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所謂支語警察之我見

「支語警察」梗圖。(圖:取自網路)
「支語警察」梗圖。(圖:取自網路)


所謂「支語警察」,大概指一群見到其他人使用疑似中國式中文用語時會大肆攻擊的人。這並不是甚麼新鮮事,最少在香港的話,在筆者印象中已經見過很多很多年。近日在網路上一時看見更多的支語警察,又同時在香港的媒體都見到以前從來沒見過的支語,就希望藉此平台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就我個人而言,其實對於語言用字的源頭不太在意。不論世上哪一種語言,從古往今都是一直隨時代變遷,例如英文字有很多是法文傳入的,這本來是一個自然的變化。換句話說,筆者其實大概跟很多社運人士對這件事的看法很不一樣,希望不會冒犯到別人。

比起到底是支語港式中文台式中文,我認為更重要的是一個字在中文上的意義、從語言學上分析的意義。就以近日莫名其妙冒起的一個字做例子:「質量」。這個字筆者從小看到大,它的意思是指「物質的數量」,又或是指物體慣性的多寡,和牛頓力學、以至於整個古典物理學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雖然筆者沒有特別考據它的出處,但它對於英文”Mass”這個概念是一個非常好的翻譯。Mass可以再以一條簡單的公式表達,就是M=ρV,當中ρ是密度(density),不同的物質有着不同的密度,換句話說密度取決於「質」;V是Volume,就是所佔的空間。佔的空間愈多,通常也可以說是量較多。所以說,「質量」二字就反映了一個物體的質量是同時由其密度(質)和體積(量)所決定,是十分妙的翻譯。

因此,當知道這個字的意思變成了「品質」的意思時,筆者完全無法理解,甚至可以說是在眾多中國用語中覺得最莫名其妙的一個。一定有人說,又不是誰都對物理概念有了解!確實如此,要求隨便一個普羅大眾可以對質量作出上述的物理解釋,這是毫不合理的。但是,即使你完全沒接觸過物理,假如中文是你的母語的話,你也沒理由看不出質量的量是指數量的量,是多寡的量,是一二三四五六七的量,而這跟「品質(Quality)」的意思是風馬牛不相及。對於一個意思完全說不通的詞語新出冒起而不察覺有任何問題,這反映的是對自己語言的了解不足,是一個語言的腐化,這遠比起一個字詞是不是從中國傳過來要嚴重得多。一個詞語就是語言的腐化,會不會扯太遠?單是一個字詞的話可能是扯遠了,但這例子其實也許只是冰山一角,有更多的已經滲入我們日常生活中難以察覺,這是十分可悲的。

再舉幾個例子:屏幕vs.螢幕。筆者本來對這個用字沒甚麼感覺,因為香港人都很少用到,基本上日常生活大家都說"Mon”(即英語Monitor的第一個音節),但看到台灣網友從語言角度分析,覺得屏幕中的「屏」字指屏蔽,確實和螢幕(發光)的意思對不上。也有一些反面例子:有些香港人覺得「富二代」是支語,筆者倒沒甚麼感覺,因為本來廣東話似乎沒有意思相同的字眼(「二世祖」意思亦有差別)。又或者一些用語如「真香」「打醬油」等,純粹源於一些事件或是「梗」,和本身中文文字意義沒有太大關係,也不至於破壞本身文字的意思,筆者個人也不算有負面感覺。

不過講到中國用語,有一個是必須說的:視頻。拋開文字語意,筆者覺得這個字才應該被大力推廣,「弒平」啊!多麼的動聽。倒不如說,對大興文字獄的習大大來說,這個字居然還沒被「河蟹」,倒也是一個奇蹟,說不定如果港台都流行起用視頻這個字,某天中國ban了,結果視頻就變成了港台用語.....

對支語入侵,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但筆者認為從語言角出發更重要,另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保持理性溝通的空間。譬如說,有人認為筆者中文水平不好、語法錯誤、詞不達意......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引經據典作學術討論的。如果確實是自己犯錯,就儘管虛心受教、自我改進。但以一句因為是支語就終止討論,拙見認為這對語言的探討或是「保衛中文」實在不能說有很大的益處。比起執著於詞語從何而來,不如對自己日常在使用的語言文字作更深刻的反思,也許才能真正的保衛中文這個語言。

作者》迷走於34E之間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拜登東南亞之行 對中國出招
二十大的逆向思考(四)東協、俄、德成中共突破西方圍堵的缺口?(下)
香港、我們這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