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台灣籃球的未來?球團贊助商政府支持缺一不可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討論台灣職業籃球的發展方向跟問題。(圖:國家政策基金會)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討論台灣職業籃球的發展方向跟問題。(圖:國家政策基金會)

台灣籃壇隨著職業聯盟的成立話題不斷,如何趁著這股熱潮推動整體籃球環境的發展,各界的立場跟角度都不一樣。青年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連勝文自己打球也拉著小孩打球,也是國民黨副主席的連勝文把鼓勵協助職業運動的發展放進政策發展計畫中;連勝文認為目前職業棒球已經上軌道, 籃球也蓬勃發展,或許目前觀賽人口不及棒球,但參與運動人口籃球最多,只是總統參選人侯友宜詢問實際推動做法時卻考倒連勝文,因為當球迷跟政策執行完全是兩回事。

桃園雲豹執行長張建偉雖然是菜鳥球隊老闆,但完全能體會連勝文的心情。「以前當贊助商支持職籃很快樂,現在當老闆我就沒那麼快樂!沒有人把籃球當成賺錢的目標,但經營籃球隊也不是我想像的樣子。」

首先面臨的就是虧損,張建偉說明上一季雲豹票房收入8000萬,但光是整修國立體大體育館跟每場比賽超過一百位的工作人員也要5400萬,還不算球員薪水,職業球隊賺錢比登天還難。但如果比賽能吸引球迷關注,就會吸引贊助商,靠贊助來平衡收支。張建偉甚至認為,不是只有企業才能贊助球隊,現在展逸國際已經興櫃,雲豹球團也不應該屬於雲豹能源,「如果有一天台灣發展到12支球隊都是12支運動類股,你要支持球隊不一定要買球票,你可以買股票,可以用不同的形態支持他們長期走下去,而不是三年換一個冠名贊助,五年換一個老闆,單憑經營者的熱情看誰走得遠,這不健康。

都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聯盟合併的議題讓外界好奇,但張建偉認為喜歡籃球的球迷不應該彼此攻擊。「現階段我並不覺得合併好或不合併好,但在大環境下球迷不應該形成對立。我聽到球迷或其他球團因為是誰而不去看,我覺得滿奇怪,看籃球不應該分P或T的籃球,籃球只有一顆,所有人都應該為了籃球築夢,獨善其身也不應該存在職業籃球這種團隊運動中 。」

擁有430位自然人企業主或企業高階合夥人的「識富天使會」會長黃冠華表示,幾年前開始投資休閒運動產業,也看到台灣籃球的熱潮,黃冠華認為落實主場制度已經慢慢看到成效,「這是我們贊助商的關鍵,這幾年跟富邦蔡承儒說,今年封王遊行是第一年的好幾倍,球迷主場認同感愈來愈強烈,這是贊助商最想看到的感覺。」黃冠華也認為,贊助商要的不一定是立即的利益回饋,向下紮根的學生籃球、或者基層訓練營,都可以包括在贊助內容裡。

黃冠華也希望政府給予更優惠的稅務抵免,不只可以帶動職業運動甚至其他新創投資都能受惠,但天下也沒有白吃的午餐,國家必須考慮稅基的流失,如何說服政府興利大於防弊,讓不僅法人甚至個人也能投入,形成全民思維,台灣其實說小也不小,運動發展不只籃球都指日可待。

台灣籃球選手需要更寬廣的發展空間。(圖:PLG)
台灣籃球選手需要更寬廣的發展空間。(圖:PLG)

這兩年球隊快速成長,兩個聯盟跟SBL聯賽組織章程制度結構各有不同,籃協理事長李雲翔表示,北美四大職業運動人口數達600萬以上才能建構一支職業隊,台灣2300萬人要支持12支球隊難度很高。但PLG聯盟法律顧問余宗鳴則認為,各國運動文化跟消費水準不同,光看去年一年台灣觀看籃球比賽線上跟實體人數,超越所有人三年前對台灣籃球環境想像,所以他不會說一定要合併才有前途,「讓大家都做看看,讓市場再進一步驗證 修正調整 也許台灣就是那個可以神奇支撐17支球隊的運動天堂,我們要保留一些可能性。」有更多的球隊跟比賽,才能讓更多的球員獲得表現的舞台,「新創企業是這樣,不要認為過去發展怎樣就是怎樣,有時候有些市場你去做了它就出來了。」

余宗鳴也提醒政府單位不能總用費用抵免的角度扶持運動發展。「如果我們想著運動產業發展永遠是費用抵免,表示我們認為它不可能賺錢,但願意勇敢投入而且前幾年賺到錢的人,有沒有前幾年獲利所得不要繳稅的空間,讓他把利潤回去繼續投入運動產業而不要繳稅?」要減免的不只是球團,包括球員聘請經紀人、訓練師不能抵稅,以及單項協會行政人員的薪資長期偏低,都是推動整體環境進步的必要因素。

台北市職業籃球員職業工會辦公室副主任焦佳弘則認為,不妨以聯盟合作各項制度,做為合併的基礎。焦佳弘以籃協推動經紀人證照制度的例子,可以繼續討論球員制式化合約範本,至少球員會在各聯盟之間流動,「 我們不一定會走到一起,但大家有共同規格時,不管球員互動、球團互動,都有共同對話基礎,兩聯盟合併至少先從合約規格上可以制定框架,處理球員交易時這都是大家的困擾。」因為兩聯盟的競爭,短期內公布團隊薪資、設定上限都陷入困境,但至少PLG已經公告自由球員,未來逐步跟T1同步,會讓球員更容易選擇球隊。 (陳楷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