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節氣如何正確養生?中醫師: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多喝水」

「小暑」是夏至過後的第一個節氣,濕熱氣候該如何正確養生?(圖片來源/freepik)

「小暑」是夏至過後的第一個節氣,天氣漸漸炎熱,今年小暑在本月7日。

有40多年經驗的廖中醫師接受《信傳媒》訪問時先解釋,傳統文化講一年有五季,春、夏、長夏、秋、冬,跟風暑濕燥寒、木火土金水搭配。「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屬於長夏,長夏的特點就是『濕』,空氣中的水分含量比較高。」

廖中醫師也提到,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所以會更濕,「24個節氣每個節氣約15天,長夏包含4個節氣,所以這60天都要注意濕的問題。當然濕是慢慢地濕,不是一下子濕。」

那麼究竟小暑該如何正確養生呢?

(延伸閱讀:今年首例本土霍亂》20多歲男疑吃生魚片、生蠔感染...疾管署列「5件事」預防 )

長夏吃「這些食物」排濕

廖中醫先指出,長夏中藥飲食可以多吃一些燥濕、利尿的食物;一般水果、甜食、糖分等要減少食用。

「飲食方面,像是薏仁、芡實可以單獨吃,或是四神湯,可以用一些鹽巴調味,鹽巴在中醫來講性味鹹寒,能引藥入腎,像中醫治療腎臟病反而會用鹽水炮製,並非不能食用鹽巴。」廖中醫師強調,生食也要盡量避免,「生食盡量炒過、煮熟再食用。」

他也提到,比較接近秋天的時候,四神湯、薏仁、芡實可以加一點薑,氣血兩虛的人則可以加入一點當歸熬煮。

廖中醫提醒,濕體質者也應盡量減少游泳、泡水等,「因為對濕體質的人來說,越濕痰越多,可能會引發氣喘,排汗是處理濕的一個方法。燥體質的人長夏就比較好過,也比較不容易生病。」

中醫師指出,長夏可以多吃一些燥濕、利尿的食物,如薏仁、芡實。(圖片來源/freepik)

如何區分「濕體質」和「燥體質」?

那麼「濕體質」和「燥體質」要如何區分?

廖中醫師指出,可以從舌頭來看,「若舌頭較肥胖、大、兩側有齒痕,屬於濕體質者;有些人喝太多水就會不舒服,人很容易因為濕引發疾病。一般來講比較接近夏天會比較熱濕,接近秋天就比較寒濕。」

中醫生理學講腎主水、膀胱氣化不利、三焦通調水道,「要先了解臟腑對人體有哪些影響?哪個環節出問題?為什麼濕體質?可能就是膀胱氣化不利導致。」廖中醫師強調腎為水臟,在調節體內水液平衡方面起極為重要的作用;而「三焦」為六腑之一,屬臟腑中最大的腑,能調控體內整個水液代謝過程,是對肺、脾、腎等臟腑參與水液代謝功能的總括。

他也提到,中醫在處理濕會用「開鬼門、潔淨府」的方式,,使停留於體內的水分,隨汗排出,或從小便排出治療水腫病。「開鬼門」即發汗的意思,「淨府」是指膀胱,「潔淨府」是利尿之意。「所以發汗跟利尿可以幫忙處理濕,以利尿為主軸。」

中醫師強調: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多喝水」

至於「濕」在長夏裡較容易導致的疾病有哪些?

廖中醫師指出,濕通常會導致咳嗽、皮膚癢等症狀,但嚴重也可能會引起癌症,「診斷最主要是找病因,以皮膚癌來講有很多型,有的型就是會濕,嚴重到會流出水來,有的型是燥引起的,也有因氣血雙虛引起。而長夏引起的癌症,大部分都跟濕有關,把濕處理好,癌症也就好了。」

他也提到,有些人是腎陽虛、有人則屬腎陰虛。「腎陽虛」者多元陽不足、氣化無權而出現水濕內盛及性機能衰弱等臨床表現,多因勞傷過度、年高腎虧或久病及腎所致;而「腎陰虛」者指腎臟陰液虧損,是虛火上亢而出現的一系列症狀總稱,多因內傷勞倦、久病及腎或溫病後期熱極傷陰所致。

至於天氣熱是否應多補充水分?一天應喝多少水為佳?

廖中醫師強調,其實還是因人而異,「不是每個人每天都要喝到2,000或3,000 c.c.的水,燥體質的人喝了可能很舒服,但濕體質的人有可能會不舒服,甚至會造成「水毒」,身體內的濕氣累積久了就變成溼毒也就是水毒,因此還是要依個人體質情況調整。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黃仁勳在柏林和歐洲頂尖AI公司、氣象預測單位輪番座談 Nvidia會在歐洲落腳?
遲來的正義?囤房稅2.0挨轟 在野三黨抨擊「改革只做半套」
幕後》郭台銘「類參選」極限施壓 「以戰逼和」催生非綠大聯盟
看更多相關新聞
夯番薯!台北社子飆38.1度 18縣市亮高溫燈號
全球均溫連3天創紀錄 專家:可能會更熱
未來一周天氣一圖看!下周「東方水氣移入」雷陣雨增多
地球發燒屢創高溫紀錄 鄭明典憂:真的不是好現象
「這類人」在家也容易熱傷害!國健署揭送醫人數比去年多1.2倍