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採鷹派立場比加入北約還令人驚訝 學者推測這原因讓瑞典改變外交政策

由於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促使與俄羅斯相鄰的北歐國家芬蘭、瑞典一改中立政策,申請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不過昆西治國方略研究所執行副董事長帕爾希和瑞典哈姆斯塔德大學政治學高級講師史翠恩撰文稱,比起加入北約,瑞典對中國採取鷹派態度更令人驚訝,此轉變可能是考量美國政治。

《外交政策》(FP)24日刊登帕爾希(Trita Parsi)與史翠恩(Frida Stranne)共同撰寫的文章,直言同意瑞典加入北約(NATO)是理所當然,因為瑞典自1814年以來就未參與戰爭,且在聯合國體系內扮演重要角色,更贏得締造和平及居中斡旋的好名聲,值得被盟邦保護,而其現代化軍事也能增加北約安全。

土耳其先前針對庫德族議題,阻擋瑞典入會申請,但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瑞典總理克里斯特森(Ulf Kristersson)及北約秘書長史托騰伯格(Jens Stoltenberg)7月10日會談後,艾爾多安決定不再反對瑞典加入。不過艾爾多安24日強調,最終決定權在土耳其國會。

<cite>2023年7月11日、12日,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出席立陶宛北約峰會。(AP)</cite>
2023年7月11日、12日,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出席立陶宛北約峰會。(AP)

艾爾多安稱,待土耳其國會秋季開議,就會對瑞典申請加入北約一案做出決定。史翠恩與帕爾希直言,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行為,動搖瑞典200年來的不結盟、反對向交戰國軍售,以及堅決反對核武的傳統立場。瑞典在加入北約意向書中表示,接受北約的安全和防衛方法,包括核武的必要角色。

帕爾希和史翠恩指出,瑞典現在把與俄羅斯對話視為綏靖,主動反對外交協商和讓步,並稱基於瑞典和俄羅斯的衝突歷史,瑞典和歐洲對俄羅斯採取強硬回應不令人意外,且可理解。他們認為,瑞典對中國的鷹派和軍事觀點才令人驚訝,因為不只是打破傳統,甚至與歐洲對中國的共識有所差異。

對中態度轉為鷹派令人驚訝

史翠恩和帕爾希說,隨著北約向東擴大,瑞典的態度可能會使北約進一步傾向與中國對抗,並依據歐洲外交關係協會(ECFR)6月發布的民調指出,若中國在烏俄戰爭中支持俄羅斯,約41%歐洲受訪者支持制裁中國,而表態支持的瑞典受訪者約56%。

<cite>象徵俄羅斯的雙頭鷹與瑞典國旗。(美聯社)</cite>
象徵俄羅斯的雙頭鷹與瑞典國旗。(美聯社)

另外,針對美國因台灣而與中國爆發衝突,僅約23%的歐洲受訪者支持站在美國這邊,高達62%傾向保持中立,可是支持與美國同陣線的瑞典受訪者約35%,是進行民調的11個歐盟國家中支持比例最高者。史翠恩及帕爾希認為,瑞典和中國雙邊關係中的任何事件,都無法解釋瑞典的改變。

帕爾希與史翠恩提到,瑞典大眾輿論轉變可能和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後造成的恐懼氛圍有關,且大眾對於辯論此議題的空間極小,關於安全議題的論述與美國經歷911恐攻事件後討論伊拉克的情況愈來愈相似,而與官方或主流媒體看法不一致的分析,就算未遭詆毀,也會受到質疑。

史翠恩和帕爾希稱,瑞典大眾近年來的論述,更是全盤接受美國拜登政府所說的「民主和獨裁之戰」。他們稱,根據瑞典6月發布的國安戰略報告,瑞典鷹派可能比美國鷹派還尖銳,因為其拒絕瑞典以前的外交政策,毫無批評地接受美國對中鷹派的世界觀。

帕爾希及史翠恩表示,同樣在6月發布的德國國安戰略報告中,提到氣候71次,中國則被提及6次,但做為氣候少女鬥士通貝里(Greta Thunberg)母國的瑞典,其國安戰略報告提到氣候53次,中國被提到次數高達331次。此外,德國遵循歐盟共識,把中國對手、競爭者和面對共同威脅不可避免的夥伴。

<cite>瑞典街頭的習近平/蝙蝠俠造型海報(AP)</cite>
瑞典街頭的習近平/蝙蝠俠造型海報(AP)

接受美國觀點視中國為威脅

不同於德國,儘管瑞典國安戰略報告稱,中國未對瑞典有直接軍事威脅,卻把中國僅定位為威脅。相較之下,瑞典2017年國安戰略報告只提到中國3次,2019年的報告提及中國次數增加,但沒把中國列為威脅,並認為中國是想影響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而非挑戰。

德國國安戰略報告指出,中國尋求「改造」(remould)當前秩序,瑞典則採納美國對中國的看法,認為中國威脅和挑戰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甚至有一章談此議題,並把維持此秩序視為瑞典的「中心與長期利益」。帕爾希與史翠恩稱,瑞典先前曾把美國的不可預測性及倒退視為類似威脅。

此外,瑞典過去還指責北約使非洲北部地區不穩定,可是在最新的國安戰略報告中,對美國和北約毫無批評。史翠恩和帕爾希直言,瑞典認為讓21世紀得到安全和穩定的唯一方法是對抗中國,而最新的外交政策反映出瑞典自我弱化,因為瑞典先前利用不結盟地位促進對話、化解緊張,尋求雙贏的和平方案。

史翠恩與帕爾希說,瑞典的新外交政策是被動模式,且只對抗中國,而非對抗導致美國和中國走向雙輸情況的心態及政策。他們亦稱,瑞典現在對中國的立場可望贏得不少共和黨友人,加上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可能再當總統,瑞典的新立場可能不會受美國政局影響,或許此為瑞典改變態度的考量。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