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AI取代記者寫新聞將成真?

善用AI工具,記者可提升效率,撰寫面向多元。(圖:資料照)
善用AI工具,記者可提升效率,撰寫面向多元。(圖:資料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AI(人工智慧)的來臨,開始有人會擔心工作會被取代,其中,包括記者工作。運用AI撰稿、報導是否可行,分析現階段來看,AI工具可作為「輔助」以及快速「初稿」,然而現場的氛圍等情境,若沒有關鍵字,恐難精準呈現完整報導,甚至也有引用錯誤資訊以及被告的可能性。

至於運用A l寫新聞,成為不斷討論的話題,到底新聞記者是否會被A l來取代?龍華科技大學雙語中心主任林佳平認為,AI缺乏記者所需的同理心、尊重不同文化、批判性,也缺乏價值判斷,即使AI可以針對問題蒐集資料,經過大量資料與高效率演算後產出文字成果,但現階段的AI似乎無法提出攸關公眾福祉等深度思考價值的問題。另外,文字工作者必須具備說故事能力,新聞內容需要敏銳的新聞觀察,記者不只單純產出文字,並且會將龐雜的資料過濾篩選後,聚焦成讀者切身相關的故事。有時也要進行深度分析、批判性評論,或是提出行動的方案,這些是記者必備的能力。現在的記者,顯然還有存在必要及無法被AI取代的價值,但相比以前會更需要記者為基礎新聞加值的能力,以及承擔更多形成公眾、提供議題討論的責任。能夠善加運用AI工具爬梳資料後,產出新聞內容及其價值的記者,AI工具輔助可以獲得加乘成果。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向鴻全副教授也提出看法,向鴻全副教授表示,用AI寫新聞稿、或者人工記者的能力,已經在某些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能否取代記者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AI可以用於生成大量基礎性的新聞報導,但對於創作複雜的故事、深度分析報導、以及需要情感和倫理判斷的內容,人類記者的角色仍然至關重要。此外,辨別新聞消息來源的真偽,以及記者在「新聞現場」的觀看與整理傳播的能力,更是記者漫長專業訓練養成過程中,最珍貴也最難取代的能力。因此,AI可能在輔助和加速新聞寫作方面、和在下標題與生成某些文字風格方面發揮作用,但恐怕難以完全取代人類記者的多樣性和創造性能力。

現場報導新聞事件,AI工具現階段尚難取代。(圖:資料照)
現場報導新聞事件,AI工具現階段尚難取代。(圖:資料照)

運用AI來寫稿,也要考慮許多層面,元智大學研發長方士豪表示,提供句型、文字,運用AI加以撰稿、重點、以及修潤來生成一篇文章,若運用擴大加入語音,還是不錯的輔助,但是值得注意是要考慮其他層面,包括抄襲、假新聞等資安問題,另外,若以語音來融入,更要慎重,如何去分辨是否為當事人的聲音,然而AI尚難取代新聞媒體工作者。運用AI工具,可以視為是媒體的助理,發揮助理的功能,如擬定草稿、再按照記者採訪的素材建置,AI工具最後還是要有人來把關,同時,完全依賴AI工具可能無法建立媒體本身風格,AI工具雖然可以汰換不認真的記者,但也能幫助厲害的記者更上一層樓。

AI工具可以快速產生一則新聞報導,但畢竟還是輔助,元智大學資管系禹良治教授表示,運用AI生成新聞的困難點在於AI模型是基於過去大量文件所建立的,無法根據最新發生的事件產生即時新聞,也無法提供新聞現場實況,例如: 球賽的比數、換人的情形、選手的美技等;犯罪現場的經過、歹徒的特徵與作案動機;災害當下造成的損失與民眾的感受等。也就是說,AI雖然可以生成文字,但是關鍵的事實內容若不提供,也無法生成一篇報導。記者若想善用AI工具,可輸入新聞現場的關鍵人、事、時、地、物,甚至提供現場圖片、音檔等,AI即可根據過去新聞的寫作脈絡生成一篇看似像樣的報導,記者僅需補充潤飾,如此便可大幅提高撰稿效率,甚至AI還可進一步提供過去相似的事件與本次事件的差異分析,提升記者報導的專業度。因此,可以用AI來寫新聞,但現階段要取代則有點難度,尤其是需要現場報導的新聞事件。

在科技業服務的曹姓民眾認為,新聞的最高正義是真相,執著挖掘、報導事實真相,是記者的天職。當前AI擅長分析在現有已知的訊息中進行歸納與匯總,並沒有辦法找尋未知且不明確的事證,在新聞事件多變的現實狀況下,AI可作為協助產出新聞稿的「工具」,可能超越記者個人的偏見和恩怨,協助記者潤飾新聞稿,回到新聞工作的本質,AI並無法完全取代記者存在的價值與撰寫新聞稿。

另一位蘇姓聽眾則認為,AI的功能是為了帶給人類便利,提升工作效率,就像在醫療現場AI判讀只是輔助醫師更快速的決策與判讀,絕非取代醫師的存在。AI與人的差異在於人類是有情感的動物,大部分聽眾應該不會希望只閱讀平鋪直敘的客觀事實,會期待AI是協助記者帶給讀者更多不同的觀點,而非取代記者撰寫新聞。(李明朝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