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處理高階核廢不難 難在取得共識

核廢設施為鄰避設施,台電公司持續推動。(圖:台電提供)
核廢設施為鄰避設施,台電公司持續推動。(圖:台電提供)

政府持續邁向2025非核家園目標,然而國內核能電廠產生的核廢料,臺灣是否有能力來解決、要如何解決?尚未取得共識。不過,核廢料議題,絕對不能丟給下一代處理或承擔。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主任蔡卉荀指出,核廢料是一個非常難處理的問題,無法期望短期內就能解決。以臺灣現在核一、核二廠核廢料都已經爆滿,又很難處理核廢料的情況下,不太可能讓讓核一、核二繼續使用發電。

對於國內處理核廢料,環團等單位關注、討論。(圖:蔡卉荀提供)
對於國內處理核廢料,環團等單位關注、討論。(圖:蔡卉荀提供)

蔡卉荀主任指出,依據荷蘭等其他國家的經驗,核廢料處理時間可能是數10年,去確認臺灣有什麼地方是可以找到一個最終處置儲存這些核廢料的地方。

處理核廢料牽涉到地質科學調查、社會的溝通等面向,蔡卉荀主任表示,除了地質科學調查、社會的溝通之外,還要有相關法律的建置,與長期的經費評估、挹注,但臺灣現在連高階核廢料的的選址辦法都還付之闕如,所以核廢料確實是非常不容易處理的難題。然而我們這一代的人一定要去面對,現在就要啟動法制、科學、社會溝通等相關作業,要有心理準備需要很長的時間來處理,且現在就應該要去面對這個議題。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林正原表示,綠盟一向主張應盡速針對核廢料處置問題,展開公民討論,全民共同面對核廢料帶來的社會爭議與污染風險,擬定核廢料處置之可行方向與時程表,提出相關立法與蘭嶼核廢遷出機制,檢討及增訂核廢料處置、管理與選址法規,並納入公民參與及監督機制。

林正原研究員指出,現階段在新北市範圍內的核一、核二廠總計有15770束高階核廢料,燃料棒冷卻池已經爆滿,甚至導致核一、二已經除役的反應爐燃料棒也取不出來,核三廠內也有3451束高階核廢料,這些核廢料目前規畫是在核電廠廠區內乾式貯存40年

林正原研究員強調,40年內也必須找到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場,這些核廢料何去何從現在仍是未知數。台灣部分政治人物想要擁抱核電,卻不願面對核電的痛苦代價,才是目前最大問題。越晚面對核廢政策,將會使核廢處理的代價提高。因為通膨等因素建設的成本逐年上升,但核廢處理必須要有的地下實驗室以及地下儲存設施台灣至今仍沒有規劃,恐將核廢代價轉移到下一代,也將債務留給下一代。

環境法律人協會特聘研究員謝蓓宜表示,台灣現況是核廢料走到哪、抗爭就到哪?為什麼民眾要出來抗議?為什麼民眾始終不願接受核廢。核廢始終是地雷。從過去相關制策、選址政策,整理出三要點:民眾對整體核廢料信心不足、媒體揭露管理失當對民眾造成不信任、政策輕率造成不信任。第一部分要回到使用核電慣於說服民眾絕對安全,要相信政府,強調絕對安全的核電政策或用電形式的時候,只要有破口,民眾就會覺得你是不是在騙我、之後是不是也會在騙我。第二、過往有很多核電的管理失當或政策問題不是由政府揭露而是媒體揭密,造成民眾覺得政府黑箱作業。原能會、輻射鋼筋的例子很典型,早期管理輻射鋼筋是試圖壓制這些問題,不讓民眾去恐慌,一旦由媒體接露,反而造成民眾越來越不信任政府。第三則是核電廠管理失當,過去新聞包括核研所承認桃園6度氫爆、燃料把手鬆脫、蘭嶼核廢料輻射外洩、核二廠螺栓斷裂等。民眾對整體核廢處置政策沒有信心。

