊合作,積極進行極地科學研究,並於今年起,擴大極地研究的內容,積極邀請國內其它大專院校科學家,參與北極相關跨領域的研究工作。

首次赴北極,也讓台灣第一次攜帶自製的無人船在北極執行探測、調查任務的澎湖科技大學呂政豪副教授說,出發到北極前的準備,其中,花在造船的時間很長,所幸都一一克服,抵達北極後,第一次把自製的無人船在極端的環境展開調查,雖然一開始出現一些狀況,經檢視狀況,原因應是無人船在運送過程中,造成無線電傳輸系統損壞,後來更換傳輸設備後就排除狀況,正式上場,也親眼目睹第二代Rockfish航行在冰湖上激起的漣漪。尤其,無人船背景是北極的山岳冰河,又接收到第一筆冰湖的水下資料,讓內心相當感動。尤其,發現湖泊底質表面氣泡不斷產生,水中溶氧高於大氣濃度,而二氧化碳則低於大氣濃度,印證了光合作用的進行,將表層沉積物撥開,呈現黑色,研判為鐵硫化物,爲無氧環境、硫酸還原作用造成。透過這次探測,發現北極冰湖高動態氧化還原梯度,並造成大氣二氧化碳的淨消耗。相信無人船今後在北極科學議題應用更為重要,未來持續能夠北極繼續航行,蒐集更多資料。

為台灣打開北極神秘面紗的台大地質科學系郭陳澔教授是第三年到北極進行野外工作,他觀察到僅僅三年的時間,北極冰川則以極快的速度後退中。並與中研院古進上研究技師共同合作,設計即時傳輸訊號架構,建置台灣首座北極地震衛星觀測站,可以在第一時間掌握冰川裂解,由於冰裂速度快,冰震數量也越多,冰川退却同樣加速中,這也代表當地環境受到極端氣候的變遷,希望透過直接參與全球變遷的科學議題外,並且在極區嚴苛條件下,可以不斷發展與測試新技術,最後回饋到科學議題,保護地球及環境。

中央大學的電磁地球物理團隊,今年則是第二年在北極進行監測探勘,由張竝瑜教授領導的探測團隊,運用地電阻斷層掃描,透地雷達探測等技術,對於北極永凍層的變化,進行持續監測,本年度還預計運用新購置的寒帶透地雷達,對於冰川內容進行掃描,希望能了解冰川與永凍層之內部結構與歷年變化,以提供氣候變遷研究之重要參數與印證。

張竝瑜教授與學生在苔原上進行透地雷達解析地層結構。(圖:王聖翔教授提供)
張竝瑜教授與學生在苔原上進行透地雷達解析地層結構。(圖:王聖翔教授提供)

另外,中央大學大氣科學學系王聖翔教授今年首次參加北極探測計畫,也是第一位台灣大氣背景的專家進入北極圈進行大氣量測,此行,王聖翔教授攜帶多部自主研發的儀器設備,包括無人機大氣探空系統、大陽輻射計、大氣熱擾動儀、地表熱通量儀、PM2.5和二氧化碳感測器等。北極的暖化速度比全球其他地方快上四倍,其中海冰、冰川、地表及大氣之間的熱交換機制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希望透過這些儀器量測資料,可以進一步解釋融化的海冰、消失的冰川下,極區暖化加速的導火線。

中央大學波蘭籍張文和教授,在三年的北極探索合作計畫中,扮演關鍵的居中協調角色,尤其,今年三支探索團隊前進野外站期間,全程駐站,除了進行無人機測繪及極地構造地質調查工作外,並協助團隊之各樣研究工作開展,居功厥偉。

目前,由台大、澎湖科大,中研院等9位成員所組成的第一梯次探索隊伍,已完成在Kaffioyra波蘭野外工作站的相關研究工作,與第二梯次團隊圓滿交接,而第三梯次團隊則預計在18日前進波蘭野外工作站,並與第二梯次科研團隊交接,接續展開科研工作。(李明朝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