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ETF20年熱潮未歇 2百多檔規模破3兆

國內第一檔ETF於2003年6月25日成立,並於6月30日掛牌。(圖:元大投信)
國內第一檔ETF於2003年6月25日成立,並於6月30日掛牌。(圖:元大投信)

台灣第一檔ETF元大台灣50(0050)今年6月25日成立滿20年,台灣ETF市場由1檔到現在2百多檔,各類產品雨後春筍般出現,至今累積規模已突破3兆元,ETF受益人接近700萬人,並成為多數年輕人進入資本市場偏愛的投資標的。依照國外經驗,ETF投資勢必成為國人退休理財的重要工具,ETF的選擇困難選擇症也會是必然面對的課題。在產品線齊全之下,未來主動式ETF也可能在國內市場出現。

20年前的6月,台灣資本市場首度迎來第一檔ETF,「元大台灣卓越50基金」(0050),追蹤台灣50指數,在那個主動式共同基金投資盛行的年代,發行商元大投信光是要讓國內財經媒體都明白「ETF是什麼」,就花費很大力氣。被動式投資空白的年代,沒有人能想到最終ETF市場會發展至今日盛況。

0050投資標的是台灣上市市值前50大企業,20年來台灣50成分股市值從2003年的5.8兆,到今年年6月已達36兆,0050股價由成立時的36.98元,上漲至今年6月19日的131.25元,期間還累積46元的現金股息。從資本利得到股利發放,0050可說是讓投資人高效率參與台股長線成長。

20年來,0050橫跨2000年的網路時代、2010年智慧型手機時代,一路推進到2020年的AI應用時代,期間經歷過2008年金融海嘯、2011年歐債危機、2015年陸股崩跌、2018年美中貿易戰、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等重大利空。0050曾經在金融海嘯衝擊下跌至歷史最低價28.53元,隔年卻快速反彈73.9%,突顯台股大型龍頭股的營運韌性。元大投信估算至2023年5月31日,0050成立以來含息報酬率550.8%,換算年化報酬率約為9.8%,簡單來說,大概7.4年就為投入本金翻倍。

0050成立20年,寫下許多輝煌紀錄。(圖:元大投信)
0050成立20年,寫下許多輝煌紀錄。(圖:元大投信)

ETF由2003年起步後,約有6至7年的時間發展速度較為緩慢,市場顯然還在認識與習慣ETF交易,投資人也在觀察產品狀況、流動性。國泰投信量化暨指數事業處副總鄭立誠細數ETF的進程指出,初期市場上僅有台股ETF,2009年出現中國ETF,當時陸股正躍起,因此中國相關ETF推出便受到市場喜愛,之後2014年出現槓桿與反向的產品,例如上證的正2、反1及台股加權的正1及反1;2015年期信ETF問市,元大發行的黃金期貨ETF話題性高。

金融海嘯後,海外市場興起的Smart Beta 因子投資的ETF在這段期間內吹向國內,於是誕生了低波、高息等因子篩選的ETF,也造就了後來廣受投資小白追捧的一系列高息ETF產品。

鄭立誠說,到了2016年,海外市場的指數型產品蓬勃發展,包括那斯達克、道瓊等指數型產品應運而生;2017年則是債券ETF開始嶄露頭角的年度,由初期的美債ETF,到投資等級債、高收益債、A級債等ETF,進展到有不同產業的債券ETF,例如金融債、科技債等等。伴隨全球創新科技不斷發展。科技主題型ETF近10年漸受國人喜愛,例如電動車、5G、電池等創新科技的主題型ETF,每每開募就狂吸金。接續至2019年科技熱潮結合ESG,成為年輕投資人偏好的ETF型態,於是有了00878的誕生。

國泰永續高股息ETF(00878)是國內第一檔結合ESG與高股息的台股ETF,2020年7月掛牌,只花了2年時間規模就突破1千億,之後又只用了1年時間將規模衝上2千億。不到3年擁有超過103萬投資人,目前基金規模來到新台幣2068億元,可說是以飛毛腿的腳程追趕元大投信兩檔金字招牌0050、0056。

國內規模前十大ETF,00878急起直追0050、0056。(圖:國泰投信)
國內規模前十大ETF,00878急起直追0050、0056。(圖:國泰投信)

 

疫情是催化國內ETF市場猛烈成長的關鍵。當時科技應用受遠距上班上學急速發展,各國央行不斷降息,市場資金推升股市榮景,通膨緊接而來,年輕世代在長年低薪壓抑下,投資熱潮爆發,用ETF存股創造被動收入成為顯學。ETF的低成本、追蹤指數投資資訊透明、風險分散、長期穩健報酬、配息等優點,成功吸引新世代目光。

不過,隨著ETF愈來愈多,選擇困難問題也愈來愈大。在國內有「ETF教父」之稱的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指出,現在各種各式ETF都有了,投資人必須由點到線到面去釐清並組合自己的ETF配置,不能像過往只停留在「交易」階段。他說,當「配置」變得更重要時,發行商、券商等都需要且有義務提供更多協助,幫投資人找到適合自己的ETF配置。

劉宗聖說,以往投資人會選管理費或者淨值最低的ETF投資,並不見得是正確方向,如果目的是想要月月配息,那麼投資人必須曉得用不同手段去達到目的。他舉例,可以買股票ETF或者債券ETF達到月月配息,也可以股票與債券ETF同時配置達到月月配,或者用債息去投資股票ETF、股票ETF配息去投資債券ETF,也是一個方式。

劉宗聖認為,大原則是雞蛋不要都放同一個籃子,否則各家可以配息的ETF都買了,投資人還是陷入台股的系統風險內。他指出,經過試算,囊括股票、債券、外匯、商品等不同資產的配置組合,5年來夏普值達1.3%,也就是1單位風險有1.3倍的報酬,會比單買股票、單一資產類別更好。突顯「配置」已成為ETF投資接下來的大課題。

歐美國家投資人運用ETF做為退休金準備,這股潮流也將在台灣複製。鄭立誠說明,國外不少投資人已將共同基金資產轉換成ETF,看準的是ETF的特質有利打造退休現金流,隨著國內ETF資訊更為充份與透明,且目前偏好ETF年輕世代未來將面臨退休準備,都會讓ETF成為長期規劃退休理財的重要解決方案。

女股神凱瑟琳伍德帶領的方舟投資,讓主動式ETF爆紅,目前國內因法令規定及市場需求等因素,仍未出現。但是業界認為,台灣在槓桿、反向、債券ETF的發展領先亞洲各主要市場,很願意嚐試新的ETF產品,一旦投資人愈來愈熟悉ETF且ETF生態系日趨成熟後,早晚會將主動式ETF這最後一塊拼圖拼上。

科技創新隨著AI發展加速,很多投資概念將與過往不同,ETF的大勢存在,地位穩固,無論如何,ETF下一個20年,市場肯定會更加精彩。(張佳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