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立陶宛男籃教練開講 看見台灣與世界的距離

立陶宛男籃教練團辦講習會,也從立陶宛年輕球員的基本動作,回頭思考台灣基層籃球教育的盲點跟解藥。(圖:悍創行銷)
立陶宛男籃教練團辦講習會,也從立陶宛年輕球員的基本動作,回頭思考台灣基層籃球教育的盲點跟解藥。(圖:悍創行銷)

趁著菲律賓舉辦世界盃籃球賽,立陶宛男籃隊帶著青年隊來台灣打熱身賽,趁著賽程空檔舉辦了教練講習會,也從立陶宛年輕球員的基本動作,回頭思考台灣基層籃球教育的盲點跟解藥。

立陶宛來台灣的教練團包括助理教練Tomas Rinkevicius、IBU國際籃球大學執行長Giedrius Zibenas以及塞爾提克歐洲球探部門總管兼立陶宛戰術分析師Benas Matkevicius,從如何解讀比賽教起。HBL冠軍隊光復高中教練陳定杰表示,台灣的籃球教育從上到下,教練給的東西普遍太多,而立陶宛則邀請球員跟教練一起思考。「國內通常直接拿戰術出來練習怎麼破解,但立陶宛會丟一句話給小朋友;為什麼對方要這麼做?企圖是什麼?我可以怎麼做?我們團隊怎麼應變?」

相對於同場邀請的波多黎各前NBA球員阿若優(Carlos Aroyyo),採取重複執行、大聲鼓勵、快速轉換的美式訓練法,立陶宛教練的節奏比較慢,場上五人任何一個做錯都直接停下來更正,花更多時間講解也讓球員跟上思考,甚至邀請球員一起現場設計戰術,「立陶宛教練講的很細,每個人手腳細節都在調整。阿若優比較像美式的訓練營,就是執行,一直跑。」

波多黎各傳奇球星阿若優示範壓低防守重心跟腳步。(圖:悍創行銷)
波多黎各傳奇球星阿若優示範壓低防守重心跟腳步。(圖:悍創行銷)

陳定杰比較兩者風格的不同,認為立陶宛的球員身體條件沒有美國好,所以必須打得更聰明,而台灣也有類似的狀況,早期光復球員個人條件普通,就願意動腦筋思考;光復打出成績以後收的球員條件愈來愈好,但是「腦袋裝漿糊」,陳定杰決定在賽季以外的培訓期間也試著用立陶宛的方式教育球員。「剪一個對方戰術,問他們威脅在哪裡?如果你是教練,你要怎麼做?我們也希望球員未來繼續往上打,解讀比賽能力勢必要很好。現在職籃很多老球員就是靠解讀比賽能力撐著。」

陳定杰也發現,立陶宛示範的戰術無論怎麼輪轉,兩邊底線一定各有一位射手,而控球跟中鋒則負責分球,觀察對方防守重心做出轉移。「所有的戰術的變化都從中鋒開始,底線兩個站得死死,我們一直說拉開空間,他們兩個射手不動,空間就拉得很開。你又不能不協防,因為根據我們經驗兩邊底線是最準的地方,也沒有前後視野差距。」單邊戰術則著重中鋒跟控球的擋拆訓練,但這也是台灣落後國際潮流的地方。「立陶宛的中鋒跟控球最重要,而台灣普遍HBL中鋒都比較笨,動作不成熟,打擋拆通常控球自己就處理掉。最後問教練都是身高比較矮的四號位(大前鋒)跟控球變成球隊最重要的核心。」

這次立陶宛也帶了17歲級的培訓球員來台灣,跟國內頂尖的金華國中跟光復高中同年齡球員打對抗賽,陳定杰表示台灣球員的侵略性防守跟攻守轉換是優點,但他實在羨慕立陶宛球員的身高跟基本動作。「你看起來他們沒有特別高大,平均還是超過186公分,而且他們還會再長,我們台灣就不會長了。」再來就是投籃,陳定杰指出現代籃球趨勢沒有誰是射手,而是大家都是射手,每個人得到空檔都要投進三分球,「他們投籃動作每個人都差不多,從手腕、手指旋球、到指尖瞄準都做得非常好。反觀台灣球員不會旋球的愈來愈多。投籃都用手掌心推,為了護球把球顧好用手掌拿球,投籃都用推的哩,推鉛球喔?」

所以陳定杰非常好奇立陶宛的籃球基層訓練,積極跟立陶宛教練交換聯絡方式,希望以後有機會組教練團去波羅的海觀摩。「立陶宛人口是台灣十分之一,可是籃球可以打到世界排名第八,奧運拿銅牌,我們真的可以組一團去立陶宛做基層的探訪跟學習,不一定是高中,國中國小都可以。當然他們還是身高高,但投射能力就是在那邊。現代籃球這麼注重投射,台灣的球員投籃亂七八糟,有喬丹的,有柯瑞的,有過高的,有用推的,接球姿勢愈來愈奇怪。我很想看他們怎麼從小養成的。」

立陶宛助理教練Tomas Rinkevicius講解擋拆攻防細節。(圖:悍創行銷)
立陶宛助理教練Tomas Rinkevicius講解擋拆攻防細節。(圖:悍創行銷)

陳定杰也直言,台灣目前的籃球升學制度跟資源分配,直接限制了基層教練的企圖心跟球員的發展。「譬如長人動作最慢最難練,需要的訓練時間最長,三年國中、三年高中也不一定能養出來,但你三年就考核一次,要八強要冠軍,我們做教練沒辦法等待球員的成長,逼教練一定要拿成績出來,球員能用的他當然先用,他哪來三年五年可以等。」陳定杰認為基層的訓練不應該以成績導向,而是把眼光放遠做長期評估,但現在基層教練還是有成績才有飯碗,「現在專任教練用成績來衡量其實不對,應該用五年十年到底培養出多少球員,最高層級到哪裡,再來做考核。現在縣市要球隊成績上來沒問題,但你要全國賽、要甲級的曝光,甲組成績好拿嗎?真的要扶起來的專任教練好拿嗎?大家就開始揠苗助長。」

只求速成拿名次,球員變成功能性角色,矮的只求快、高的只會抓籃板,結果往往到了高中連上籃都不會,「比如說上籃,左右跨步一、二上籃,但球放低就不對,台灣選手很容易這樣一、二,但二的手在腰部人家就拍掉了,為了讓他有慣性可以上籃就是這樣教,到現在很多球員都不改,一年平均要講十次以上。這就是我講的、從基層上來的壞習慣。問題是你就是先求好,先求上籃的慣性,但沒有告訴他什麼東西不能做,慢慢這個動作就變成台灣球員的通病,高中就很難改了,只有明星球員才會護球,或者說,只要會護球的都是明星球員。到職業球員不會的也一堆。」

從一場教練講習會,看出台灣跟立陶宛球員的落差從小開始,除了身高以外還有許多可以改變的環節,但從籃球到運動甚至國家政策,缺乏長遠的規劃跟眼光,才是台灣跟世界最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