特聘研究員謝蓓宜表示,政策不斷跳票或停滯不前,都讓民眾難以信任政府的承諾,包含蘭嶼核廢遷出、核一核二乾式貯存設施能否啟用。包含原能會與台電都說核一核二不會成無永久貯存廠址,對於當地民眾而言,重要是要確保不會變成最終場址,尤其是政策跳票紀錄這麼多,如何相信政府承諾。因此處理核廢選址問題,是民眾怎麼恢復對核廢選址機制信心。未來核廢的處理、選址,應該要先從政府如何進行社會溝通看起,整個選址程序是否有合理的公民參與時間點,是否在足夠早期的時候就開始公民參與,是否有充分告知選址政策的資訊,做到民眾的知情理解,最重要的是不可以直接由上而下的政策,反而會造成更多的抗爭。

有關核廢料處理議題,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林基興首先談到,我國核廢料分為低階與高階核廢料,低階核廢指受輻射汙染的手套與濾網等,很容易處理,常用燃燒後固化技術。其輻射劑量低,量也不多,我國原子能委員會的核能研究所,已經開發一套領先全球的技術,能大量「減容」,因此,低階核廢的量相當有限。目前,低階核廢存放在蘭嶼和各核電廠。高階核廢指用過的核燃料,其量也很少,主因是核能的能量轉換非常巨量,一點點核燃料就可產生非常多的電量。量有多少呢?目前,核一廠的高接核廢儲存,僅佔核一全廠土地的千分之一。因為輻射劑量較高,目前,一些國家有意用地下掩埋方式處理高階核廢,隔離於人生活圈外。

林基興助理教授表示,其實更佳方式是善用它,因高階核廢料的96%可分離出來,做為新燃料發電,至於剩餘4%可使用快中子加速器,改變成為沒有輻射的核種,可消除放射性又可發電。日本就是將高階核廢送到法國處理,運回新燃料發電。技術上,這是可行的,但因美國等國擔心高階核廢被拿去當作原子彈燃料,因此,傾向掩埋風勢處置高階核廢。

林基興指出,核廢料量少,只要隔離、貯放即可,不用急著處理,因為隨著科技的進步,處理成本費用逐漸下降。一些反核者可能誤以為無法處理高階核廢,其實不然:我國可善用資源,再處理核廢與用來發電,這即可執行。或者依照美國的主張,掩埋地下,則這受到政治影響,因一些環保團體等害怕輻射,堅決反對;依據探勘地質,台灣有適合地質可掩埋高階核廢,但是只要政府一提到某處地質適合,立即有人慫恿立委、官員前往抗議,藉口包括欺負弱勢地區人民;又前些年,立法時,立委為選票一直加碼地區居民拒絕的條件,包括高額回饋金、高比例同意票數等,均使得地質適合地區無法存放,功虧一簣;結果,反核者宣稱「你看,我說嘛,就是找不到適合的掩埋地」。即使金門的烏坵,那般偏遠與近乎無人之地,地質適合,但就是有反核者租船前往抗議。總之,若要用掩埋方式處理高階核廢,技術上可行,就如當前芬蘭的掩埋儲存場就是。但我國一些人反對,到處抗爭,使得其他人以為找不到地點儲存。

林基興指出,我國高階核廢量少,實在不急,更談不上「無法處理高階核廢」。但要取得「共識」,恐怕很難,因一些人罔顧科學,就是堅持抗爭與不顧可行性。當前氣候變遷嚴峻,減碳還要加把勁,使用幾乎無碳的核能日趨重要,但「無法處理高階核廢」的藉口,使得善用核能變得困難。國人應明瞭正確科學知識。

核廢設施為鄰避設施,台電公司表示,目前仍待立(修)法與社會各界凝聚共識,俾利推動後續工作。持續進行社會溝通與技術發展,以期順利解決核廢料處置問題。 (李明朝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