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災難醫療應變提升 保障人民生命財產

民眾需要協助時,第一時間常可見救援人力適時投入救援。(圖:黃懷寬醫師提供)
民眾需要協助時,第一時間常可見救援人力適時投入救援。(圖:黃懷寬醫師提供)

每當災難發生,第一時間常常可見大量的救援人力投入,排除萬難拯救受困的民眾,畫面讓人動容、敬佩。面對不可預測的災難,除了要繼續提升大量救災設備、人力、物資等,讓救災人員無後顧之憂,更應加上災難心理衛生,讓災難救護制度更完整,同時,政府也要對不合時宜的法令加以修改,才能拯救更多民眾生命。

災難發生現場,首重是患者生命徵象穩定,才能確定後送時不會有生命危險, 並能將有限的醫療後送資源分配給最急迫的患者 ,新北市加入新的救災利器災害醫療車,除了可以救援、治療, 也可讓嚴重創傷的個案 在一小時內接受創傷復甦 與控制出血等相關治療,減少患者於後送途中死亡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永久傷殘 。三軍總醫院急診醫學部白豐誠醫師表示,國內發生大災難,除了特搜隊員等人之外, 通常有急診科醫師、輪值醫師趕抵現場處理,災難類型多變,現場可能是無明顯外傷的化學災害,或者地震、爆炸事件造成現場有許多外傷患者 ,所以一定要盡快施行到院前急救以穩定患者病情。以過往國內的經驗來看,若僅是攜帶急救包、少量藥物前往現場,未必能符合災難現場的需求,因為現場有很多不確定性存在,例如傷患眾多、災害類型、傷情等, 所以即使醫療人力量能雖然足夠,卻會因藥物、醫療硬體與耗材等 數量 限制而無法處理某些潛在可處理之傷患,也因此建構適當的機動性醫療單元,讓急診與創傷專業人員與緊急救護系統一齊前推到災害現場,穩定嚴重患者生命徵象格外顯得重要, 如此才能爭取足夠後送時間來減少傷者在後送過程中的生命危險。災害醫療車除了可以照顧 救援受傷的特搜隊員、 監測特搜隊員於任務期間的身體狀況外,也可視現場情景進行檢傷與關鍵治療,進而有效調度、分配救護車輛等珍稀資源 ,再者,台灣地震頻仍,以往重大災害發生,創傷者眾多,若能在一小時內接受嚴重創傷傷患穩定及復甦等相關醫療照護,也能減少死亡率與永久傷殘的風險 ,這輛災害醫療車加入, 大大提升能在到院前為傷患進行生命穩定的量能,這對急診與創傷醫學面對災難事件的現場醫療應變來說顯得格外重要。

國內災難快速救援的體系,分別有衛生單位組成的災難醫療救護隊(DMAT)以及消防單位為主的城市搜救隊(USAR)。曾經參與花蓮地震、太魯閣號救災任務的台北慈濟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陳玉龍提到,災難醫療救護隊成員大都是醫護人員,平日在醫院有自身的工作或值班勤務,一旦接獲災難訊息還需要另外整理裝備、醫藥等物品,甚至需要聯繫運輸工具,才能趕赴現場救災,時間相對上會比較延後。 城市搜救隊的醫療組成員裡有高級救護員負責平日的待命,一旦發生災害,可以同時準備裝備並聯絡平時聯合訓練的醫護人員,前往災區進行救災任務,時間上會比災難醫療隊更有機動性。不論如何,都在跟時間賽跑,隨著裝備不斷提升、再加上增添災害醫療車,當接到救災訊息,可以載著更完整的裝備、醫藥,讓更多醫療人員在現場執行更多救援任務,台灣趕上國際救災能量,未來若有更多經費挹注,強化災難醫療車的功能,相信對於台灣在災區執行醫療救護任務,保障隊員及人民生活安全會有很大的幫助。

衛福部桃園醫院蕭雅文醫師則指出,新北市政府消防局特搜隊的災害醫療車,對台灣的災難醫療應變,不論是災難醫療隊或是搜救醫療組,有某種程度的啟發。除了展現救災現場醫療照護的進階作為,更讓我們正視到災難醫療應變後勤的重要性。災難現場的醫療照護無法比擬在醫院,但如果要提供一定程度的緊急處置和傷害控制,有計劃的準備是很重要的,包含受過災難醫療訓練的人力(人數和專業),合適的醫療物資(數量和補充機制),運送的載具(人員和物資的運送),應變的計畫等。我樂見這輛車能發揮它的功能和價值,也期待可以引發更多的迴響,讓台灣的災難醫療應變發展更完善。

新北市災害醫療車,提升台灣的災難醫療應變能量。(圖:新北市政府消防局特搜大隊慈福分隊提供)
新北市災害醫療車,提升台灣的災難醫療應變能量。(圖:新北市政府消防局特搜大隊慈福分隊提供)

台灣在救災能量近年不斷提升,然而仍受限一些規定,其中像院前輸血部分亟需要探討。台北慈濟醫院急診室黃懷寬主治醫師表示,目前救災現場,以對外傷傷患者到院前處置,大都以水份補充等,若必須輸血,還是無法進行,其中可能牽涉到法規、救護員能否執行、血袋保存設備、時間等問題,到院前血液來源,這些都必須加以配套解決。救災現場若必須立即處置輸血,對傷患癒後也會有很大的幫助,並且爭取黃金救援時間,對於目前面臨救災受限於法規,或許可以仔細規畫。

隨著災難醫療技術與設備的進步,近年災難心理衛生也開始受到關注,第一時間除了搶救生命,重大災難當下安撫生存者內心的恐懼和家屬焦急的心情也很重要。衛福部桃園醫院精神科蘇柏文醫師表示生存者或目睹災難的人一開始會出現驚恐、無助、悲傷等感受,家屬也常被焦慮、擔憂與害怕的情緒吞沒,心理專業人員的同理與陪伴其實很重要,可以避免災難或救護現場更加混亂。一段時間後,生存者或家屬都可能會出現自責、內疚或憂鬱的情緒,比如「為什麼?都是我的錯?」這樣的急性壓力反應伴隨失眠、身體顫抖、噁心、暈眩等身心症狀,如果持續無法緩解,影響日常生活,就要注意自己是不是已經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建議及早尋求精神醫療的諮詢與治療。蘇醫師也提醒,這樣的災難心理衛生對於未成年的孩子,影響可能更加深遠,他們可能無法明確說出自己的害怕,可能只能用童言童語表達如「車子壞掉了」,需要精神科醫師進一步評估災難對於孩童心理的影響。

大家都不願意看見災害發生,然而一旦有災害,救援隊、醫療隊員冒險投入救援行列,希望中央與地方能夠多多建置足夠醫療資源、不同救災類型的車輛,再加入足夠的人力、經費等,打造出台灣更健全完善的救援網。(李明朝報導)

◤家裡都該備一個防災地震包◢
地震避難包、急救包、防災糧食一次備足!
預防地震 免打孔櫥櫃安全固定器
防傾斜防倒 推薦家具安全櫃
關鍵時刻的防災自救備品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