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陸解封邊境 重啟兩岸商機

新冠疫情蔓延全球,至今近5個月,疫苗及治療藥物一天不能上市,病毒威脅就一天不能解除,疫情防控勢必常態化,但國際經貿往來不可長期停擺,「鎖國防疫」非長久之計。東亞各國疫情稍稍緩解,域內國家就迫不及待開始試行重開邊境,以振興經濟,避免步入結構性衰退。

5月1日中、韓開全球首例,相互實施「快速入境通道制度」,簡化入境手續。按該制度,南韓商務人士持中國地方政府簽發邀請函、有效的大陸簽證,出具72小時內新冠病毒檢測證明,即可入境中國境內包括重慶、上海、天津等10個省、市,不須隔離14天。前往南韓的中國商務差旅人士程序類似。

北京正與多國商討類似的互惠措施,「今日頭條」透露,新加坡、日本、法國、英國、義大利及瑞士都在名單內,德國也正與德國在華企業及北京當局研究具體辦法。台商最快在月底也可以解封。

日本也很積極,安倍內閣宣布,將先對泰國、越南、澳洲及紐西蘭等國相互開放商務人士入境。外務大臣茂木敏充曾肯定台灣的防疫措施及成效,但並未列入首波開放對象,與台、日友好背道而馳,令重視對日關係的蔡政府尷尬。

美、中關係在疫情中漸趨失控,兩岸關係因蔡總統選邊美國而惡化。安倍非常謹慎,避免在美、中之間「順了姑情,逆了嫂意」。美國疫情仍處高峰,既然不能對美放寬入境限制,就不能鬆綁中國商務人士入境;不對大陸開放,自然不能對台灣開放,以避免觸怒大陸,台灣不在首波開放名單,並不令人意外,安倍須念及日、中友好,這是外交,不是「解封指數」決定。

美、日對中國的態度並不相同,安倍仍維持與中「交往」的既定政策,未因新冠疫情而改變。5月22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記者會上重申,將重新展開協調習近平以國賓身分訪日。菅義偉表示,將其作為向國內外展示日、中兩國為區域及國際社會面臨的課題共同擔負起責任的機會,此想法不變。陳時中「以防疫成績爭取」的盤算,恐不敵日本在對中外交中的政治考量。

陳時中以「鎖國防疫」延續本土確診病例連日「加零」佳績,但若一路鎖到底,台灣經濟可能無法撐到全球疫情結束。在外國旅客歸零的衝擊下,台北文華東方酒店等不到邊境解封,決定暫停客房業務,資遣212名員工。對此,陳時中表示,業者受疫情影響,有紓困方案,邊境管制則是「該怎麼安全就怎麼做」,這是兩回事。陳時中恐高估紓困方案對業者的挹注,若不思考兼顧防疫的邊境管制放寬,振興券亦僅是杯水車薪。台灣防疫的超前部署,成功阻絕病毒於境外,但邊境解封的步調顯然落後於國際社會。

目前,不僅日、中、韓等周邊國家初步恢復國際商務人士的入出境,紐西蘭及澳洲亦討論建立「旅遊泡泡」(travel bubble),允許雙向旅行,奧地利總理庫爾茲倡議籌組澳洲、奧地利、以色列、捷克、丹麥、希臘及紐西蘭等7國聯盟,採共同防疫標準,互開邊境,提振觀光及恢復經貿互動,重建受疫情重創的經濟。

然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仍堅稱,「要基於互惠原則和個別國家討論,目前還在對各國評估中」,且初步評估開放的對象為紐西蘭、帛琉、越南及汶萊等病例數少的國家。此種以疫情風險為標準篩選開放國家,未配套國人商務優先需求的做法,恐無法滿足企業界,亦無助於台灣經濟復甦,解決失業問題。

兩岸經貿投資往來密切,攸關台灣景氣榮枯,大陸疫情早已得到控制,自4月各地陸續解封以來,未見第2波疫情,沒有必要對大陸死守邊境,阻斷兩岸商機。

大陸正與全球主要國家以「快速通道」方式重開邊境,點火全球經濟,台灣應參與其中,走出「鎖國」,此為第2階段防疫的重要布局,亦為台商殷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