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貼近庶民下鄉勤走 侯友宜變有趣了

走訪基層的侯友宜,感受到有別於多數主流媒體對他充滿敵意的報導視角,重建與基層庶民的直接印象。(圖:侯友宜臉書)
走訪基層的侯友宜,感受到有別於多數主流媒體對他充滿敵意的報導視角,重建與基層庶民的直接印象。(圖:侯友宜臉書)

不管在台中大雅或大里市場和肉攤老闆閒聊兒時陪父親賣豬肉的經驗;或在府城大觀音亭和興濟宮廟埕夾雜母語大談與陳進興周旋的過往,走入市集巷弄直接面對基層民眾的侯友宜,親切、自然、甚至可以說魅力十足,完全擺脫在台北政壇的憋屈笨拙;而接觸到的民眾回饋也頗為熱情直接,顯然比他們天天從電視受訪畫面中看到的那個侯友宜有趣得多。

即便那些一路唱衰的綠營徒眾、側翼硬要扯什麼「還比不上馬英九的18天Long Stay中台灣」,有人還酸只待兩天一夜充其量也只能稱為Short Stay」,但要說他們完全都沒察覺到很多東西慢慢在改變,那也太小看他們了,畢竟有些人只是壞,未必也笨。

他們一定都知道,像這樣的「野生」侯友宜目前只是礙於市長身分,能夠下鄉耕耘的時間十分有限,大概也只有等到10月之後才有機會正式請假參選。這就是前一陣子外界看到藍營眼睜睜任由郭董四處挖牆角、主帥侯友宜只能坐困京師一籌莫展的主因。

面對傳統市場營生的攤商,侯友宜比起他的幾位對手顯然更具身份優勢。(圖:侯友宜臉書)
面對傳統市場營生的攤商,侯友宜比起他的幾位對手顯然更具身份優勢。(圖:侯友宜臉書)

藍營顯然也已經注意到這點,在黨中央與侯辦協調後,8月起也決定強化侯友宜深入民間的行程安排,讓他得以把自己有別於其他人選的優勢充分發揮,其目的,當然不止於多數媒體所謂跟在郭董後面「拔樁」而已。

當然這不是說侯友宜先前外界給他「強化論述能力」的建議都能就此不顧,大凡高階政治人物,位處廟堂之上這些開口閉口都得琅琅上口的政治語匯,還是不能就此跳過。如果天生不具備「出口成章」的本事,那就先學著少開金口、謹言慎行,每天絕不安排超過一場的媒體聯訪,同時,事前務必要讓貼身智囊把當天所有熱點議題全部模擬「餵題」一次,臨場受訪只要超乎設想到的議題,一律選擇避而不答。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滿足媒體採訪需求,也不至於每到一個場合,都像跳針似重複先前講過的內容。

但這些煉獄般的考驗,換成庶民生活日常,就成為侯友宜游刃有餘的主場。即便那些酸他誠意不如馬英九的人裝作沒看到,任誰都感受得出侯友宜握手時的誠意和力度十足,與人接觸的眼神從不閃躲甚至還充滿笑意(這點與馬英九可說是天淵之別),話起家常、甚至只聊些五四三的生活細節更是直抵人心,瞬間就拉近和群眾的距離,卻也不像小馬哥,時不時會跑出一些不合時宜的「冷笑話」讓人捏把冷汗。不客氣地說,一樣提到和媽祖廟的淵源,侯友宜脫口說他在「朴子配天宮邊ㄚ大漢」,怎麼聽就是比郭董自稱「媽祖宮ㄟ阿銘」順耳得多;同樣是下鄉,對郭台銘而言是在「開拓」票源,對侯友宜來說則是「找回」票源。

即便入廟參拜,「朴子媽祖廟邊大漢ㄟ侯友宜」,顯然也比「板橋媽祖宮ㄟ阿銘」更具說服力。(圖:侯友宜臉書)
即便入廟參拜,「朴子媽祖廟邊大漢ㄟ侯友宜」,顯然也比「板橋媽祖宮ㄟ阿銘」更具說服力。(圖:侯友宜臉書)

有關投票行為的研究告訴我們,即便政黨偏好、議題取向或候選人特質,都會影響到選民的投票意向,但像台灣這樣一個多元族群共處的政治場域內,「族群認同」經常還是會在那些都會以外地區適時醞釀發酵;如果再加上當今貧富嚴重失衡所形塑出的普遍「仇富心態」,在「階級認同」上,多數基層民眾也不太可能捨「正直警察」而取「霸氣首富」。

擺在眼前的現實很清楚:侯友宜的總統路唯有寄望在非綠整合成功,同時他的民意支持度還必須超越當前排第二的柯文哲。擺脫郭董的糾纏當然是首要之務,即便侯辦指控有關金小刀「對郭、柯開戰」或「毀郭打柯」的說法純屬捏造,但與民眾黨的距離容或還有討論的餘地,全力反擊參選二字只差沒說出口的郭台銘應該是無庸置疑。事實上,剛出爐的8月份美麗島民調,侯友宜首度超越柯文哲躍居第二。儘管公布的民調執行時間:8月11與14、15日,未必能及時反映出14日「高虹安被起訴」對柯文哲選情的衝擊,但侯友宜打從訪日歸國後聲勢逐步從谷底回升,則是不爭的事實。如果還不是拜高虹安事件發酵,顯然侯友宜本身策略的改變已經讓他不再被扣分,那麼走入民間、走入庶民基層,應該才是他通往凱道的終南捷徑。(張柏仲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