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老公寓困老人 政府宜多元配套方案解決

臺灣高齡人口比例增加,居住在老公寓的銀髮族面臨一些困擾。(圖:桃市社會局提供)
臺灣高齡人口比例增加,居住在老公寓的銀髮族面臨一些困擾。(圖:桃市社會局提供)

隨著臺灣高齡人口比例增加,雖然銀髮族長者居住不成問題,卻也面臨不少困境。居住在老舊公寓的長者,缺乏電梯設施,加上身體老化等情況,活動範圍受限便漸漸減少外出,進而影響人際關係、休閒活動、認知功能,甚至不想搬離現居地,如同囚老般。政府相關部門雖然開始關注長者居住問題,分別提出政策加以改善,但是還是無法全面處理,老人公寓解決之道,短時間仍然無解。

有關囚老的處境及改善,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劉惠芳助理教授提出建議,包括囚老困境需要社會局、都市發展局及所屬建築管理處、住宅發展處等單位相互協助,一來可以掌握實際需要的人,二來這困境需要所有可以提供支援的單位介入。

其次,很多在老舊公寓裡的困境是沒有電梯,在硬體方面的改善需要都市發展局及建築管理單位,透過跨局處的合作才可以在硬體跟軟體方面給予協助。

第三,現在住宅政策有包租代管及社會住宅,社會住宅的維護管理可以提供住戶比較完整的服務,可是社會住宅的量畢竟有限,因此囚老議題應該有多元的配套方案支持。

劉惠芳助理教授表示,囚老困境需要多元、循環配套策略;針對需求族群進行盤點資源,或因應老年化人口的友善措施,整個配套措施會視不同局、處,對於老年人口掌握,瞭解究竟那些問題點需要介入協助,並依照年長者不同的身心狀況需求給予適切協助。

桃園市不動產開發公會榮譽理事長李文科表示,早期擁有房地產在市區內的人,現在令人羨慕不已,然而經過50年的歲月洗禮之後,房子都已經是老態龍鍾,屋況結構都已經超過負載,甚至是危樓,且周邊環境污染如交通、空氣,以及步行、戶外景象、停車等都是一片狼藉,生活在裡面的人們深感遺憾!又無力翻身。

李文科指出,環顧臺灣的老市區,幾乎都是如此。如今為求生活環境的改善、財產價值的保障,唯有藉由政府的公權力介入,提出舊市區改造計劃,以原有的都心為主軸,劃分為多個區域,分區分期進行都市更新事業,方可解決問題。

李文科認為,地下層可規劃4層為住商分離的停車場;地上層原有整個街廓的計劃道路都應該退縮400公分建築,退縮的土地可以計入法定空地,而在該土地在路緣內150公分種植喬木、250公分舖設人行步道。退縮後的建築,1-4樓興建商業空間使用,然後在大片的5樓地板形成大面積的人工地盤,興建多棟15層樓建築物,每棟間距8-10公尺(做為綠化植栽的空間),而5樓主要為住宅的公共設施(迎賓大廳、宅配室、會議室、圖書室、閱覽室、健身房、課輔室、兒童遊戲室、KTV室等多元的功能空間),各棟建築的每樓層規劃8-10戶。這樣的城市改造將可讓其重生的機會,除了資產增值,又可帶來嶄新的生活情境。

桃園市社會局對於長者自住或者獨居,執行獨居老人關懷服務方案,委託2間單位辦理,提供列冊獨居老人關懷訪視及電話問安,定期關懷獨居長輩現況,並盤點及整合在地資源,以個案管理模式,評估獨居長輩需求,擬定適切之處遇計畫,協助連結外部資源協。

桃園市協助長者可以從缺乏無障礙設施的原房屋,換居至桃園社會住宅。桃園市住宅處表示,桃園市今年6月1日開始,開辦「高齡友善換居社會住宅專案」,而且媒合成功首案換居長者,68歲楊伯伯,家人擔心他獨居生活不便,主動洽詢社會住宅包租代管業者顧家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尋求協助,由專人帶至社會住宅實際參訪看屋,免去楊伯伯為申請換居而奔波勞碌,也打消了社會住宅等於養老院的疑慮,最終選定租金和生活機能都相當符合自身需求的中路四號社會住宅三房型,住得比現有老公寓更大、更便利和更舒適,相信不久也會有更多需要的長者入住的好消息。

內政部統計今年8月底,全國戶數為9,199,122戶。而桃園市政府統計2至5層樓公寓,領有使用執照數有6197件,對於老舊公寓現況,住宅發展處已經深入社區說明都更流程,積極協助申請中央規劃補助,對於桃市老舊公寓欲採自主更新方式辦理重建,經住戶一定人數連署向住發處提出申請,可由都更輔導團協助說明都更法令等相關事項,經住戶組成更新會後,可協助住戶向中央申請擬訂事業及權變計畫補助。住發處也訂有老舊公寓參與都更獎勵,加速老舊公寓重建,依樓層數及基地條件,最高可取得15%容積獎勵,期提高民眾參與都更誘因。

政府提供長者友善的居住環境,仍有些長者非常抗拒更換住屋,因為舊的住宅是一種生命的回憶,年齡增長,也比較不喜歡重新適應新的環境與事物,長者也可能因此選擇留在缺乏無障礙設施的老屋。對此,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精神科醫師蘇柏文建議,如果有比較友善的居住環境,子女可嘗試短時間帶長輩外出參觀或過夜,也同理長輩對於新環境不適應的焦慮與害怕,才不會為了換屋至高齡友善居住環境,反造成親子間的衝突。

避免居住環境造成囚老的困境,除了各單位持續建立友善的公共政策與創造支持性的環境,過渡期間社政單位也可以推廣長照居家到宅關懷訪視或辦理在地便利的活動,幫助長者認識與熟悉新的居住選擇。面對囚老,絕非單打獨鬥就可以解決,要從政策面、社區面、家庭面與個人面多方並進,才能真正打造高齡友善的城市。(李明朝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