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種植行道樹學問大 適地適木是關鍵

行道樹選擇除考量美觀、交通安全等外,也要注意樹種是否有潛在的危機。(圖:李明朝攝)
行道樹選擇除考量美觀、交通安全等外,也要注意樹種是否有潛在的危機。(圖:李明朝攝)

行道樹可說是最貼近民眾的風景,樹種選擇不對,設計地點不佳,反到成為潛在危機、隱形殺手。

行道樹有緩和水泥僵硬給人親自然感,線性的景緻延伸,增加都市美感,柔和的植物色,讓駕駛人遠離視覺疲勞,以台1線為例從早期的大葉桉,後接榕樹、樟樹、羊蹄甲、小葉欖仁樹、台灣欒樹,因不同時期的流行而栽植了不同的樹種。

對於早年行道樹旁路面曾常見隆起,主要是為了要種植行道樹,選擇以景觀、生長快速、遮蔭、綠化為主。有些樹種之後,淺根性反而破壞路面。解說員廖運景表示,早期道路種植黑板樹,小葉欖仁、榕樹因為生長比較快速,忽略樹種根部會破壞人行道,對行走在人行道民眾相當不友善,甚至對推嬰兒車的民眾來說更是阻礙重重,難行。再者,大王椰子,亞歷山大椰子樹葉,一旦掉落對人車也有極大危機,第倫桃樹種果實高空而下,也會砸傷行人。

另外,以往也被拿來當作行道樹的木棉花,木棉花開季節一到,花朵令人驚豔,花落時卻是汙染。廖運景表示,木棉花掉落在地面,當被車輛輾壓,汙染路面,甚至行人走過,自行車、機車行駛時,容易打滑等摔倒等潛在危機存在。這些樹種被視為不適宜,若是枯萎等情況,也都會逐一清除,改種其他樹種,選擇台灣原生種樟樹、茄苳等主,融入生態環境平衡。

行道樹是貼近民眾最近的風景,自然的資產。(圖:李明朝攝)
行道樹是貼近民眾最近的風景,自然的資產。(圖:李明朝攝)

行道樹的選擇必須基於適地適木。東京大學都市工學環境設計工學博士樹木醫詹鳳春表示,行道樹的規劃原則,即適地適木。過去,我們一昧導入原生樹種觀念,實際上行道樹種植必須考慮都市微氣候。換言之,一般認為北部地區適合栽種櫻花樹,但未考慮櫻花樹的微氣候環境,種植了也未必能健全生長。例如;狹小道路上種植,周邊大樓林立,未來樹冠相互競爭,落葉及日照阻礙。其次,修剪造成腐朽多發,颱風時期斷裂、掉落。即使是在北部,種植櫻花樹也無法如期開花呈現景觀特色。

樹木醫詹鳳春提醒行道樹也要以共生的思考,設計以提供樹木良好生長空間﹐根系可充分伸展的植栽基盤。常見生長於受限的植栽穴,頭重腳輕,影響樹木健康。同時,竄根也會帶給步行者安全上的顧慮。若有充分生長空間,可避免竄根破壞道路設施,同時充分的根系伸展可減低颱風、強風來襲的傾倒。更重要的是,當樹木健全的生長,還具備吸碳、固碳,淨化大氣、生態共生等各項機能。

詹鳳春表示,行道樹的規劃,必須要有長遠的計劃。過去為求速成,忽視樹種的重要性,以至於無法發揮行道樹所具備的機能。詹鳳春表示,不適合的樹種,造成環境負擔;又未能提升景觀效益。如,為求速成而種植生長快速的樹種,除了增加修剪養護的負擔,強剪造成景觀的問題更是引起廣大民怨。

對於不適宜的行道樹,會逐步汰除,挑選更換適合的樹種,桃園市政府的目標。市府養工處表示,由於目前的道路環境並不容許每一處人行道都能種植,會受限在道路寬度及道路的公共設施帶大小,以洽溪路為例就是有足夠的道路寬度,才有機會設置連續的植栽帶,提供樹木未來成蔭的機會,也提供友善的用路環境,而不是只規畫一個小樹穴種樹。如果是為了種樹而種樹,則達不到雙贏的目標,反而會導致負面效果。未來在重劃區道路規劃時候,可以從連續植栽帶的規劃及樹種的挑選下手,逐步將綠的元素融入人行環境平衡。

行道樹,是全民重要的自然資產。隨著氣候變遷,都市的減碳成為重要課題。常被忽略的行道樹,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李明朝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