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溯源菩薩行 慈中合心共識培育才
「我們回來了!」慈大附中2024合心共識營第二天尋根之旅,全校老師以整齊隊伍回到心靈的故鄉——靜思精舍,這是所有慈濟人慧命的家,更是慈濟志業的後盾。大家回「家」共同學習靜思道場的精神,在工作中攝心,使心念不離佛法,將佛法展現在生活中,讓工作、生活、修行三者合一。
「靜思家風慈濟緣起」由德耒英師父細說從頭,帶著老師回顧慈濟創立的歷程,從慈善到四大志業的初發心,也提醒老師們「莫忘那一念」,把握良善因緣,一個念頭一輩子,就能夠影響許多人。1966年日存五毛錢的「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讓慈濟宗門有了起點,上人與常住師父們實踐百丈禪師的精神——「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也藉由老師們回到精舍用餐,有機會與師公上人結「法髓緣」,領會師徒間的真情。
「大家知道從台灣到尼泊爾藍毘尼距離多遠呢?」從心靈的故鄉到慧命的故鄉,兩地距離約3600公里,宗教處劉思寬師兄分享慈濟如何以教育翻轉佛陀的故鄉。發現當地孩子用米袋做書包,赤腳走路及失學情況,四大志業協助推進,啟動零輟學的教育計畫,修繕學校空間和設備,以慈濟人文帶動出慈青和教聯的菩提種子。
分享「大愛在非洲,慈善58成果」的慈善志業熊士民副執行長,娓娓道來慈濟志工走入南非、莫三比克與辛巴威的個案故事,從人醫會的陪伴到在地志工的接力行,一路援建小學、中學、大愛村,到開挖水井、耕耘農場、開設職訓班等,逐步實踐夢想,看見教育的希望。
「巍峨超越中央山,坦蕩不讓太平洋」是慈中校歌,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以這兩句的品格與胸懷讚嘆慈中小老師培育學子的理念,除了回顧慈濟大學辦學從無到有,一棒接一棒的慈濟人護持,更以合校之後的「新世代.新慈大」,結合四大志業慈悲利他的精神,展現高等教育的格局和視野,實踐「教育是大捨,為社會培養人才」的積極願景。
下午由十位常住師父帶領慈中小老師「飲一杯智慧的水」,藉由佛法轉念,學習讓身心輕安。德瑝師父帶領老師思考教學上如何讓學生有效學習,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德杰師父分享在精舍工作的經驗,雖然辛苦,但以「安心睡、歡喜笑、快樂吃、健康做」四句來歡喜轉念,心轉苦境就轉。德勱師父叮嚀面對人與事,難免有習氣,要努力擴展對方的慈悲心,並祝福對方,讓師生之間廣結善緣。
最後,來到上人會客室溫馨座談時光,慈中小各國際修學團分享暑假見學及志工服務,李玲惠校長分享從陪著學生國際修學看到不同世界,師生用愛去關懷世界的暗角。而到佛國尼泊爾,看見當地環境資源和教學品質的不足,希望藉由慈濟的教育系統,讓藍毘尼所有學校能看到燈塔的光和方向。最後,帶領全校老師向上人發願:堅守上人創辦學校的宏願,誠懇辦學、認真教學,以善良招生,不僅要培育更多慈悲利他的菩提種子,更要將慈濟教育的人文美善傳到世界各地。
今日尋根之旅回到精舍深入法脈,重溫慈濟家風,相信老師們能以慈善為後盾,用慈悲與愛凝聚共識,成為慈濟的好老師。
(撰文:林惠瑩,攝影:慈大附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